生化武器恐怖攻擊認識與防範應變

消防署核生化災害搶救諮詢專家顧問、陸軍專科學校化工科兼任助理教授 劉明哲

一、前言

  2010年4月6日美國歐巴馬政府發佈了美國新的核戰略,雖然目的在大幅度削減核武器,但仍維持核武器歷來的威懾作用,幫助美國防範核攻擊。這份《核態勢評估報告》(The Nuclear Posture Review)是由國防部長蓋茨、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能源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克‧馬倫(Mike Mullen)海軍上將在五角大廈新聞發佈會上共同宣佈。

  新政策宣告加強全球核不擴散制度的措施,突顯1970年通過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和1996年通過的《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CTBT),等限核條約的重要性。此外,這項政策更強力闡明美國將繼續致力於追究那些向恐怖主義分子提供核武器或製造核武器的材料的人員和實體。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首席助理(principal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olicy)吉姆‧米勒(Jim Miller)在五角大廈表示:如果任何國家要對美國及其夥伴國或盟國發起化學或生物武器(CBW)攻擊,就 “可能面對毀滅性的常規軍事力量反擊”,而不是核打擊。但是,如果美國發現自己不能有效應對生化武器所構成的日益嚴峻的威脅,防衛態勢也可能得到修正。簡單的說,美國絕對不會放棄以核武摧毀恐怖份子藏身的國家或地區,依據目前恐怖主義因種族、宗教、區域爭端日益擴張的現況,核武器對於全球的威脅,其實是不減反增!

  2009年間,全球即面臨金融風暴與區域武裝衝突的嚴峻考驗,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15個國家中有14國投下贊成要求以色列撤出加薩走廊與雙方立即停火的決議[1],雖然交戰雙方並未理會該決議,但卻凸顯了美國是唯一棄權未投下贊成票國的尷尬局面,此舉恐為美國埋下更多報復性恐怖攻擊的危機。

  事實上,自美國911恐怖事件後,2003年5月間美國中情局(US.CIA.)即將國際反恐作為的對象,擴大為「化、生、放、核物質(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Nuclear, CBRN)的恐怖行動使用者(Terrorist)」,因為這些CBRN核生化物質的取得並不困難,又能造成大量人員的傷亡與恐怖威脅效應,十分有利於其強制、脅迫或報復國際社會,達到所需策略的目的[2]。2005年7月間,英國倫敦發生地鐵和巴士接連遭遇炸彈恐怖攻擊事件,造成38人死亡、近千人受傷的慘烈悲劇後,英美各國更加強模擬各種化生放核炸(CBRNE)武器恐怖攻擊都會區與地鐵之因應演習;2008年5月間美國更動員超過四千名美軍官兵,包括一支甫成軍的化學∕生化反應部隊齊聚華盛頓州,共同參與一項大規模國土安全訓練演習,刻意提升其毒物污染與爆炸規模,將災害設計為超過一萬人傷亡的等級,用以測試美軍對於恐怖分子進行有毒化學物質攻擊時的反應能力。為因應2008年北京奧運的維安勤務,中共更組建了40支奧運反恐小分隊,對於涉及核武器、放射物、爆炸物、生物和化學制品等突發事件,進行快速鑒定、隔離、消毒等處理,其中以處理生物與核輻射恐怖襲擊為主要工作,實行晝夜輪班制度,確保對突發事件實施早期控制。

  就國土安全威脅而言,生化武器屬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 [3],一旦動用,極可能超乎交戰兩國間的控制與掌握,危及其他無辜國家百姓,其殘留毒性與快速擴散能力,將造成環境無法復原的污染毒害、禍延後代子孫與生態環境,更對於災害搶救人員產生極大的威脅性與傷害性。因此,為因應「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在台灣盛大舉辦,大會主席暨執行長洪道子博士擴大延伸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於冷戰時期成功消弭美蘇核武武器競爭之貢獻效應,針對所訂四項議題中之國土安全環境主題,提出筆者擔任核生化災害搶救訓練與諮詢工作多年之經驗分享,本文將能提供一般民眾教育與第一線應變人員(First responder) 的生化防護訓練資訊,彙整為七個章節,期能提供政府相關應變單位與一般民眾面對生化毒劑恐怖攻擊時的因應與防範參考。

二、生化武器攻擊威脅

  美國生化武器專家歐森,在1995年3月日本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攻擊事件發生後,即提出警告:各國政府若無力防範及處理毒化物攻擊事件,大規模的都市恐怖主義將成為90年代安全的夢魘[4]。話猶在耳,美國自2001年9月21日發生恐怖份子劫持客機自殺式攻擊紐約雙子星大樓、五角大廈造成空前傷亡慘劇之後,各地更陸續傳出遭炭疽菌攻擊事件,致使全美人心惶惶、談粉色變,國際恐怖份子利用生化武器來從事恐怖行動,已成為鐵的事實。

  所謂生物戰劑係利用活微生物,使生物本身並無法對侵入者防護,導致人類、植物或動物產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的一種武器。目前為止,可以用來當作生物戰劑的物種相當繁多,但其中最常見的種類為炭疽桿菌。再者,利用病毒(蟲)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物種滅絕,直接影響人類在食衣住行上各方面的需求,也是另一種恐怖份子常用的技倆[5]。而利用重組DNA的技術,把致死、致病或不孕的基因與某一民族的基因拼接,製造出使該民族滅亡或受控的「基因武器」,使用遺傳技術改造出毀滅性生物做為種族滅絕恐嚇手段,應是下個世紀最令人擔憂的事。而「化學武器公約」(CWC)對化學武器所作之定義:所有可用來從事本公約所禁止行為之毒性化學物質及其前趨物,並包括投射之彈藥、裝置與特別設計之設備及相關生產設施[6]。化學恐怖攻擊是指由恐怖組織或恐怖份子策劃並利用毒性化學物質或破壞有毒化工廠設施及化學危險品運載工具,對人、畜、公共場所、民間企業公司甚至政府機關實施突然攻擊,導致大量人員中毒、傷亡和環境嚴重污染,以達到破壞社會秩序、引起人們恐慌的一種恐怖攻擊方式。

  生化武器的攻擊目標,主要為大眾聚集出入的重要場所或明顯及具象徵意義的地標與建築物,以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或引起社會及群眾的恐慌為其目的,其攻擊目標可能包含有[7]:
1.軍事單位、政府及公共建築物。
2.公共運輸設施,如運輸轉運站、橋樑、隧道等。
3.主要公園、電力及水能源處理設施。
4.大型的賣場、購物中心、戲院等。
5.醫院、大型診所或學校。
6.巨蛋體育館或是室內大型運動場所。
7.高聳建築大樓或是人口集中的建築物、宗教場所如教堂或廟宇。

此外,生化武器攻擊事件又有以下特徵:
1.通常伴隨二次詭雷爆炸攻擊,經過特別設計能造成大量傷亡的攻擊武器或行動。
2.通常帶有高毒性且通常污染的持續時間很長。
3.生化事件很難立即辨識,尤其是生物製劑的攻擊。
4.通常生化事件導致大量死傷,最大負面衝擊就是威脅到人員(包括救災人員)的生命安全。
5.容易造成媒體及大眾的恐慌與社會的混亂。

  2003年12月8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與國防部軍醫局,更以實驗室禽流感病毒檢體,遭恐怖份子竊盜後在捷運站裡刻意散佈為演練課題,驗證國內緊急應變作業動員情形;今後諸如禽流感或SARS這類新的病毒被恐怖份子拿來作生化武器來攻擊,後果將不堪設想[8]。

三、可能被利用之生化毒劑

(一)生物戰劑特性及種類介紹

  2008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國國家安全局長蔡朝明先生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國安局把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列為生化戰劑,這一段話隨即引發媒體熱烈討論,雖然國安局於晚間立即發出新聞稿澄清,但也因此為SARS的恐怖攻擊威脅特性,留下許多想像空間。生物戰劑依其來源可區分為致病微生物、毒素及化學藥劑類。概述其特性與危害性如下[9]:

1.致病微生物:可分為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真菌、原蟲等五類。
(1)細菌:體積約1-300μm,分佈範圍極廣,若有適宜之溫溼度與養分即可培養,當遇惡劣環境時,細胞質內縮而形成內孢子。
(2)立克次氏體:體積約1-200nm,因缺乏某些代謝作用之酵素系統,無法獨立營生,為絕對寄生之物體。通常寄生於體蝨、鼠蚤、壁蝨、恙蟲等吸血節肢動物的消化道及唾液腺的細胞內,藉由叮咬進入人體。
(3)病毒:體積約1-100Å僅含核酸遺傳物質,外包蛋白質及醣類之外鞘,行絕對寄生,一旦離開寄主細胞,即呈休眠態無法繁殖,因此不易培養。因體積甚小僅能以電子顯微鏡觀察。
(4)真菌:真菌包括黴菌、蕈類及菌藻類等植物,有單細胞體也有多細胞體,通常具有肉眼可見之菌絲體。
(5)原蟲:原蟲為單細胞動物,大多數可藉由纖毛或鞭毛之運動而游走,體積大小懸殊頗巨,大者可用肉眼查見,惟致病之原蟲一般較小。

2.毒素:毒素乃為相當不穩定之毒性物質,在化學上與蛋白質相類似,其來源可為微生物、植物、或動物。毒素通常具有抗原性,可使適當之動物產生特異之抗毒素 (對抗毒素而產生之抗體)。毒素不即時產生毒性效果;而係有延緩作用,此乃視某一毒素而定其延緩之時間。可分為動物毒素、植物毒素、微生物毒素。

(1)動物毒素:如有毒的節肢、爬蟲、兩棲、腔腸等動物所產生毒素
(2)植物毒素:如夾竹桃、姑婆芋、蓖麻等植物所產生毒素。
(3)微生物毒素:可分為細菌毒素和黴菌毒素兩種。其中細菌毒素又可分為外毒素與內毒素兩種。外毒素是由活菌所分泌,為可溶性,性質近似蛋白質,高溫不安定,於攝氏60度以上毒性破壞,又稱不穩定毒素。類型繁多,為目前軍事上最富有發展潛力的毒性物質,如肉毒桿菌毒素。內毒素是經微生物體自身分解,細胞死亡後所產生之毒素,其對溫度變化之抗力大,又稱穩定毒素,但是毒性不如外毒素。

(二)化學戰劑特性及種類介紹

  為了解化學戰劑對人員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必須對其特性有進一步認識,而化學戰劑因其物化特性的不同,毒害效應也有所差異,為有利於辨識防護,依照其毒性予以分類說明[9]。

1. 神經性毒劑(Nerve Agents):

  神經毒劑為德國科學家所發現,當此種毒劑由吸入、食入或經由皮膚而進入身體時,因其對於組織中的乙醯脂脢(Cholinesterase)發生特異性的阻礙,而使乙醯膽鹼累積,並繼續刺激神經系統而導致中毒。神經傳導之進行受其干擾,隨即妨礙重要的身體功能,例如呼吸、視力、及肌肉控制等。神經毒劑之分子構造雖有不同,然其對於人體,在其破壞交感神經與自律神經系統方面之平衡上,則具有相同之生理作用。可使用阿托平(Atropine)作為解毒劑。一般中毒時會出現流淚、流口水、瞳孔收縮、口吐白沫、肌肉痙攣、呼吸困難而死亡之症狀。例如泰奔(GA)、沙林(GB)、沙門(GD)、GF、VX皆屬於神經性戰劑。

2.血液性毒劑(Blood Agents):

  此種毒劑主要係由呼吸方式侵入體內,並於血液中與紅血球產生作用,同時妨礙氧氣由肺部經由血液往身體組織正常輸送的功能。中毒時會出現缺氧死亡的生理作用,與一氧化碳中毒很類似。例如氰氫酸(AC)、氯氫酸(CK)、砷化氫(SA)皆屬於此類戰劑。

3.糜爛性毒劑(Blister Agents):

  此種毒劑經由身體之外部沾染時,能導致發炎、糜爛、及肌肉破壞。蒸發之氣體,除影響皮膚外,並能損害呼吸道;其影響通常在上呼吸道較為嚴重,眼睛及黏膜等亦容易遭受糜爛性毒劑之傷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芥子氣乃為主要使用之糜爛性毒劑。對糜爛性毒劑之防護需注意呼吸及皮膚之防護。例如芥子氣(HD)、氮芥子氣(HN-1)、(HN-2)、(HN-3)、路易氏劑(Lewisite)等皆屬於糜爛性戰劑。   

4.窒息性毒劑(Choking Agents):

  為一種使支氣管及肺部受刺激與發生肺炎之化學戰劑。對於未防護立即能致傷害的部位,主要在呼吸管道、鼻腔與喉嚨,尤以肺部為最。在極端情形下,肺部充滿液體,即因缺乏氧氣而導致「窒息」死亡;此類死亡,通常均稱之為乾溺(dry-land drowning)作用。例如光氣(CG) COCl2、雙光氣(DP) ClCOOCCl3、三光氣(TP)、光氣污(phosgenoxime)等皆屬於窒息性戰劑。

5.嘔吐性毒劑(Vomiting Agents):

  致使嘔吐之化學毒劑。並導致傷風、噴嚏、鼻及喉部之不適。在野外之情況下,嘔吐毒劑能使其被害者感覺極大之不適;如在室內施放,則可致嚴重之傷害或死亡。例如氯化二苯砷(DA)、氰化二苯砷(DC)、亞當試劑(DM)屬於嘔吐性毒劑。

6.催淚性毒劑(Tear Agents):

  中毒時出現打噴嚏、流淚、皮膚刺痛等症狀。如為高濃度時,並能刺激皮膚並致暫時灼傷及發癢之感覺。由於催淚性毒劑導致殺傷之可能性極小,常用於訓練及暴動鎮壓。例如苯氯乙醯酮(chloroacetophenone, CN)、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 (o-chlorobenzylidene-malononitrile, CS西埃)、CR皆屬於催淚性毒劑。

  2008年10月14日台北市中華路、廣州街口的和平醫院附近馬路上的紅色塑膠盒突然冒出大量刺激性黃色化學粉末隨風大量散播,瞬間造成行經該路口的41名騎士及民眾,分別產生眼睛刺痛、灼熱、呼吸道不適等症狀,機車騎士還以為是化學武器攻擊,引起一陣恐慌,後來經環保署毒災應變中心人員與陸軍化學兵學校核生化防護研究中心採樣分析出粉末是防狼噴霧劑原料CS劑(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遭汽車壓裂後釋出所致。

7.失能性毒劑(Incapacitating Agents):

  此類戰劑會出現口乾舌燥、運動失調瞳孔放大等生理作用,而在心理上出現幻覺、恐懼不安、失去時空、顏色、距離形狀之判斷力。例如LSD、畢茲(BZ)屬於失能性毒劑。

  化學毒劑因其物理化學特性的不同,毒害效應也有所差異,若依毒性及化學毒劑所造成生理傷害分類可將毒劑分為七大類,各類毒劑對人員所造成之影響及傷害都不同,有會致人於死的致死劑,也有使人喪失行動力的喪能劑。

表1. 生化武器種類與各項特性比較[10]


項目

生物戰劑

化學戰劑

戰劑種類

1.細菌(如炭疽菌)
2.病毒(如天花、伊波拉病毒)
3.立克次體(恙蟲病、熱病)
4.衣原體(如鸚鵡熱)
5.黴菌(較少做為攻擊武器)
6.毒素(如蓖麻毒素、T-2型黴菌毒素)

1.神經性毒劑(如沙林)
2.發泡劑或糜爛戰劑(如芥子氣)
3.血液性戰劑(如氰化物)
4.窒息戰劑(如光氣)
5.喪能戰劑(如CS、亞當氏劑等)
6.工業性毒性化合物

攻擊的型式

1.生物武器經由低層次的引爆,或是用某種較不激烈的釋放形式,以散佈戰劑而不摧毀它本身。
2.經由動植物當做媒介,所引起之傳染性疾病。

1.以任何一種傳統武器攻擊,也會由恐怖份子以非傳統方式進行化學攻擊。
2.依攻擊性可歸類為兩類:
A類-空氣染毒戰劑
B類-地面染毒戰劑

四、攻擊之可能情境

  2004年美國曾討論許多國土安全威脅情境,其中包括數十項輻射、生物及化毒方面的攻擊情境[11]。今將生化武器威脅摘錄如下:

(一)生物攻擊情境:
1.將致命的蓖麻毒素混於各類食物中。
2.繁殖殺手蝗蟲等害蟲攻擊糧食生產地。
3.破壞高防護等級P3或P4等生物實驗室,造成致病微生物散佈。
4.運送感染天花或肺結核桿菌(TB)的恐怖分子於機場等人口聚集處。
5.用炭疽菌感染玫瑰花製造生物事件。
6.用炭疽菌感染家庭寵物製造生物事件。
7.用炭疽菌(或其他生物戰劑)進行郵件攻擊。
8.在地下鐵裡傳播炭疽菌。
9.在國會大廈中用含篦麻毒素之公事包進行攻擊。
10.用染上疾病的動物(老鼠鼠疫、候鳥病毒等)進行攻擊。
11.在大型機場散布生化戰劑(如天花) 。
12.用狂牛症進行生物污染攻擊。
13.用生物戰劑污染紙鈔。
14.在電扶梯扶塗抹生物戰劑。
15.用生物污染瓶裝水工廠。
16.用直升機噴灑生物製劑。
17.在遊行隊伍中散布兔熱病菌(美國曾發生)。
18.用生物戰劑(如肉毒桿菌毒素等)污染水庫。
19.將生物戰劑注入淨水廠或都市供水中。
20.以生物戰劑污染河川。

(二)化毒攻擊情境:
1.以沙林等毒氣攻擊地鐵。
2.以鋨等工業劇毒化學品攻擊都會區。
3.用武器射擊天然氣儲存槽及化學品儲槽。
4.在遊樂園水霧器中下毒。
5.用武器射擊高速公路化學槽車。
6.用毒氣攻擊具中央空調的摩天大廈或百貨公司。
7.用毒氣於空調系統攻擊體育場。
8.劫持直升機攻擊化工廠儲存槽。
9.炸掉鐵路橋使載運化學品的火車翻覆。
10.在港口劫持並且破壞化學油輪製造海上污染事件。
11.挾持化學槽車污染河川或水源。
12.用直升機噴灑劇毒化學品。

  美國在911之後,更特別加強國內重要公共設施與場所的安全警戒,作為其「防恐」計畫的重要環節。舉凡重要橋樑、鐵路、油管、發電廠、水庫、淨水廠等公共設施,甚至醫院,無不加強巡邏警戒。民營的迪士尼樂園、電影城等觀光重點,也各自強化安全措施。

五、攻擊之案例特性分析

(一)生物攻擊事件:

  2001年震驚全球的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不久後,同年9月18日,三封由美國新澤西州特頓市(Trenton, NJ)郵件處理中心所寄發、含有白色炭疽桿菌粉末的信件,再度使當時驚魂未定的美國民眾陷入生物恐怖攻擊的陰影當中。此次以美國郵政系統為媒介的炭疽菌恐怖攻擊行動,造成數十人感染呼吸性炭疽病,並且造成其中五人死亡[12]。事實上,2004年2月美國華府國會山莊也遭受劇毒性的蓖麻毒素攻擊,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一般認為這不會是最後一次生物攻擊事件。
美國曾做過相關的研究預測,若以100公斤炭疽菌在華盛頓地區進行噴灑攻擊,將造成百萬人口死亡(如圖1.) [13]。


圖1. 美國華盛頓地區炭疽攻擊模擬示意圖(摘自生物反恐公司網站)

  上述情境一旦發生在國內,也將造成重大危害,例如,以1公斤炭疽菌攻擊台北市內湖區(如圖2.),可以在30分鐘內影響23平方公里的區域及近60萬人口,傷亡將非常嚴重,後續污染區處理也是一大問題。圖2.為陸軍化校核生化防護研究中心執行生物擴散模擬的結果。
 

圖2. 台北地區遭受炭疽攻擊模擬結果(陸軍化學兵學校防研中心提供)

(二)化毒攻擊事件:

  1995年日本東京遭受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恐怖攻擊,奧姆真理教組織成員在早晨上班尖峰時段,於東京地鐵車站施放致命沙林毒氣。雖然所施放之沙林毒氣純度只有25-30 %左右,仍造成12人死亡,5,510 多人受傷,若毒物純度更高,將造成數千人死亡[3]。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將戰場化武直接使用於都會恐怖攻擊行動。後續研究報告中評估此次攻擊事件,若非毒物純度不高,且部分毒劑施放不成功,將造成更大傷亡。相關攻擊若發生在台北運輸系統,後果將更形嚴重;2004年9月台大經濟系許振明教授的報告指出: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預計在101年整體路網平均每日可服務253萬人次,以如此巨大的運輸流量,一旦發生類似東京地鐵的毒氣攻擊事件,必然造成大量傷亡,除了大量傷患需要龐大的緊急醫療資源外,污染區的除污及復原工作也是一項艱鉅挑戰。

(三)蓖麻毒素攻擊事件

  2004年2月3日路透社華盛頓報導:美國參議院辦公室發現含蓖麻毒素有毐郵件,但無人受傷。依據美國國會警察局長蓋納(Terry Gainer)表示,周一在參議院辦公大樓被發現的白可疑色粉末,經檢驗之後證實為致命的篦麻毒素。 當時有16人在被發現有毒物質的樓層,他們事後都經過消毒,沒有人受傷。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防治中心(CDC),篦麻毒素並無解藥,如果有人36至72小時內一直暴露在大量這類毒素之中便可致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國土安全部官員的談話報導稱,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弗瑞斯特(Bill Frist)的郵務室所發現的可疑粉末經實地檢驗後,證實有蓖麻毒素的反應。
蓖麻毒素通常的使用方法是直接注入人體或混入食物和飲料中。7粒蓖麻籽中提取的毒素劑量就足以殺死一名兒童,1克蓖麻毒素可以殺死3.6萬人。目前的醫療水平還不能挽救中毒者的生命。反恐專家擔心,恐怖分子會在人員擁擠、空氣流通差的地鐵裡噴射液態的蓖麻毒素,從而造成大規模的傷亡,製造較自殺性襲擊更大的恐慌效應。

  化學毒劑因其物理化學特性的不同,毒害效應也有所差異,若依毒性及化學毒劑所造成生理傷害分類可將毒劑分為七大類,各類毒劑對人員所造成之影響及傷害都不同,有會致人於死的致死劑也有使人喪失行動力的喪能劑,對於第一線搶救人員若有正確之防護概念,應可有效避免遭受傷害,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因沒有適合之防護裝備,所造成之危害更大。

六、防範攻擊應有作為

  美國自911事件之後,成立了國家安全部(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研擬出大型災害防救所應遵循的四個階段作為:減災 (Mitigation)、整備 (Preparedness)、應變(Response)、復原(Recovery) [14];所有的管制與防護措施皆希望能災害防杜於未然,萬一仍然必須面對應變時,其處置程序的正確性與合理性亦十分重要,這將關係到災害的控制與後續大量傷亡人員的搶救行動。依照美國緊急應變研究協會(Emergency Response & Research Institute)所發布的應變程序資料[15]:

(一)遭遇生化恐怖活動或其他毒性物質污染事件時,第一線應變者能施行下列行動作為,執行災害應變救援:
1.事件評估( Incident "Size-up" and assessment)
2.現場管制與周界建立(Scene Control/establishment of perimeter(s))( 圖3.)
3.生成物鑑定與資訊蒐集( Product Identification/information gathering)
4.進入現場前研判與確認穿著最適合的防護裝備( Pre-entry examination and determination/donning of appropriate protective clothing & equipment)(圖4.)
5.建立除污區域( Establishment of a decontamination area)
6.規劃進入現場與裝備的籌補準備( Entry planning/preparation of equipment)
7.進入污染區移出受難者(如果有必要的話)( Entry into a contaminated area and rescue of victims (as needed))
8.噴灑或釋放除污劑(Containment of spill/release)
9.噴灑或釋放中和劑( Neutralization of spill/release)
10.對於死傷者與救難者進行除污(Decontamination of victims/patients/rescuers) (圖5.)
11.進行檢傷分類( Triage of ill/injuried)
12.基本維生照顧( BLS Care)
13.醫院的專業診療( Hospital/expert consultation)
14.高階維生照顧與特殊解毒劑的使用( ALS care/specific antidotes)
15.將病患送至合適醫院( Transport of patients to appropriate hospital)
16.進入現場後的救難者與裝備的評估檢查( Post-Entry evaluation examination of rescuers/equipment)
17.完全地穩定事件與證據蒐集( Complete stabilization of the incident/collection of evidence) (圖6.)
18.最終清除團隊的委派( Delegation of final clean up to responsible party)
19.行動之後的紀錄保存( Record-keeping/after-action reporting)
20.完成行動計畫的分析與建議 ( Complete analysis of actions/recommendations to action plan)

  上述的許多行動將可能是同時進行的,它們已經儘可能依預期發生時序與行動作為的協調性被列舉出來。
 

圖3.危害區域周界管制圖(作者編繪)

 

圖4.穿著A級防護衣執行未知危害物現場偵測含氧量與易爆性氣體濃度(作者攝製)

 

圖5. SARS期間化學兵部隊執行榮總隔離病房消毒後由除污人員於管制點進行作業人員除污(作者攝製)

 

圖6. 危害物採樣後送執行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的分析確認(陸軍化學兵學校防研中心提供)

(二)專業應變者於化學戰劑災害現場的災害搶救作業[6]:

應依輕重緩急將程序規劃為「初始發現的處理程序」、 「研判毒劑種類」、「初步除污程序」、「自我除污程序」、「搶救區域規劃程序」、「群眾控制程序」、「冷區檢傷站規劃程序」、「毒劑除污」等八道程序。

對於首位現場目擊者與搶救者,特別要求要:
◆       留意可能的二次危害裝置(secondary devices)
◆       立即進行個人除污準備
◆       隨時注意遭污染的受害者

其應變要領為:
1.保持鎮靜
2.當接近現場時,需穿上個人的防護裝備,等級需為A級防護。
3.如果本身已在現場時,立即撤退到安全區域,並穿上A級防護具。
4.維持/保持一個安全的區域(作業基點):選擇要領為
(1)待在上風處(upwind)
(2)待在制高點(uphill)
(3)注意週遭可疑雲霧
(4)與現場保持安全距離
●若著適當防護具,可保持至少25公尺(75 feet)安全距離(from mishap),直到毒劑種類及濃度確定。
●若無適當防護具,必須保持至少90公尺(300 feet)安全距離(from mishap),或大於著防護具安全距離的二倍(50m)。
5.如沒有穿防護具,立即到上風安全地區。
6.在適當時機啟動事故指揮系統(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或者是事故管理系統(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IMS)。
7.如果可以的話,先使用毒劑指示表(Agent Indicator Matrix)決定毒劑的種類。

(三)一般民眾面對生物戰劑恐怖攻擊之因應[10]:平時準備階段:
1.聽取衛生署之宣導,建立正確生物防護觀念,避免造成社會不安。
2.維護環境衛生並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3.請注意政府發布的訊息,並配合各項應變措施。
4.聽取政府宣導,若需要施打疫苗,與醫師討論相關細節。
5.可在你的災害應變用品中準備防護口罩備用。
6.儲備三天份的飲用水及不易壞食物備用。
7.擬定家庭應變及聯絡計畫,在意外發生時可作為應變依據並與家人取得聯繫。
8.不建議儲備任何藥物。

(四)一般民眾面對化學戰劑恐怖攻擊之因應[10]:平時準備階段:
1.聽從環保署、消防署等主管與救災機關之宣導,建立正確毒化物防護觀念,避免造成社會不安。
2.了解可能遭受化學戰劑攻擊種類及所產生之傷害症狀。
3.掌握新聞動態,了解政府如何發布警報及警報意義。
4.選擇可以避難的內部空間,儘可能選擇位置高且沒有窗戶的空間。
5.擬定家庭應變及聯絡計畫,在意外發生時可作為應變依據並與家人取得聯繫。
6.儲備三天份的飲用水及不易壞食物備用。
7.不需購買解毒劑。你的災害應變用品中可增加防護口罩備用。
8.注意相關新聞報導。

  2001年11月28日美國環保署在國會山莊的Hart參議院辦公室建築中,使用了二氧化氯氣體進行炭疽桿菌消毒,2002年6月17日再度使用二氧化氯燻蒸法消毒一個位於在華盛頓特區的Brentwood 郵件分發中心的存物櫃。除此,美國環保署測試二氧化氯液體的消毒效能後發現,以每升500毫克(500ppm), 接觸時間30分鐘以上能有效殺滅炭疽桿菌。然而,疫區中可能存在許多糞便、尿液等多重干擾,亦需視現場狀況,調整消毒劑用量,疫區環境干擾嚴重時可選用不受糞尿與有機物干擾的二氧化氯,或是直接以漂白粉、石灰粉長時間覆蓋消毒皆可[12]。

(五)面臨化學戰劑攻擊的防護原則

  對於第一線緊急應變人員在面對化學戰劑時應優先考慮使用A級防護服,A級防護服可以提供足夠之呼吸及皮膚之保護。筆者於2001年時國軍化學兵針對化學戰劑的特性與制式防護裝備的防護原理,研擬一套民眾自我防護的方法,利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取得的小東西,來達到防護化學戰劑保存生命的效果[6]。其方法包含:

1.防護裝備:
  建議可利用「毛巾/手帕/口罩」:迅速提供人員口鼻簡易之防護(浸溼可提昇效果);「長袖衣物/雨衣」:可充當簡易防護衣具使用,阻隔毒劑對身體之危害;「膠帶」:用以貼緊門窗細縫,阻隔毒劑侵入,提供一個安全封閉空間。

2.消除方法[16]:
「蘇打粉」:可調製簡易之消除藥漿(5 %以上),針對物品及裝備做局部消除。
「鹼性肥皂」:可使用熱肥皂水中和清洗所感染之皮膚部位及相關物品,達到消除效果。
「市售漂白水/粉」:可調配簡易消除藥漿(市售漂白水稀釋10-50倍),針對物品(及人員)做局部消除。
「活性碳粉」:用以塗覆衣物或用作皮膚消除。

3.應變五大步驟:
(1)戴上防護面具或以清水(氨水或尿液)浸濕毛巾、口罩掩住口鼻,保持鎮定迅速疏散。
(2)轉往上風區,進入未遭受攻擊之建築物,關閉門窗並以膠帶貼緊細縫。
(3)穿上長袖衣物或雨衣保護身體,長袖衣物可以活性碳均勻塗抹。
(4)以市售漂白水稀釋10-50倍或以5%蘇打粉調製簡易之消除液備用。
(5)打開收音機或電視機,瞭解最新通報消息,直到狀況解除。

七、結論與建言

  綜觀國內生化恐怖攻擊事件的因應現況,雖有各類型狀況桌上推演經驗,卻仍未有跨越各災害主管機關、連續3天以上的聯合狀況實兵演習,一旦發生發生類似日本東京地鐵化毒攻擊或是美國華府炭疽桿菌生物攻擊事件,仍恐肇生「各主管機關指揮體系結合困難」、「應援部隊兵力無法編制輪替」、「後勤支援裝備籌補不足」、「災民收容安置救護能量缺乏」、「民眾生化防護常識不足產生嚴重恐慌」、「社會民心動盪不安」,甚至衍生「金融風暴」、「安全乾淨的糧食飲水供應困難」等問題,政府實應儘早研擬因應對策。

  生化恐怖攻擊事故的處理單位,可能涵括消防署、警政署、原能會、衛生署、國安會、國防部等中央部會各主管機關,萬一產生兩種以上的生化武器恐怖攻擊事件,彼此之間的權責及分工還須進一步確認,才能制定完整的處理程序,這些應變救援工作的責任分工,除可參考美國加州緊急事故指揮系統(ICS)的整合機制,亦需要政府召集國內學者專家共同研議制定之。

  綜言之,可預見的恐怖攻擊行動,恐將是自殺炸彈的爆破攻擊為基礎,伴隨多次施放精神威脅更大、死傷效應更強的生化武器攻擊,其攻擊目標包括群眾聚集處:如地鐵、捷運站、運動場、學校等集會場所;政經指標場所:如總統府、行政院聯合辦公大樓,外國在台機構等;重大經建設施:如核電廠、工業園區、港口、水庫、機場、橋樑、高速公路、鐵路、大眾運輸工具等;及毒物貯存或運作場所:如工業區化學貯槽區、鐵公路運輸槽車等。上述攻擊武器、攻擊目標及攻擊方式的延伸,除了毀滅性的傷亡外,也將使國土環境遭受嚴重生物或化毒污染,救災與復原工作相當困難,如何加強各項因應作為的演習與落實全民生化防護教育,仍亟待政府與民間單位投入更多研究與準備。

參考文獻:

1. 中國時報,「歐麥特:安理會加薩停火表決棄權 萊斯羞慚」, 98年1月13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4+132009011301254,00.html
2. Terrorist CBRN: Materials and Effects, US.CIA., May 2003.
http://www.cia.gov/cia/reports/terrorist_cbrn/terrorist_CBRN.htm
3. 殷天爵,化學災害現場作業與危害評估之研究,核生化防護學術半年刊75期,pp. 48~60,民國91年9月1日。 
4. 張中勇,從當前恐怖主義發展看現階段生化災害潛在威脅因應,2002年生化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pp. 47~78,民國91年10月30日。
5. 劉明哲,生物戰劑物質災害緊急應變,內政部消防署93年度化學災害搶救進階班複訓教材,pp. 1~23,民國93年9月。
6. 劉明哲,化學戰劑物質災害緊急應變,內政部消防署97年度化學災害搶救進階班複訓教材,pp. 1~16,民國97年6月。
7. 洪肇嘉,核生化攻擊事故的辨識及處理原則,75期核生化防護學術半年刊,pp.26~30,民國92年。
8. 劉明哲,“禽流感防護消毒作業研究”,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4卷、第498期,頁149-164,陸軍司令部,97年 4月。
9.  The Medical NBC Battlebook--USACHPPM Tech Guide 244,2000。
10. Patricia Coomber, Robert Armstrong, “A quick guide to dealing with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Dirty bomb Attacks ”, The Center for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CTNSP),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008.
11. Alan G. Whittaker, Ph.D Frederick C. Smith, and Ambassador Elizabeth McKune, ”The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Process: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and Interagency System”,2004.
12.劉明哲,“ 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生物除污滅菌效能研究 ”,77期核生化防護學術半年刊,p.78-93 (2004)。
13. This is how 80 percent of us will die in Los Angeles,
http://boozers.fortunecity.com/avery/392/bioterror/ bioterror.htm
14.黃季敏、張建興,我國災害防救體系及法規之評析,pp.1~46,2002年生化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民國81年10月。
15. Clark L. Staten,“ Emergency Response to Chemical-Biological Terrorist Incidents”, Emergency Response & Research Institute, July 1997. http://www.emergency.com/cbwlesn1.htm
16.蔡寬信、張進福、 劉明哲、曹君範,”市售漂白水對有機磷農藥降解效果之研究”,正修科技大學,5月,2008年環境分析化學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