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的樹復活了嗎?

台北市內湖國小教師 葉明華
   當西方探險家於西元1722年發現孤懸在太平洋東側的復活節島時,島上已經有住民,而且林木蓊鬱,有適足的水源,也有簡單的農業。但現在島上除了遺留在海岸邊的巨大石像 (毛埃)之外,已杳無人煙,沒有居民在島上生活了。為甚麼二百多年前可以居住,現在卻荒涼一片,獨留毛埃人像空對月呢?

  當百年前的居民為了運送毛埃到海邊堆放,砍下島上最後一棵樹木時,他並不知道這是最後一棵樹,心裡想著:其他地方還有樹。所以為了豎立毛埃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砍下樹木也在所不惜!

  復活節島共有600多尊的毛埃,高度從3到40呎左右,重量都是上噸到上百噸的。古時人們從火山岩層雕鑿毛埃石像後,需把它運送到海邊,背對著海洋,面向陸地;而且毛埃的高度與規模,更是顯示雕鑿設立人士的財力與社會地位。當人們迷思於比較炫耀時,悲劇就一步步的逼近了。砍下島上珍貴的樹木,製作成槓桿和滾輪來運送毛埃,心裡只想著比較炫燿,卻忘記島嶼水源蓄積的重要性。森林沒有了,涵養水源的作用也就沒有了。所以後世在臆想推測復活節島的居民為甚麼消失時,以為島上居民受到襲擊,被殺或被俘為奴,要不然就是外來的疾病侵襲。其實復活節島居民的消失,據美籍作家賈德‧戴蒙所表示,應該是島上森林的消失,失去涵養水源所導致,以至於無法耕作足夠作物來養活人口。

  台灣社會在經濟繁榮,生活富足之餘,在比較炫燿財富上也不遑多讓。山坡地的景觀豪宅排排矗立,比大比美之餘,大概也像復活節島砍下最後一棵樹的居民想法一樣:反正別的地方還有,何必計較這一點小事呢!殊不知這可能是最後一棵樹,而且是不會再復活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