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校舍彩新粧—以興糖國小活化校園空間為例

高雄縣橋頭鄉興糖國小總務主任 楊慧如

壹、緣起

  自從九二一地震災後學校重建,以「新校園運動」作為推動重建的行動主軸,此理念的傳播,提供重新思考校園景觀與教學結合的思潮,打破制式的校園格局,帶來活化校園空間美學的啟發。
由於本縣大力推展美麗新校園活動的啟示,以及落實教學情境與課程活動結合的專業成長,催促我以總務主任的行政角色,配合教學理念,實踐活化校園空間改造的行動。從校園情境分析、教學活動需求到教學與情境的結合。從實地勘查到規劃設計、施工、改造的歷程,本著實踐成長的理念,不揣淺陋的將實施過程,以文字敘述搭配實務景觀對照和教育夥伴分享。

貳、教學與環境結合的理論

  校園建築是學校的最大型教具,對每一個在校園成長的莘莘學子都有重要的啟發與影響,如果能從連接生活與學習的觀點,著手打造活化的校園建築,相信對於莘莘學子的成長與學習都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與正面價值(陳木金,2006)。
湯志明(2001)也主張學校是教育場所,學校空間規劃深受教育理念的影響。從教育實施的歷程來看教學與環境的關係,高廣孚(1991)認為教育歷程乃繼續改組、改造、改變的歷程。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長(Education as growth)、教育即發展(Education is development)、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as life)、教育即改造(Education as reconstruction)。所謂生長、發展、生活、改造均為教育之內涵。(引自張清濱,1997)
整合上述學者的論述,從教育與生活情境結合的理論到教學實務的落實,我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中外的教育學者皆認為教學情境與教學是不可切割的。因此,校園的規劃與教學活動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參、興糖國小活化校園空間的需求分析

  誠如前面所述校園環境與教學發展應密切結合,然而一般民眾往往會以校園外表景觀,主觀的評估辦學績效,因此,本校除了積極活化教學活動之外,對於教學情境的活化與改造更是不敢怠忽。

一、良性競爭,就鄉內五所小學教學情境比較分析:

  面臨鄉內鄰近學校校舍的重建與更新,鄉內共有五所國小,其中一所為新建小學、一所學校全部翻新、另外兩所學校部份校舍翻新,唯獨本校無新校舍的建置,若家長以校舍外觀的表面效度來選擇學校,如此對本校招生形成嚴重的威脅,而要如何維持競爭力,除了紮根教學基本功之外,改造校園環境將勢在必行。

二、自我檢視,就本校校舍設施而言:

  本校校舍老舊,其架構與格局顯得規格化與制式化,如何做局部改造、使新舊設施融合,既保有原先自然景觀之優勢,又能加入新元素促進校園美化、活化,形塑優質之學習環境。

三、就課程演化、落實九年一貫課程而言:

  為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及唐校長教學領導下,為落實本校本位課程目標:以三能教學(提筆能—順暢描寫、開口能—流利講述、巧手能—塗鴉彩繪)培養學生具備帶得走的能力,而校長所強調的理念與先前所述皆同:校園空間的建置要能結合學生的學習。因此,在本校空間的營造與角落的經營上,皆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進行規劃與設計。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現有建築,營造整體景觀以及活化校園空間為刻不容緩。

肆、空間改造、打造美麗新校園之實踐與成果

  自校長到興糖任職後,積極向政府爭取資源與經費,並指導我參與95、96年本縣「校園好望角」學校空間局部改造、96年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發展特色學校等計畫申請,經評比後獲得補助經費,一步一步築夢踏實,打造美麗新校園。改造實作地點如下:

一、榕樹下與興糖藝廊

  走入本校大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榕樹,是本校的精神象徵,榕樹旁的興糖藝廊除了靜態的作品發表外,更是學生的動態表演舞台,於是由此處跨出了本校空間改造的第一步。
原先榕樹下圍籬老舊、髒亂,走廊木製公佈欄腐蝕、玻璃窗活動時易造成危險。於是將榕樹下圍籬拆除,重新設計原木座椅,另設計興糖藝廊結合在地文化以糖業文史意象為背景,突破框架的展示空間,以營造人文關懷、溫馨親和之校園景觀,並配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特色。(如圖一)

圖一:榕樹下與興糖藝廊改造前舊景觀

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大榕樹

榕樹下磚造圍籬

原舊式公佈欄

圖一~(一): 榕樹下與興糖藝廊改造後新面貌

 

整合走廊、布告欄成為多元才藝舞台。

原木座椅取代磚造圍籬,是親師生休閒、教學活動之所在。

融入在地糖業文化,設置興糖藝廊,成為美化、行銷教學成果的景點。

二、花徑步道

  走過榕樹下引領進入校園動線的步道原為排水溝外露、高低落差大,影響校園景觀及親師生安全,經社區補助:施作水溝加蓋以及設置階梯降低落差,保障親師生在校園中之安全。並經教師創意共同彩繪階梯,沿著步道種植九重葛,建構活潑美麗的花徑步道並提供自然課認識植物教學活動的場所。(如圖二)

圖二:花徑步道造前舊景觀

排水溝外露

高低落差大

水溝加蓋、彩繪階梯

圖二~(一):花徑步道造後新面貌新面貌

花徑步道之美

三、日記學習步道

  本校校舍改造以迎曦廣場為核心,向左右V型動線輻射擴展,因此,在花徑步道另一側,利用辦公室前面走廊壁面,規劃設計突破窗框侷限的多功能佈告欄,不僅可提供處室張貼佈告外,更能配合學校推展日記教學及繪畫教學學生作品展示。如此,日記學習步道可達到美化教學情境、強化教學展示功能並整合佈告與展示功能,更發揮教學成果展示與行銷功能。(如圖三)

圖三:日記學習步道改造前後景觀

原辦公室走廊面貌

改造後日記學習步道

成為多功能展示佈告欄

四、打造創意舞台迎曦廣場

  迎曦廣場地點原是花圃圍籬,因多處剝裂,影響安全與活動動線。於是將花圃圍籬在經費許可下逐次移除改造並規劃設計,經過第一代、第二代、三代、四代、至今第五代景觀活化改造歷程,營造學生戶外學習空間,以利學生展現才能及成就的舞台,配合本校原有的自然景觀,以大樹綠蔭做屋頂,草皮小丘為看台,採用原木色系搭建舞台,讓他成為多元的戶外學習禮堂(如圖四)。透過整體營造:
(一)達成美化功能:增添舞台美觀與文化氣息。
(二)實現展示功能:學生作品展示牆,促進學生成就感與學習動機,更可達到同儕觀摩學習之功效。
(三)整合活動功能:結合特色課程:讀、說、寫、繪、演教學活動,提供學生表演與展示舞台,落實本校培養三能教學目標。
(四)發揮美麗新校園觀光功能:與校園樹木景觀結合,讓整體景觀煥然ㄧ新,親師生於課餘時間在廣場休閒,以及假期遊客參觀場所。

圖四:迎曦廣場改造發展歷程

原為花圃圍籬(第一代景觀)

曾是三角廣場(第二代景觀)

迎曦廣場(第三代景觀)

迎曦廣場展示牆(第四代景觀)

迎曦廣場展增設遮陽棚(第五代景觀)

迎曦廣場看台

圖四~(一):迎曦廣場學生活動、盡情show才藝的情形

五、廊道廣場拓寬、彩虹洗手台設置

  由於校舍老舊、走廊地面凹凸不平,雨天易造成積水,且走廊與步道間設置洗手台影響動線。因此,規劃將走廊擴寬,還給學生寬闊、無礙、舒適的活動空間,並將花圃圍籬移除、以小丘植草,讓孩子親土、親自然,並增設兼具簡單、趣味、美感的彩虹洗手台,如學生所言:在此洗手心情很快樂,真是快樂的源頭呀!(如圖五)

圖五:廊道廣場拓寬前景觀

走廊地面凹凸不平

雨天易造成積水

花圃圍籬斷裂

圖五~(一):廊道廣場拓寬後新面貌

無圍籬、讓學生更親近自然

增設休閒石椅

設計創意彩虹洗手台

伍、結論

  優質學校環境(quality school environment)係指學校建築所建構的校園環境,具有優良的整體特質,其各項設施能夠符應或超越使用者的教育、生活和學習的需求(湯志民,2005)。為營造興糖優質校園環境的目標,本校始終秉持著建置環境是為能紮根教學之所需,以期達到以下效益:

  1. 對學生而言:提供學生美化、舒適、安全的活動空間,使學生處處能學、時時能學,激發學生多元智慧、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2. 對教師而言:校園建築是最大型教具提供教師融入語文、自然、藝文及綜合等各領域教學活動與成果活動展示空間。
  3. 對家長及社區而言:提供家長放學接送等候、休閒及社區遊客等觀光景點,提升社區對學校整體形象。

  透過校園學習角落、舞台、步道、展示牆等多元的學習空間規劃,營造本校環境特色,建構教學品牌、打造美麗新校園。

參考文獻:

  1. 陳木金(2006)。活化校園建築.連結生活與學習─以政大校園十景賞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2006):「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50-57)」。國立教育資料館出版。
  2. 湯志民(2005)。新世紀的優質校園-政大附中的規畫設計。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主編,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
  3. 湯志民(2003)。優質學校環境規劃與問題探析。臺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學刊。
  4. 曾旭正(2002)。新校園運動的成果與啟發。美麗在飛揚,「教育部將低班及學生人數成果展示活動」學術研討會。高雄縣:政府教育局。
  5.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規劃與革新之探析。台灣師範大學主辦: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6. 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台北市:臺灣書店。
  7. 高廣孚(1991)。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