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尊重

台中縣新社高中國中部學生 黃莞筑

  人們生活在多元的社會,接受多元的新知,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各式各樣的價值觀,挑戰人們該如巧妙應對這些歧見,避免發生溝通上的衝突。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自由,該如何包容異見,「尊重」便是一門必學的生活藝術。

  「主觀」是對於各種事物最紛歧,也是最具爭議的標準。我喜歡白色的純潔,而你也能愛上紅色的熱情,他大可享受紫色的高雅。我喜歡在蓊鬱的綠林中沉澱思緒,你獨鍾浩瀚無垠的海洋,他猶愛寬廣無際的藍天。「異己者未必即非,同己者未必即是。」沒有絕對的正確及錯誤,犯不著攻訐他人的想法,一切只不過是「主觀意識」作祟罷了。沒有必要否決他人思想,更不可破壞踐踏,每個意見皆有其可取之處,都應受到尊重及包容。古人云:「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燥氣;待小人宜敬,敬心足以化邪心。」的確,人人都渴望被尊重,都希望能獲得重視,即使是小人也不例外。接受歧見,就是一種尊重,就對方而言,這顧及到自尊,也給人受器重之感;對自己本身來說,亦是展現了豁然大度的胸襟。

  然而,這僅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尊重。更「高貴」的尊重,手法更為高明。「愛人者,人恆愛之;教人者,人恆敬之。」尊重是完全顧慮到他人尊嚴的美德,是一種溫和蘊藉的風度,彷彿徐風輕彿而過,舒暢而自在。

  夜幕低垂,麵店準備要打烊了。就在小學徒拉下鐵捲門同時,一位衣衫襤屢的老乞丐趕忙跑上前,掏出銅幣:「我想叫一碗豬腳麵線。」學徒卻只是冷道:「我們打烊了,下次請早!」乞丐聽了囁嚅的說:「我餓了好幾天,是為了存錢來吃你們的麵線......」此時,老闆笑盈盈的走出來「進來吧!」二話不說的招呼那位乞丐。

  上菜前學徒問老闆:「既然您都招待這位乞丐了。為何不乾脆點,不向他收錢?」老闆正色道:「孩子,這也是一種尊重。我們應該顧及到他人的自尊,他不是來乞討的,而是在享受他努力的成果。不當的施捨憐憫會造成他人自尊上的傷害,甚至反目成仇。」真正的尊重視能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令人怡然自得!它輕輕地貼著你,幾乎能感受到沁脾的暖流濤濤奔流,卻又不至於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人人都希望活得有尊嚴,並能獲得尊重,學著尊重他人,當你收到相同的回報,終能體會被「尊重」的美好。

  同學和同學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往往會造成溝通上的衝突,「缺乏尊重」便是這不定炸彈的導火線。同學間進行小組討論,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最完美可行,「缺乏尊重」,最後甚至在言語上大動干戈,不歡而散;老師和學生的價值觀頗有距離,若老師無法先尊重,再給予婉轉的規勸,只是用校規處置,唯恐同學無法信服,而讓彼此的關係蒙塵;父母偷看兒女的日記、偷聽電話內容,讓子女覺得隱私受到侵犯,不被尊重,父母卻反駁說子女應尊重他們有「關心兒女」的權利。「缺乏尊重」而導致反目的事件層出不窮,因此,培養對他人的「尊重」是刻不容緩的,亦是維持和諧的方法之一。

  尊重是一門生活藝術,看似平凡易懂,卻是深刻奧妙。尊重,是能包容歧見,化解紛爭;尊重,是能不影響他人的自尊,彼此平起平坐,互相敬重;尊重,是人際關係的踏腳石;尊重,是人情間的潤滑劑。尊重應該是來自人心深處對他人生命的理解、關愛、體諒、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