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是每一位地球公民的責任與義務

國光電力公司副總經理 黃文昱
  • 前言

    依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AR4)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70至2004年間增加70%,造成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使各地天災事件頻傳,其影響程度廣泛而深遠,包括產業國際競爭力、原物料供應、環境法規、工作環境、洪旱災風險,及能源安全供應等直接與間接影響,將連帶導致現有經濟發展受到重大衝擊。
氣候變遷對產業之衝擊頻傳,再具體說明諸如:

      • 氣候變遷影響大氣中降水機制;產業對水的需求極高,一旦發生缺水情形,勢必引發產業間甚至各部門之搶水現象、阻礙產業的正常生產運作。
      • 高溫使冷卻空調設備需求提高,工業用電量大幅提升,間接造成供電需求增加;高溫亦可能對機器設備產生影響,例如材質遇熱變形等。
      • 低溫使暖氣或保暖空調設備需求提高,工業用電或燃料的使用量提升;例如鍋爐設備遇冷容易增加燃料使用等。
      • 豪雨或暴風雪災害頻繁發生,可能使產業運作停擺,導致人員傷亡、機械設備損失;另外,洪災亦可能進一步引發環境污染及環境衛生等連帶問題。
      • 冰山融化可能導致工業用地減少,或使鄰近海岸線的工廠被淹沒,嚴重危害工廠營運。海水倒灌侵入土壤,產生不同程度的鹽化現象或土質弱化現象,進而發生植物/作物枯萎、地基的崩壞、鋼筋或管線等金屬的腐蝕等現象,對產業造成危害或損失。台灣本島主要可能淹沒區將發生在沿海鄉鎮。
  • 國際溫室氣體管理發展趨勢

  1997年12月, 「京都議定書」共計有55個國家共同簽署,雖台灣為非聯合國之會員國,無法參加此會議及簽署議定書,但仍肩負有溫室氣體減排之責任與壓力。所以台灣也不得不重視國際溫室氣體管理與發展趨勢;簡略其各年重要紀事如下:

      • 1992年5月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 1994年3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生效
      • 1995年COP1召開
      • 1997年12月通過京都議定書 (55個國家批准,批准國家排放量佔世界55%)
      • 2001年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
      • 2002年歐盟15國集體加入《京都議定書》
      • 2002年英國排放交易體系UK-ETS 正式啟動
      • 2002年日本「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生效
      • 2005年1月「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正式推動
      •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生效(美國有條件恢復與各國協商)
      • 2007年COP13召開,制定「峇里行動計畫」,訂定時間表,預計於2009年完成後京都時期(2012年以後)減量目標談判
      • 2008年英國完成 「氣候變遷法」、「能源法」、「碳排放減量目標」
      • 2008年歐盟同意「氣候與能源包裹法」
      • 2008年12月在波蘭波茲南召開COP13 會議
      • 2009年聯合國提出「全球綠色新政」概念,與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行動」展開
      • 2009年 8 月COP15 波昂會議將不會有任何協議產生以取代京都議定書。
  • 國際溫室氣體相關管理機制發展趨勢

  因應國際溫室氣體管理活動日趨活絡,切身影響與需求更是息息相關日益迫切,是故相關管理機制也隨之迅速發展,其各年重要發展紀事簡述如下:

      • 1990年 IPCC 第一次科學評估報告
      • 1995年 IPCC 第二次科學評估報告
      • 2001年 IPCC 第三次科學評估報告
      • 2001年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標準發行
      • 2002年ISO/TC 207/WG5始制定ISO 14064
      • 2005年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標準第二版發行
      • 2006年3月公告ISO14064-1~3版標準
      • 2007年4月公告ISO 14065標準
  • 國內溫室氣體管理發展趨勢
      • 1992年 行政院成立「對外工作會報全球環境變遷工作小組」
      • 1994年行政院成立「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
      • 1997年 行政院成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大氣保護與能源工作分組」
      • 1998年能源局第一次能源會議
      • 1999年 行政院通過 『能源會議結論具體行動方案』
      • 2000年召開 中美洲永續發展 整合性規劃會議
      • 2002年永續發展委員會國際環保組」
      • 2004年 行政院永續會因應氣候變遷 暨京都議定書推動小組
      • 2005年能源局第二次能源會議
      • 2006年2月「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 2006年4月 召開永續發展會議
      • 2006年6月 成立經濟部 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GOMOEA
      • 2006年7月10日CNS ISO 14064-1
      • 2006年7月召開經濟永續發展會議
      • 2006年8月24日CNS ISO 14064-2
      • 2007年1月 CNS ISO 14064-3
      • 2007年5月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完成一讀
      • 2007年7月 正式推動溫室氣體 登錄平台
      • 2008年台灣通過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 2008年1月行政院環保署成立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
      • 2009年1月行政院院會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 2009年6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院三讀通過
  • 總觀全球因應氣候變遷之重要政策沿革:

  因「京都議定書」行將屆期,全球因應氣候變遷之重要政策,也因此被定義為:「京都議定書時期」與「後京都談判會議時期」

    • 京都議定書時期
      • 2005年2月16日生效,(美國尚未加入)。
      • 管制六種溫室氣體排放,其中CO2、CH4、N2O管制基準年為1990年,而HFCs、PFCs與SF6管制基準年為1995年。
      • 規範附件一(37個成員國)及摩洛哥與列支敦斯登共39個國家,將人為排放之六種溫室氣體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在2008~2012年間降至1990年排放水準平均再降低5.2%。
      • 提出「京都機制」:包含「清潔發展機制」(CDM)、排放交易(ET)及共同執行(JI)。
    • 後京都談判會議時期
      • 2009年6月第二次波恩會談召開,訂定長期減量目標,各國提出減量目標。依會後意見修正談判草案,對全球減量目標已有共識基礎:
        • 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450ppm以下、溫升幅度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之2℃內。
        • 已開發國家排放高峰為2015年;開發中國家排放高峰為2025年。
        • 2050年的全球長期減量目標比1990年排放水準減少50%以上。
      • 2009年COP15預計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達成新協議及2012年以後,減量目標談判,2013年起後京都時期主要開發中國家及新興工業國家可能納入成為下一波受規範對象。NGO哥本哈根氣候草案:
  • 全球-2020年排放量較1990年低;已開發國家-2020年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40%,2050年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95% ;
  • 開發中國家-2020年排放量較1990年低16%,2050年排放量較1990年低49% 。
  • 日本新政府: 2020年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水準再減少25%。
  • 澳洲: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0年的排放水準再降低5%~15 %。
  • 歐盟:2020年的排放量比1990年之排放水準再減少20%;願意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共同將減量目標提高至30%。
  • 美國新政府:2020年的排放量較2005年排放水準降低14 %~17 %; 如果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承擔減量義務之下,才可能支持進一步減量。
  • 加拿大:2020年排放量比2006年的排放水準減少20%;2050年降低60%~70% 。
  • 中國、印度、南非等40個開發中國家議定書修正提案要求已開發國家2020年排放量較1990年低25%~40%;
  • 部份開發中國家要求已開發國家2020年排放量較1990年低45 %。

 

  • 全球化石能源使用現況分析-
      • 化石能源使用持續成長
  •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 IEA)預測,全球至2030年,化石能源仍是主要初級能源,預估成長幅度約84%。
  •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評估報告中,預估到2030年間全球能源使用所排放二氧化碳將增加45%。
  • 開發中國家CO2排放量將於2020年超過OECD(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開發組織之國家。
      • 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持續增加
  • 2006年附件一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水準降低4.7%,但其中東歐經濟轉型國家減少37%,工業化國家則成長9.9%。
  • 東歐經濟轉型國排放減量主因經濟衰退所致。
  • 倘趨勢持續,2012年將無法達成京都議定書減量目標。
  • 台灣化石能源使用現況分析
      • 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高
  • 自有能源貧乏,99.34% 依賴進口。
  • 2008年能源供給量142.47百萬公秉油當量,能源供給結構中高碳的化石能源占91.3 %,石油即占49.46%,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高。
      • CO2排放量逐年成長
  • 台灣CO2總排放量自1990至2007年間逐漸成長,年均成長率為7.9%。
  • 2007年台灣能源使用CO2排放量為276.18百萬公噸,占全球 0.95%,排行全世界第22名,人均CO2排放量 12.08噸,排行全世界18名。
      • 電力CO2排放係數比較
  • 台灣發電結構以燃煤為主,以2007國際能源總署(IEA)之主要國家電力排放係數資料為例,鄰近之日、韓等國,電力CO2排放係數約為台灣的60~70%。
  • 先進之美國、英國之電力CO2排放係數約為台灣的75~85%。
  • 推行排放交易系統的歐洲之電力CO2排放係數約為台灣的46%。
  • 2007年溫室氣體排放狀況跨國比較

資料來源: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9 edition)

  • 2007年電力排放係數

  電力CO2排放係數,係指電力事業產生每度(Kwh)電力,因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之CO2排放。

      • 日本電力係數:0.450 公斤CO2/度
      • 美國電力係數:0.549 公斤CO2/度
      • 英國電力係數:0.500 公斤CO2/度
      • 歐洲電力係數:0.310 公斤CO2/度
      • 澳洲電力係數:0.907 公斤CO2/度
      • 韓國電力係數:0.455 公斤CO2 /度
      • 中國電力係數:0.758 公斤CO2 /度
      • 台灣電力係數:0.637 公斤CO2 /度

資料來源:IEA(2009),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2009 Edition)。

  • 政府之永續能源政策與落實辦理

政府之永續能源政策,在97年6月5日行政院3095次院會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確立能源供給結構及部門能源使用之積極目標,在97年6月10日經濟部及各有關機關擬訂具體行動計畫,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相關業務,並訂定各工作項目量化目標積極落實辦理。

      • 能源供應面 (淨源) -推動能源結構改造與效率提升。
      • 未來8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2015年較2005年下降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年下降50%以上。
      • 能源需求面 (節流)-推動各部門實值節能減碳措施。
      • 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占比由40%增加至2025年的55%以上。
      • 全台灣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 。
      • 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 建立滿足未來4年經濟成長6%及2015年每人年均所得達3萬美元經濟發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應系統。
  • 期許與感言

    姑且不談國際與政府之政策或今後將如何發展,身為地球公民對於後代子孫及地球,都應有責任去珍惜與保護,任何人都不應享有特權,輕易浪費或破壞地球能資源。每當大自然遭到破壞之後,其反撲的力量以及其後果更是無法言喻 (例如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國道三順向坡土石滑動災害以及每次暴風雨後之土石流與道路橋樑沖毀等等災難),回顧此些災難都心悸猶存。然而每一個人若都能像賣菜陳樹菊阿嬤,凡事均可多點「愛心與關懷」,少點「貪婪與破壞」,原來生活清淡寡慾也是一種福氣!那麼人類與地球永續和平共處,後代子孫得以無憂無懼生活,將不再是夢想,也更不再是噩夢連連。現在就讓我們從邊做起,且勿以善小而不為,哪怕是「隨手關燈」,資源回收與分類在應用等等,都是值得嘉許與鼓勵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