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暖化下的台灣省思

台灣自水來公司資深顧問 陳國宏

  近年來世界各地熱浪、暴風雪、乾旱、水患等災害頻傳,氣候極端異常。有人以為是特殊的聖嬰現象,而更多人相信是地球暖化效應。當全世界警覺到地球暖化可能帶來的災難,目前科學家正研擬改善對策,聯合國跨國氣候組織的報告不斷提出警告,各國延續1997年日本京都議定書,議定各國未來排放二氧化碳總量應節制在1992年前的水準。但很可惜!美國和中國兩大排放國基於國家發展未參與連署,使得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鍛羽而歸,仍舊缺乏共識。

  身處台灣的你我或許早已感受到,由於氣候變遷暖化,近年來四季分界不明,年降雨量不均現象。台灣是一個海島,年雨量豐沛。惟山高河流短促,不利水源涵養蓄存,能運用調節水量不多。以2000年的供需水資源統計來說,我們直接由河川引用的僅有71億噸,借助水庫攔蓄而使用的水量有50億噸,合計121億噸。但是在2000年台灣農業、工業及民生共需用178億噸的水,不足的部分當然只有靠抽取地下水了。如果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未來台灣發生乾旱及洪澇的機會也越大,如台大大氣科學系陳永明博士統計,台灣每年颱風雨量逐年增加,且佔年總雨量由1970年之15%,增加到2005年的30%,它代表臺灣在其它時間的雨水量變少了,乾旱時間也增長了。這和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推估報告是一致的:全球而言,降雨現象將更集中在次數少而劇烈的大雨事件,極端氣候如洪水和乾旱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時間將持續升高,颱風強度持續增強。

  因此台灣水資源分配會遇到許多問題,也將影響許多人權益,尤其是農民的生計,生存經濟權。譬如這幾年每遇到缺水,政府都只能以休耕來維持民生工業用水,未來若發生久旱不雨,就是農作休耕也可能無法解決用水問題。台灣的休耕面積已經增加很多了,整個經濟結構一直改變,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台灣靠天吃飯的農民,非常需要政府因應氣候變遷有更周延的對策。

  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其來源有五分之一是人類、蓄牧動物呼吸及其排泄物分解之氣體,另五分之四是燃煤、燃油廢氣,主要為火力電廠、各種機械引擎,石油化學,煉鋼及部份電子業造成。台灣地小人稠,土地開發工業發達,是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國之一。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卻是地球村的一份子。當然要遵守國際公約,配合聯合國減碳策略,共同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如果真的因海平面上升,若干位於地勢較低的沿海城市,包括台灣西南部及東部的宜蘭,均無法倖免。誰能無責?是人人有責啊!

  看過2012及正負2度C影片的人,對其預測之人間浩劫與地球反撲威力無不膽顫心驚。影片之描述或有人認為過於誇張,科學證據尚嫌不足,惟對地球環境惡化趨向是無可否認的。有科學家推測,若氣候持續異常,地表沙漠化水源短缺,那麼到2025年地球極可能發生強糧大戰。簡單的想一想,任何國家再有錢,武器再精良,自己糧食生產不足國外又買不到小麥玉米,只好用武力去強奪,無辜受害的生命要再增加多少,真是太可怕了。但願在大災難來臨之前,能多留點時間給人類,省思如何設法補救解厄。

  馬雅人相信地球曾經完全毀滅過,現今有歷史的人類是重新進化的一代。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目前的環境,愛護資源,響應全國、全民、全面「三全」節水推動計畫,落實節能減碳又省水,更用心對待家人和親友們,大家同舟共濟,一起來愛護地球,和平共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