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保護地球由飲食做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 郭素娥

  2010年來接二連三的大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氾濫等天災接踵而來,人類已面臨生死存亡的最大考驗。表面看似天災,其實大多是人類為了利益不當使用資源造成全球暖化的結果。這種徵象其實在多年前即陸續有環保團體及科學家呼籲,可是總在災害形成時才會正視它。身為地球村世界公民的一份子,節能減碳、愛惜資源、節制消費是責無旁貸的事。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愛惜水、電等天然資源外,我們也可以藉由改變飲食的方式達到節能減碳。

  首先人人應節制飲食,不暴飲暴食,平日的消費習慣應避免浪費,依據家人的最適量採買食物,過度的飲食除了增加食物的消耗,也造成體重的增加,提高身體代謝的負擔,也會產生更多的廚餘及垃圾。此外,不追求高單價食材的迷思,例如魚翅、燕窩等,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價格沒有相關,何況魚翅的取得常常是極不人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類為了利益補殺鯨魚、海豚、鯊魚等報導,造成海水染紅的畫面令人怵目驚心,這些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的行徑,人類最終要承受其結果。因此做環保應先從學習「尊重」開始,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萬事萬物、學習感恩。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自民國71年以來,癌症一直都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且十大死因中有一半以上都和飲食有關,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因此許多學會團體紛紛提倡由改變生活型態做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變食物的選擇-「多吃植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的攝取」,這項呼籲剛好和環保減碳的措施不謀而合。動物由飼養、宰殺、運送到販賣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大於植物性食物,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網站曾登載,如果世界上富裕國家的人民,將每日肉類的攝取量減為90公克(相當2.5兩),可以有效延緩全球暖化。依據環保署的資料,肉食者一年因飲食約產生1500公斤二氧化碳,高出素食者的430公斤甚多,如果一個人一天不吃肉,可以減少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一棵20年樹木半個月的減碳量。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每天攝取3份低脂肪的魚、肉類,不足的蛋白質以豆類、五穀雜糧取代,也可以每天有一餐素食或每週至少選擇一天吃素。

  選擇當地低里程的食物,落實減碳環保。台灣的農業發達,本地盛產的農作物或特產就可以滿足我們營養的需求,進口的食物運輸過程除了耗費能源外,為了確保食物不腐敗,則需要使用一些化學物質加工處理。平日也應採用健康少油鹽的烹調方式,食物烹調的時間愈久,消耗的能源愈多,營養素被破壞也愈多,因此多選擇蒸、煮、炒等方式,既健康又省能源。

  身為世界公民,每一個人此刻都該省思,過去我們都做了哪些傷害地球、浪費資源、破壞自然的事;未來該如何去彌補、愛惜這片土地、和地球上的億萬生命共存。「節能減碳」不是一句口號而已,為了人類永續生存及發展的空間,人人善盡個人的本分,由每日簡單自然的飲食做起,也由簡約的生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