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永續教育之推動

桃園市永順國民小學文書組長 張燕輝

一.前言

  十七世紀英國在印度半島設立東印度公司之後,便處心積慮侵略遠東這片廣袤土地。但當時印尼為荷蘭所據、菲律賓群島是西班牙殖民地,而台灣又被荷蘭捷足先登,況且十八世紀的中國又是滿清帝國全盛時期。東進之路受阻,英國只得致力經營印度、馬來半島以靜候時機,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一役擊潰滿清,總算打開了東進僵局。特別是英法聯軍後於天津條約中要求開放淡水、基隆、高雄、安平四個通商口岸,使得十六世紀葡萄牙水手口中美麗之島福爾摩沙在封閉三百年後重啟門戶,準備與大航海、大蒐藏時代接軌,而史溫侯正是在這樣一個因緣際會的歷史轉捩點中,為台灣自然史的拓荒燃燒其生命火花。

  1836年史溫侯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因為長期受印度當地生長環境影響,對於當地哺乳類、爬蟲類、鳥類瞭若指掌。再加上本身語言天份,除了印度、中國方言外,又精通北京話、廣東話,奠定了日後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的基礎。

  1856年倫敦大學肄業,旋即考上英國外交領事,分別在中國廈門、淡水、寧波、煙台等地擔任外交人員。其最大的成就是在任職台灣期間,前後四年先後深入大雪山、七星山、北投、蘭陽平原、澎湖、恆春、蘇澳、枋寮等地,從事自然生物田野調查採集,直到1866年離開為止。根據記載當年史溫侯一行還特地在蘭陽平原冬山河口登岸,拜訪當地葛瑪蘭族傳統部落住屋,並加以詳細記錄。此行意外地保存了一百五十年前清治末期葛瑪蘭族實地的田野記錄,對於日後相關的文史研究,提供了完整且詳實的珍貴第一手資料。

  史溫侯為此地自然史之開拓立下了輝煌典藏,成就了千古不滅的璀璨。根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介,「他以博物學家的眼光記錄了一百五十年前台灣的面貌,所保存下來的標本見證台灣的自然史演進歷程,是台灣自然史拓荒時期最重要的學者。」(科博館,96)這樣的貢獻從近處觀察確實讓蠻荒未化的台灣一舉躍上世界學術舞台,而從遠處著眼更促使位居偏僻一隅的台灣與世界接軌,為日後現代化的進程拉開序幕。

二.史溫侯對台灣貢獻

1.確認台灣生物的豐富多樣

  台灣本島面積雖然只有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但因為特殊的造山運動造成地盤劇烈隆升,使得這個蕞爾小島同時含蓋熱帶、亞熱帶、溫帶及亞寒帶氣候類型,再加上錯綜複雜的地形構造,使得台灣蘊育了460多種鳥類、80種哺乳類、160多種淡水魚類及400多種蝴蝶。若以每平方公里物種分布比例做比較台灣絕對名列世界前茅;因此,如果進一步將台灣比喻為世界生物基因寶庫之一亦當之無愧。這種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特性,造就了此地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快樂天堂,並且提供了自然博物學家一個寬闊繽紛的學術研就寶庫。「史溫侯在擔任外交工作任內調查了台灣的自然史,在英國皇家鳥會的Ibis雜誌發表了很多關於台灣鳥類調查的文章,他曾經發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統化的台灣鳥類名錄。」由於這位博物學家櫛風沐雨、勇往直前的努力,終於為台灣自然史打開一扇明窗。

2.保留一百五十年前台灣自然生態珍貴史料

  在史溫侯所採集而發表的227種台灣鳥類中,藍腹鷴的發現及命名算是最具傳奇色彩的。在中國擔任了十年領事之後,1862年因罹病之故返回英國治療,這段期間他把順道帶回去的鳥類標本交由好友鳥類學家古德發表在英國皇家鳥類學會,使得珍貴而絢爛的台灣特有種雉科珍禽籃腹鷴,在英國鳥類學界大放異采,被喻為台灣最美麗的鳥類。

  「我僱請的獵人通知我,捕獲一隻華雞,這是我看到的第二隻。當地的中國殖民叫牠華雞,牠常在內地的山上出沒,是典型森林鳥類,活動於山區邊緣,但很少降到中國人居住的低矮山區:清晨與黃昏時,雄雞習慣站在空曠的樹枝上或土著的小屋頂,展示自己,旁若無人的喧叫;牠昂首闊步,豎起尾羽,有若雄雞。我提供獎金,鼓勵獵人們盡力捕捉,結果成功地獲得一對。在前往山區的旅行中,我期待在牠出沒的山區發現,瞭解牠在自然環境生活的情形,但徒勞無功。(劉,1989)」從史溫這段記錄清楚地發現當時藍腹鷴普遍地生長在台灣山區,甚至經常不怕生的光臨原住民傳統部落,這與劉燕明先生在國家公園所拍攝到的一段機警且羞怯的記錄短片直有天壤之別,它清楚地告訴我們藍腹鷴曾經有過的意氣風發及旁若無人的習性,曾經與人類是這麼的接近。是什麼原因造成牠們現在的機警而羞怯呢?

3.重建台灣自信心

  資源的過度消費及生態的透支,迫使本地的自然環境日益向下沉淪,長期以往昔日的青山綠水盡作今日滿目瘡痍,土石流、鎘污染、酸雨、地層下陷、外來物種入侵、物種滅絕,如明天過後的滔天海嘯,吞噬了我們曾經擁有的動物天堂。於是乎死亡基隆河、幽幽淡水河,乃至消失的海岸線、綠牡蠣、悲情的二仁溪,一連串惡名昭彰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一次又一次靳傷了我們的自信心,甚至對這塊土地失去了希望和期待。

  「在台灣的短暫勾留,我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盡我所能蒐集當地鳥類標本和相關資料,提供此神秘島嶼鳥類相的一份我自覺相當完備的名單...雖然駐台短暫,有這樣成績,實在無法自抑欣慰之情。」(史溫侯,1862)面對環境破壞,我們實應該重振昔日光采,努力從悲情中走出台灣生態自信心。

三.當前永續教育面臨的困難

  1. 社會大眾對永續教育漠視:因為生態保育的觀念尚未形成全民共識,人類與地球和平共存進而營造雙贏的理念亦僅止於口號階段,在未能全面性的紮根落實之前,社會大眾對永續環境教育依舊冷漠。
  2. 永續教育配套課程教材不足:一直以來,學校大都是藉由融合教學、統整課程,甚或闖關活動、藝文競賽、校外教學等方式進行永續環境教育,但每每成效不彰,其癥結即肇因於配套課程教材不足。
  3. 社會破壞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在人類貪婪的私心作祟下,廢水排放、廢棄物傾倒,乃至化學毒物、酸雨侵害,林林總總破壞生態環境而攫取利益惡行,已為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4. 永續教育相關教學媒體匱乏:環境問題、生態經營等議題,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如果缺乏相關媒體來輔助,對於教師教學效能及學生學習興趣會大打折扣。
  5. 傳播媒體未能發揮正面引導功能:雖然近年來坊間平面及電子傳媒一再製作環境破壞及生態失衡相關報導,更有部分帶狀外景採訪及評論性節目一再大聲疾呼,鼓吹環境保護重要性。但其影響僅止於警惕階段,並未真正達到實質嚇阻成效。
  6.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對於永續環境教育整合度有待加強:永續環境教育的推動常面臨整合無力的孤掌難鳴困境。因此,整合資源、有效運用實為刻不容緩之事。

四.推動永續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硬體建置部分

  1. 透水地磚鋪設:採用透水地磚除了可以涵養雨水外,接縫空隙生長的綠草亦可以達到綠化效果。
  2. 透光玻璃鑲嵌:廁所及樓梯間大量鑲嵌透光玻璃,可以提升亮度、減少電力耗費。
  3. 廢電池回收:臺灣每年70﹪以上廢電池未做處理,含汞毒物四處污染。所以廢電池回收是基層學校宣導回收責無旁貸的當務之急。
  4. 使用不銹鋼餐具:以不銹鋼餐具全面取代免洗餐具,減少塑膠、紙漿、竹材消耗,能夠減少地球綠地消失。
  5. 回收雨水:利用回收雨水澆灌花木、沖洗廁所,達成減少用水量目標。
  6. 地下室建置採光罩:透過採光罩增加亮度,白天儘量不開燈。
  7. 落葉枯草堆肥:落葉枯草堆置發酵後是最好的有機肥,提供校園花木絕佳的天然肥料。
  8. 復育臺灣原生植物:蒐集適合本地氣候土壤的臺灣原生種植物,作為教學及研究素材。
  9. 生態池建置:濕地水池是一個物相豐富的生態系統,尤其可以提供水族類兩棲類哺乳類爬蟲類及水生植物絕佳棲息環境。另外,濕地更具有涵養水源及淨化水質的特殊功能。
  10. 雙面影印,充分減少紙張消耗量。
  11. 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發揮資源回收再利用、垃圾減量,減少資源耗費的長遠目標。
  12. 綠建築:藉由綠建築的規劃與設計,徹底解決水、綠美化、廢棄物、二氧化碳等問題。讓建築物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促成彼此的雙贏局面。
  13. 原生及外來種花木綠美化:校園建築規劃之初即著手擬定綠美化花木,種類之考量以適合本校氣候土壤之花木為主,兼具原生及外來種,儘量達到生物多樣性目標。

(二)永續環境教育宣導

  1. 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採取統整教學模式,將永續環境教育融入各科教學,發揮正式及潛在課程相得益彰宏效。
  2. 訂定每月最後一個禮拜五為學校永續環境教育日,加強校園整潔及花木維護,從而建構一個窗明几淨、鳥語花香的學習環境。
  3. 每學年舉辦一次校園寫生比賽,藉著競賽氣氛帶動全校師生發現校園之美,激發其愛校、護校的崇高情操。
  4. 結合家長會、運動會、親職活動日進行永續環境教育宣導,透過家長與社會參與擴大影響力。
  5. 建置永續環境教育櫥窗佈置,並定期更換展示內容,經由境教的潛移默化使該觀念深植孩子心靈。
  6. 定期舉辦話劇表演及影片觀賞,從寓教於樂中達到永續環境教育之宣導效果。
  7. 辦理永續環境教育校外教學,在參觀大業路慈濟精舍過程中,一系列活動內容包括甘肅慈濟小學記錄影片、一公分筆的體驗、與地球共生存,讓學確切地感受知福惜福及環境保護的真諦。
  8. 舉辦跳蚤市場,建立學生惜福愛物的觀念,將環保理念融入各領域教學並推廣至日常生活中。
  9. 邀請環境保育協會蒞校進行師生專題演講,加強環境保護及生態永續的觀念。
  10. 配合每學年校外教學,規劃自然環境生態之旅,從實地參訪過程當中明瞭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依存關係。

五.結論

  誠如先總統蔣公所言「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促進宇宙繼起之生命。」言簡意賅地道出人類雖貴為萬物之靈,但其命運卻與萬物緊緊地聯結在一起,彼此休戚與共、息息相關,任何一個環結的差池,其他物種均不能倖免於難。因為蝴蝶效應與骨牌效應,即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偏差,亦將會引發難以控制的大災難,「明天過後」即為警世之殷鑑。

  面對這樣的殷鑑,我們無法退怯,亦不可逃避,更不可視之為天方夜譚、街談巷議。我們應該徹底的擺脫鴕鳥心態勇敢正視問題,抽絲剝繭、檢視環境問題,在不斷的批判與反省過程中,嘗試著找出人類與環境共存共榮的雙贏之道。

  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面對已經滅絕的物種及破壞的環境,我們應該積極地走出悲情,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面對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