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陵降匈奴,探討漢武帝時代的人權

輔仁大學學生 常智豪

壹、 前言

   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人(1),同時也是漢代著名討伐匈奴的大將軍李廣的孫子,經由這樣一個名門的武家的世家教育,造就出一位武功高強、為人正直的李陵。但是反過來看李陵的這一生中,離奇曲折,使得他在匈奴與漢朝之間必須做出選擇,最後仍應漢武帝大怒決定要斬殺他全家之後,憤而投降匈奴,但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受害的不只是李陵與他的家人而已,支持與相信他的許多人也因此受害,其中包含我們熟知的歷史大家司馬遷在內,皆受到其迫害,但在武帝時期,這只是滄海一粟,這類誅殺全家與九族的事情,層出不窮,就讓我們用李陵投降匈奴的這個案例來探討武帝時代與西漢其他皇帝在位時的人權差異。

   實際上,李陵在兵敗被俘虜之前,大家對他的評價即是善於騎射、能文能武、樂善好施、風度翩翩、不管是對上級還是下屬皆以禮待之,不僅漢武帝特別欣賞,大臣們也都認為此人為可造之材並且比他父親更有他祖父的遺風,便任他為侍中建章監。之後武帝命李陵帶領八百名騎兵到匈奴的領地居延(2),做一些試探性的工作並深入敵境二千餘里,雖然途中並未與匈奴發生戰鬥,但是此行凱旋歸來仍受到武帝的讚賞,隨後將他提封為騎兵都尉,並且安排他統領丹陽楚兵五千人,此後李陵更加的努力訓練與操練身邊的屬下與軍隊,期待有朝一日可以與匈奴決戰。幾年之後,漢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進攻大宛,讓李陵帶領輕騎五百出敦煌、至鹽水,行軍至塞外接應李廣利的部隊班師,隨後留在張掖屯兵。

   當時李陵認為跟隨一位靠著外戚關係上來的李廣利征戰,想與匈奴人打贏勝仗的機率幾乎微乎其微,於是他之後便奏請武帝,希望他能帶兵獨立作戰,武帝同意之後便讓他帶五千名精兵與匈奴人作戰,但最後卻也因此兵敗而投降匈奴,在漢朝廷當局引起了極大的騷動,使得李陵案就此發生。

   李陵案實際上只是漢武帝殺戮臣子與其家屬的其中一門案件,除李陵案外,在他在位期間平繁地撤換丞相,許多丞相不是入獄服刑就是求以死刑,太子的巫蠱之禍等等都是武帝時期與其他西漢皇帝在位時期相較之下,武帝似乎慘忍霸道許多,在歷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武帝本身個性使然,也有人認為是他童年際遇造成的,但不可否認的事情就是他雖然是漢朝有名的君主之一,因為他遠征匈奴、開通月氏(3)等西域國家並開通西域交通,使得漢朝就此聲名大噪,中國人更因此用漢人自居了幾個世紀,但不管有多大功業,還是掩蓋不了武帝其實是很暴虐無道,無道程度真的是不遜於秦始皇之程度。

貳、 夾縫間的李陵

一、 世出名門

   李氏從秦朝開始就是個名門世家,據傳秦朝將軍李信就是其祖先,但是是否真為直系還有待商榷,不過我們可以很確定的李陵的祖父的確是人稱「飛將軍」的李廣,而且李陵字少卿,從小就天資聰穎,父親李當戶因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三叔李椒與祖父李廣都非常寵愛這個小孩,所以李陵也常在李廣膝下聽李廣談論兵法,五、六歲時對騎馬射箭有了強烈的興趣,又過幾年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騎馬射箭能手,並得到侍中章監的官職,獨立管理一小部分的騎兵隊。

   根據司馬遷形容李陵,李陵本身十分注重個人修養,對上輩極為尊敬,對同被彬彬有禮,對下屬則是非常寬厚,因此大家對他讚不絕口,一致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才,就這點來說他也因此受到漢武帝的賞賜,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遺風,有朝一日一定有所作為,於是便讓他帶領八百名騎兵到匈奴的領地探查,雖沒有太大的斬獲,漢武帝仍使他升官,他李陵本身的確有意與匈奴一較高下的。

二、帶兵請戰

   在天漢二年(4),正當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匈奴,於天山攻擊右賢王。李陵被安排為李廣利保衛輜重(5)。但是他自知李廣利無財也無能,只是位靠關係上來的將領,所以不太願意效命於李廣利部下,便請求漢武帝:「我所率領的邊關屯軍,皆是荊楚一帶的勇士、能力出奇的劍客,力氣大得可掐死老虎,射箭百發百中,讓它們去做搬運量草的工作,實在是心有不甘。希望能允許我自組部隊穿插道蘭干南側,分散匈奴的兵力。」漢武帝本來也對李廣利是否會立下戰功心有存疑,於是告訴李陵:「我這次出兵眾多,沒有多餘的騎兵分給你。」李陵便向漢武帝下了保證:「我不需要騎兵!臣願意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打入單于王庭。」漢武帝聽了之後龍心大悅,便准許李陵出兵,同時調強弩都尉路博德帶兵半路接應李陵軍。

   路博德曾任伏波將軍(6),他可能覺得落在一個晚輩後面很沒面子,所以他便偷偷的像武帝打了一個小報告:「現在正是匈奴馬肥人壯,最好不要馬上交戰。我希望能把李陵留到春天,然後各領五千人馬從酒泉、張掖東西並擊浚稽山,這樣就有可能擊潰匈奴王了。」(7)漢武帝看了上奏之後大怒,因為武帝本來就對李陵不願配合李廣利的事情感到不太滿意,所以聽到路博德的報告後,漸漸開始懷疑李陵是怯戰才串通路博德上書,便訓斥路博德,同時下詔催促李陵馬上準備出戰。

   李陵於是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陳步樂見到漢武帝後,大誇李陵如何率領將士拚死作戰。漢武帝很高興,就提拔陳步樂為郎官。李陵到達浚稽山後,遭遇了匈奴主力,被三萬大軍包圍在兩山之間。李陵以大車為營,帶領士兵出營外前排戟盾、後排弓弩列陣。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結果被李陵部弓弩殺傷很多,便向山上撤退,但是被漢軍追擊損失數千人。

   且鞮侯單于大驚,便又調來八萬餘騎兵增援。李陵向南邊打邊撤數日,最後被困在山谷中,部隊死傷慘重。李陵發現部隊氣力衰弱、士氣低下,便從隨軍車輛中搜出士卒家眷,全部斬殺。第二天李陵再與匈奴交戰,殺死敵軍三千餘人,隨後引兵東南沿著龍城古道行軍四五日,來到一片滿是蘆葦的大沼澤中。匈奴從上風口方向火攻,李陵也命令軍中放火以求自救。後來李陵部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軍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8)退單于。據被李陵俘虜的匈奴兵透露,單于十分惱火:「這支漢軍精銳,打又攻不下來,日夜把我引往南面邊塞附近,難道有伏兵?」其餘首領戶長均說:「單于親自率數萬騎並都消滅不了數千漢軍,以後沒臉再指揮邊臣,讓漢朝瞧不起匈奴。」單于大怒,再次派兵在山谷間猛攻,推進四五十里後遇到平地,還是不能攻破,只好退兵。實際上這時李陵的軍隊已經越來越吃緊了。因為匈奴不停的猛攻,雙方甚至一日交戰數十次,李陵的軍隊又殺死敵軍二千餘人。匈奴軍見情勢不利,正想退兵。

   但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發生在李陵身上,那就是一位叫做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臨陣投降了匈奴,並且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上奏單于說:「李陵軍沒有後援,已經彈盡糧絕了,只有他及成安侯韓延年麾下各八百人在前面打著黃白旗開路,用精銳騎兵射擊就能攻破他們了。」之後又再纏於面前大肆的單于得知大喜,派出騎兵沿小路抄襲,並且大叫「李陵、韓延年投降吧!」,仗著山勢居高臨下射擊漢軍。李陵部隊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只好丟掉軍車繼續撤退。這時李陵軍還有三千餘人,只能砍斷車軸當兵器,軍官拿著隨身短刀,撤入峽谷中。單于部隊在後面掩殺,同時從山上投下壘石,漢軍傷亡慘重,無法行動。(9)

三、兵敗被俘

   李陵之後便決定要自己去匈奴的營地,對殘存將士們大聲說:「不要跟我,本人要單槍匹馬去殺單于!」隨行軍吏勸他詐降:「將軍威震匈奴,如今命當不該絕,以後再想辦法逃回去。當年浞野侯趙破奴被匈奴俘虜,後來逃亡回來,皇帝接待他如同客人。何況將軍呢!」李陵說道:「不要說了!我如果不戰死,就不是好漢。」於是砍斷旌旗,將隨行攜帶的珍寶掩埋。李陵嘆曰:「如果再有數十發箭,就可以突圍了。如今已沒有兵力可以再戰,等天亮束手就擒吧!大家散夥,希望有人能逃回去報告皇帝。」然後他命令軍士每人攜帶二升乾飯、一大塊冰,約定突圍後到遮虜鄣(10)會合。(11)半夜時,李陵命令士兵開始突圍,卻沒有人去敲戰鼓,沒敲戰鼓後來認定的原因是因為戰鼓濕了打起來不好聽,感覺會有不祥之兆,故不敲。之後李陵只好與副將韓延年帶領隨從十餘人上馬衝殺。匈奴騎兵數千在後追趕,韓延年戰死。李陵也隨之崩潰,便下馬投了降。最後據說只有僅僅四百餘人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12)

  因為李陵兵敗的地方與漢帝國的邊塞只剩下數百里,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漢武帝的耳裡。起初漢武帝以為李陵戰死了,便召見了他的家人,但是卻發現他們臉上毫無死過人的悲哀之色,事後又傳來訊息說李陵兵敗被俘,漢武帝一氣之下,將一干相關人等全部誅殺之,其中包含替他說話的司馬遷、陳步樂還有他的家人等等皆受到死刑或是其他的嚴刑峻罰。

四、終老晚年

  李陵投降匈奴後一年,漢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出兵營救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但是捉得匈奴俘虜說李陵幫助匈奴練兵對付漢朝。漢武帝聞知大怒,認定李陵叛國證據確鑿,族滅了李陵全家。從此,隴西人士均以李氏為恥。後來李陵從漢使處得此消息,才透露出原來為匈奴練兵的是另一叛國漢將李緒。李陵恨李緒害他家破人亡,便派人刺殺了李緒。匈奴大閼氏想要殺李陵,單于只好把他派到北方藏起來,直到大閼氏死後才把他調回。李陵投降了匈奴,並且娶了且鞮侯單于的女兒,被單于寵用封為右校王,和先前投降匈奴作了丁靈王的衛律平起平坐。李陵投降後,曾兩次受匈奴派遣去勸降被匈奴扣留在北海牧羊的漢使蘇武。

  李陵與蘇武是好友,曾經一同擔任過侍中。蘇武被扣留後的第二年,李陵降了匈奴,不敢去見蘇武。後來單于派遣李陵帶著酒宴去看望蘇武。李陵勸說蘇武:之前蘇武的兩位兄弟因為犯法而死,母親在他被扣留後也去世了,妻子已經改嫁,十幾年過去了,妹妹和子女也不知是死是活,家中已無人,沒有必要在這裡自己給自己找苦吃。況且漢武帝年事已高恩威無常,即使在這裡守節恐怕也沒有意義。蘇武不為所動,表示自家歷代受國家恩養,必當不辱使命效忠國家,自己對於漢武帝的忠誠就如同兒子對父親的忠誠一樣不需要回報,並表示自己已有必死的決心。李陵被蘇武的堅貞不屈所感動,長嘆:「唉!真是義士!我和衛律簡直罪大於天。」然後流淚與蘇武告別。因為他自己沒臉送蘇武禮物,便讓妻子出面賜送牛羊。李陵第二次去見蘇武時,帶去了漢武帝已死的消息,蘇武聞後對南哭拜,悲哀過度導致吐血險些喪命。

  蘇武在始元六年13,返回漢朝,李陵親自作《別歌》為蘇武餞行。他淚流滿面,感嘆自己的命運:「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征和三年匈奴入侵上谷、五原,同年又攻入五原、酒泉,殺兩部都尉。於是漢廷遣李廣利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將三萬餘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率領四萬騎出酒泉,進攻匈奴。狐鹿姑單于得知漢兵全線出擊,便命令其部落輜重沿著趙信城向北遷至郅居水;左賢王驅使其部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安扎在兜銜山;單于自己帶領精兵渡過姑且水,用堅壁清野對付漢軍。匈奴派遣大將與李陵率領三萬餘騎兵追擊漢軍,在浚稽山追上商丘成的部隊,雙方大戰九日。漢軍殺傷匈奴軍甚多,追至蒲奴水,匈奴軍戰局不利,於是退兵。

  在漢昭帝即位後,李陵過去的好友霍光、上官桀派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並表示武帝時期的功罪恩怨可以一筆勾銷,並保他富貴無憂。李陵雖然感嘆,但是堅決拒絕,表示「吾已胡服矣!」而且「丈夫不能再辱」。
李陵投降匈奴二十多年後,於元平元年(14)病死。
參、 李陵降匈奴之頗析

  如果我們單從李陵跟李廣利戰功比較,李陵的戰功卻時在李廣利之上,因為李廣利帶領三萬名騎兵,但李陵只有5000名步兵,僅為李廣利的六分之一,雖然李廣利殺了約上萬的匈奴兵,但是李陵相同的也用少數的步兵砍殺上萬名匈奴兵,雖然不能確定李廣利遭遇了多少匈奴兵,但是三萬兵馬折損了近三分之二,這樣的相較之下,李廣利不管怎麼看都敗的比較慘,但是朝臣們的態度卻是一面倒,正確來是說朝臣們近幾乎都是看皇帝臉色講話,其中包含丞相等,雖然大家心裡都知道,雖然兩者皆錯,但錯不致死。可是心理知道事實,而且主導整個戰爭與佈署軍隊的也是武帝本人。

  當然如果要把責任由漢武帝自己一個人承擔,身為一國之君,絕對不會承認是漢武帝自己的問題,雖然李廣利本來需要負擔大部份的責任,畢竟李廣利是自己的小舅子,更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如果嚴厲懲罰李廣利,也就如同打了自己耳光一巴掌,所以他將怒氣全部放在李陵身上,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但不巧司馬遷在這裙帶政治體下的小官員,竟然像武帝上奏,認為李陵投降匈奴一定是有原因,希望漢武帝能從寬,讓這位人才回流。

  但武帝可能認為司馬遷這樣的行為,就等於是在拐個彎說他決策錯誤,同時也觸動了漢武帝的罩門,於是他才會在司馬遷的罪狀上附上了一個「誣上」(15)的罪名,從死刑轉為宮刑,宮刑其實也有機會用金錢贖罪,但此時的司馬遷受到眾人的議論,加上本身並非富裕人家,所以沒錢贖罪,遭受了宮刑,雖然司馬遷跟李陵並非莫逆之交,但是在跟李陵對談與相處幾次下來,司馬遷也很清楚李陵這個人的做人處事之態度,於是當朝臣們為了明哲保身講李陵的罪過時,司馬遷選擇站出來為此人辯護,在當時武帝時代是要有莫大的勇氣才能做這種事情的。

  李陵自己本身因為未審先判,加上許多的讒言,從朝廷到家鄉無一不說李陵的壞話,起初隨著匈奴生活,仍然有想要暗殺單于或是隨時起兵叛逃的準備,但是聽聞武帝將他的兒女、妻小都殺掉之後,痛哭失聲,便決議不回去漢帝國了,因為就算回漢帝國,也是死路一條,不如就在這個異域度過餘生,但是從他與蘇武,還有之後與漢朝的戰爭,都可以略看出他數典忘祖與思鄉的情境,最後他取了單于的女兒,在匈奴圈裡有了軍事議會的地位,就此開始二十餘年的異國生活。


肆、 從李陵案探討武帝時代人權

  相較與前後任的景帝、文帝,武帝為人直接,作風豪放,但常常也常常出爾反爾,加上在他在位期間常常做出連他自己後悔的事情,在武帝時期嚴刑峻法百出,尤其是對付官吏與小諸侯國更是非常的嚴厲,所以在他任內換了許多的丞相,可能丞相只是出於國家利益給武帝一些建議,武帝高興的時候皆採納,武帝覺得不妥或是惹惱武帝時,不是被武帝直接處以極刑,稍微幸運一點的是被逼瘋或免職,所以朝廷內部人人都把丞相當成一個苦差事,當然不只是丞相,下面的官吏也常因為犯錯,導致下監入獄,嚴重的甚至誅連九族,而且就算之前跟先帝有功的諸侯國,也常常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被沒收領地、下獄服刑比比皆是,也就是說在武帝時代。除了武帝以外,近幾乎沒有任何人有發言權,與其他朝代比起來唐太宗時期有魏徵仗義直言,但是武帝身邊卻沒有這樣的人,但我們也不能說沒有這樣仗義執言的人才,因為司馬遷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當時在武帝的權威之下,無人敢吭聲,因為只要一吭聲下場必會像司馬遷一樣悽慘,所以多數官員近幾乎是武帝要做什麼,就一定做的成,這也導致武帝毫無放肆的濫用自己帝王的權利,當然在濫用的同時,身為正統朝廷官員的權力自然會被剝奪,相較之下受到武帝冊封的外戚們相對的就得到不應該的權利與勢力,使得武帝時期政治體系平衡。

  為何我們要從李陵一案來探討武帝時代的人權,原因很簡單,經由之前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單由這件事情來論斷,基本上罪該萬死的並不是李陵或是李廣利,而是漢武帝自己,漢武帝本身將許多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決定,而且當他決意之後就很難再更改,主要也是爭一個面子問題,所以常常許多決定都是將錯就錯,導致許多決策做得都不是很好,也可能是因為旁邊沒有良好的監官與建議者,使得他在政策上是一意孤行,最終導致悲劇發生,而李陵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悲劇代表人物,一位有才有能的人,最終家破人亡,身處異域,這對一個典型的中國人來說是多麼的殘酷,對上武帝的為所欲為更是沒有辦法,在這之後李陵的同鄉與上官傑等人希望可以勸李陵回到朝廷,但是李陵在經過漢武帝的暴行之後,已經無法再次相信漢朝朝廷與皇帝給他的承諾,所以最後他才對前來勸回的漢朝使者任立政(16)說:「大丈夫不能再受到羞辱了!」這句話,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出多少有才華的漢將與官員因為武帝的一時的心情起伏,叛逃多少、死亡下獄又多少,所以我們可以歸咎出一個結果武帝可能是因為年少登基,讓大權落入旁人的手中,到了正式登基後,開始剷除對自己權利有害的人,其中包含家人還有權臣,最後他的權利高漲,以致於之後沒有人可以跟他抗衡,才使他放縱過度,做出許多錯誤的決擇,不管是李陵案,還是之後太子的巫蠱之禍,都是他在晚年非常後悔的事情,所以他才在晚年,對自己下了罪己詔,至此之後幾年到臨終,思慮比較清晰,開始會為漢帝國人民著想,更也沒有再對外用兵了,這或許是另一種贖罪的方式吧。
  
伍、 結語

  事實上,不管是從漢代的中國,還是到清朝的中國,人權基本上是不復存在的,但我們也不能說古代的中國人權發展完全沒有進步,君主獨裁之下的人們,雖然一直沒有爭取到應有的權利,但至少從科舉、孝廉等制度的建立,也算是一種人權的進步,可以使低層的民眾往上攀爬的途徑,直到近現代民國以後,引進了天賦人權等等的西方思想,中華民族才真正意會到人權的真義,但也因為突然的解放導致了許多不必要的內鬥與紛爭,民主與和平就跟推翻君主獨裁的道理是一樣的,並非一兩天就可以成就的大事,但是反觀現今的中華民國在憲法制度的建立下,中華民國成為一個憲法為基礎的民主國家,這點我們能很慶幸生存在這個有憲法保護的國家中,雖然仍還有許多法令與法規等著我們去改善,但是至少相較與漢朝,甚至現在的北韓、第三世界國家比起來,我們真的很幸運、也很幸福,所以也請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幸福。

陸、 參考書目

一、 崔明德著,《李陵》(台北市:文津出版,民國八十四年)。
二、李長之著,《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台北市:里仁,民國八十六年)。
三、鄭樑生著,《司馬遷的世界》(台北市:志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四、李鎮淮著,《司馬遷》(香港:商務印書局,民國九十一年)。
五、龍宇純等譯,《白話史記》(台北市:河洛,民國六十四年)。
六、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八十九年)。
七、 劉君祖編,《中國人物系列-張騫、李陵》(台北市:故鄉,民國七十四年)。
1 為今甘肅秦安縣。
2 為今內蒙古額濟那旗東南。
3 是秦漢時期的一個部族,游牧於敦煌、邦聯之間。
4 為西元前99年。
5 負責後勤運輸等工作的單位。
6 為西河平州人,曾以右北平太守的身份跟霍去病征戰有功,被封為符離侯,元鼎五年,又被封為伏坡將軍。
7 轉引自崔明德著,《李陵》,頁54-55。
8 連弩是一種古代的遠射武器,共分兩種。一種是扣動板機後,就能把箭連續不斷射向敵人的連發式;另一種是能同時發射多支箭的多發式
9 轉引自崔明德著,《李陵》,頁64-65。
10 為當時的居延城。
11 轉引李長之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頁130。
12司馬遷,《李將軍列傳》《史記》(北京:人民出版社)。
13 西元前81年。
14 西元前70年。
15 出自於《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
16 與李陵同為隴西同鄉人,在李陵當官初期與李陵親如兄弟,所以特此當特使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