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病與生活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修慧蘭
   一位26歲年輕人覺得自己體力好像不好,在健康檢查時突然被告知自己罹患癌症,且已是後期。不論是當事人、身旁的人,不論是家人或只是無深交的同事,都表示『怎麼可能?』、『老天怎麼那麼不公平!』。這位年輕人聽到這些話時心中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如何回應,甚至覺得這些人說這些話對自己完全沒有幫助、這些人根本不瞭解他目前的狀況。

  雖然大家都會說『生命本無常』,但大家都希望『生命有規律』,能依照『兒童青少年期的學習成長-成年人的成家立業--中壯年的成就與收穫---老年退休---病弱死亡』。依照此「規律」,大家心中似乎有一個判斷標準,「老人之後生病死亡不可惜、是公平的!」。但我想每一個人都不願承認我有一個『誰生病、誰死才不可惜、才是公平的』的想法,因為死亡這件事太沈重了,尤其是要面對自己或重要他人的死亡!

  也因為死亡太過沈重,因此多數人常無法好好對自己的生命品質負責,要不就是採取『等我有時間我一定....、等我賺夠錢就可以....、等我拿到學位、有成就我就可以...、等我退休就可以...』,總將一些自己也認為重要的事放到未來,總是期待未來就可以實現這些重要的事,但偶而會發現『生命是無常』的;或是採取『反正不需要期待未來,那就隨心所欲、及時行樂吧』,但也會發現自己浪費或錯過了許多。

  在目前生活多變的環境下,例如天災、國際化、資訊化愈來愈普遍,個人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似乎愈來愈大,如何才能找到可信任、可依循的『規律』似乎是很多人想找的答案。深深記得單國璽樞機主教在一次演講中分享的一句話『生命交給上帝、生病交給醫生、生活交給自己』,希望是一個可依循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