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關懷

桃園縣楊梅國民小學校長 林盛基

一、教育初衷

  踏入教育工作已經邁入第 20 年,回想剛畢業時,分發至台北縣鶯歌鎮二橋國民小學服務,感謝許多教育前輩們的提攜與指導;然而,我特別要感謝當時一位林主任所帶給我的啟發,這位慈祥的長者,雖然已經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但每天都精神奕奕的為學生與老師們「服務」,充分展現出對教育的熱忱,而其對教師同仁的尊重與關懷,也顯示出他豐厚的人文素養,這種態度與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也深深影響我的教育觀,而我也時時的惕勵自己,要懷抱著感恩的心及服務信念為教育盡一份心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情懷

  學校的行政若脫離了學生,就失去意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育應以學生為核心,考量學生的興趣、能力與需求,儘量能夠提供學生適性的課程,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在這知識經濟時代裡,知識已經取代了人力、土地、資本而成為企業最大的財富,在教育領域當然也不例外。資訊科技一日千里,唯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態度,才能夠適應甚至創造未來的生活,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也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才不會形成教師以過去的知識,教育現在的學生去適應未來社會的現象產生。

三、異國教育文化的啟發

  在候用校長儲訓期間,感謝教育處安排難得的國外教育參訪,能夠有機會體驗 不同國度的文化,盡情的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讓自己有更多心靈沉澱時間,思考著不同文化的陶冶下,究竟能蘊涵出何種的人格特質與教育哲學觀。從其建築的模式、交通及生活的方式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均可以感受出其對自己與他人的尊重、對環境的愛護、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觀與教育哲學觀、提升學國家競爭力的教育願景。雖然我們所參訪的學校部分是私立的實驗學校,部分是有優良傳統的公立學校,也有績效良好的私立學校,我們也了解這不能完全代表歐洲學校教育的面貌,但是仍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對「人」的尊重

  走在維也納 ( 奧地利 ) 、布達佩斯 ( 匈牙利 ) 與斯圖佳特 ( 德國 ) 的街道上,幾乎都有人行道的規劃與設置,且鮮少有被佔用的情況,人擁有安全的行的空間與權利,同時車輛對行人的尊重和禮讓,也是在台灣無法享受到的,這或許是整個社會文化的薰陶,或許是從小的教育方式與生活態度的涵養所使然,讓他們的人們懂得尊重彼此。

  在維也納見識到獨樹一格的書報雜誌販售方 式, 採取無人管理開放式自主付費及乘車自主購票的模式,顯現出相信人性本善的思維,這樣的思維也涵育了人們自我尊重與守法守紀的情操,民主法治的教育已融入生活之中,更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另外在參觀訪問的學校中,不論學校及學生年齡的大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尊重學生」,舉凡課程設計、空間規劃、情境佈置、教學活動、師生互動等等,皆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在達成課程目標的前提下,設計生活化的適性課程;學校空間都不算大,但是一定會有屬於學生交流互動的「心情角落」;情境的佈置也儘量以學生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或學生的作品加以呈現;教學活動多能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教學為輔的方式進行;教師對待學生語多讚美及肯定,對於學習不力的學生也能多加關照,師生關係亦師益友。

(二)對「環境」的愛護

  此次參訪的國家裡,對於環境保護的議題都相當的重視,如奧地利及匈牙利有許多風力發電的設備,同時在都會區的大眾運輸工具以電車及地下鐵為主,在街道上很少看到機車穿梭,許多的建設工程圍籬也會加以美化,使之與週遭環境相容,廢棄物放置於固定的容器內,且一定會加設紗網罩住,減少對環境與市容的破壞。

  華德福學校的課程特色即為田園教育、農場實習、工藝教育與律動 ( 陳惠邦, 2001 ) ,在此次的參訪活動中見識到華德福強調將大自然的色彩融入學習情境中的特色,同時學校環境本身就位處一座森林之中,學生生活於大自然之中,再配合其音樂、工藝與律動及生活體驗的課程,對於學生整體合諧發展有其正面的助益,也因此學生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就在學習與生活中孕育而成。

  布達佩斯 ELTE Trefort Ágoston Practising school 採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以水資源為主題設計統整課程,各年級與各學科的課程皆以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育為核心,發展出一系列的課程,學生在資料蒐集、合作學習、報告分享、成果展示的過程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更進一步的理解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能夠培育良好的環境倫理。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觀

  從參訪學校的學校簡介、課程設計理念、觀察教學活動及綜合座談的歷程中,可以了解到這些學校都抱持著「每位學生都是可以學習」的教育思維,端看老師如何去引發學生學習的動能。當然這牽涉到學校主管與全體教師及家長是否擁有此一共識,和教師所擁有的專業素養,才能將此一理念具體落實並展現在課程設計與學生學習活動中。這些學校基本上都依循著國家的教育目摽與課程綱領來規劃設計課程,讓學生在完成階段學習時能夠順利的銜接另一階段的學習,甚至是通過學力檢定考試,但這並不影響教師依據學生身心發展階段及學習能力、興趣來設計課程的信念。就我所觀察,他們的課程是學生生活經驗的延伸,透過獨立學習、合作學習、表達與分享等學習歷程,發展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我國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似乎是不謀而合;然而他們不急於灌輸孩子許多知識,而是順應孩子發展提供合適的情境與課程,引導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自我,啟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健全孩子的身心發展。

四、營造人性化的友善校園

  有了此次難得的參訪經驗,也讓我思考經營一所學校,應該兼顧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的功能,在國民教育階段裡,更應該重視生活教育、品格教育、人權教育與環境教育等。

  基於如此的觀點,個人嘗試著從典章制度、教師專業、課程教學、教育活動、設備環境等層面,希望朝向人性化的友善校園努力,簡要敘述如下:

(一)典章制度:透過各種會議與集會,加強宣導友善校園及尊重人權對於學生潛移默化之影響,同時亦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對各項委員會成員組成的規定;推動三級預防機制,強化輔導效能;訂定永續校園及環境教育執行計畫並落實推動。

(二)教師專業:透過專題演講、專業對話、經驗分享等方式,強化教師對人權教育、品格教育、環境教育等議題的重視,進而提升相關之專業素養,除了能夠身體力行之外,同時也能夠影響學生和家長。

(三)課程教學:透過課程設計,將人權、品格、環境等議題融入領域課程,並透過多元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良好之生活態度。

(四)教育活動:規劃體驗及活動課程,經由實際的參與和體驗,更能深化學生的生命經驗。藉由實際行動來服務及關懷弱勢、愛護地球,例如響應發票樂捐、冬令救濟、資源回收、義賣活動、節能減碳等相關活動,發揮愛的力量。

(五)設備環境:檢視校園環境,在物質層面,盡可能滿足學生們的需求,移除可能造成危險的路障或校園通道的障礙物,設置無障礙坡道及廁所等;在心理層面,透過教育作為,提升學生品格素養,期待學生能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

  期待透過上述的教育歷程,能讓我們的老師、學生及家長,體現對人的尊重與對人的關懷,同時也能夠了解身為一位世界公民的責任,更期待能夠為維護地球村的祥和與自然環境,盡一己之力,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