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低碳飲食生活、建立永續綠色學校

屏東縣歸來國小校長 林政昌
  ±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闡述全球暖化帶給台灣的衝擊。影片中強調,在氣候變遷之下,號稱福爾摩沙的台灣可能成為全球的「第一批」暖化難民。為減緩氣候變遷及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為改變全球暖化趨勢,建議各國將全球問題轉化成日常生活之行動,並轉換成中央與地方之共同合作,即全球思維與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節能減碳風潮已在世界各地發酵。屏東縣歸來國小也正努力成為低碳校園!學校一年半前在學校旁成立一座有機教學農場,透過家長會、社區人士、家長義工及全校師生的合作下,從「做中學」的角度出發,讓全校學生由選種、播種、除草、施肥、抓蟲、收成、午餐加菜等,已經種植過三、四十種蔬菜,實踐了最在地、最新鮮及當季的食材,過程中嚴禁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讓學生吃得更健康,響應「吃在地、食當季」的低碳精神,更提升了全校學生喜歡吃蔬菜的比率及提供教科書中蔬菜種植親身實踐,一舉數得。

  根據統計分析,養活一個肉食者的土地生產力,足以養活二十個素食者。所以,學校響應政府鼓勵「週一無肉日」的推行,一起救地球,全校師生一同來推動節能減碳的目標!愈來愈多人響應「吃在地、食當季」,因為吃在地食物就可以減少食物長程傳送所排放的汙染,食當季則可以減少過季食物為了保鮮所需的冷藏耗能。學校午餐菜單設計以「低碳」、「在地食材」等健康觀念為主。排碳量越低的食材,對於環保越好。其中,排碳量與食物里程更有密切關係。

  「食物里程」( Food Miles )簡單的說:食物從產地到烹調以後入口的這一段路。過多的外包裝,新鮮的食物經過長距離運輸後,不僅會流失營養,還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例如,從紐西蘭運輸一公斤奇異果到英國,會排放一千克二氧化碳,但是,如果在紐西蘭自產自銷,二氧化碳排放量則僅為五十克,相差了二十倍。另外,長距離運輸所需的交通工具如飛機、火車、輪船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因素之一。北美的進口食物從農場到台灣餐桌上,平均需要經過近一萬英哩的路程。購買本地生產的食物和飲料,不但比進口的新鮮美味,同時可降低食物在購買前的運送距離,減少受污染的風險。當然,這要先改變進口迷思的刻板印象。

  歸來國小曾獲得全縣環境教育及午餐教育特優學校,擁有多樣化校園生態特色,透過有利的環境教學與境教的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關懷生態環境,從農場蔬菜種植中,實踐了低碳的生活。而學校也擬定低碳校園改善行動方案,以達以下目標:

  一、全面推動低碳校園政策,將低碳校園規畫納入校務發展計畫中,營造低碳校園意識與文化。
  二、結合本校條件與特色,檢視與改善校園設備,發展節能減碳課程與教學,推動低碳及零排放學校。
  三、建構低碳校園指標,逐步推動本校達成低碳學校目標。
  四、提升本校師生CO2減量及節約能源之認知,改變消費與生活態度。

  至於具體行動建議整理如下:

  1. 師生上班及上學盡量步行、騎單車或大車換小車。
  2. 外出用餐時,不要點選過量或過度加工的食物。
  3. 購買本地新鮮食品及農產品,並減少進食肉類,多吃素食。
  4. 減少使用即棄容器,並自備水壺。
  5. 自備毛巾,減少使用紙巾。
  6.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使用冷氣機。
  7. 寒暑假時,將閒置電器或電腦電源完全關掉。
  8. 外出購物時自備環保購物袋。
  9. 不要盲目追求潮流而過度消費。
  10. 盡量以電子方式收發信件及其他宣傳品。
  11. 舊衣服、玩具、書籍及電器用品捐贈給慈善機構或資源回收。

  我國要在國際間取得認同地位及競爭優勢,推動環境保育、建立綠色形象已是不容忽視的責任及使命。教育乃是一切的根本,唯有從學校教育著手,從簡單的改變做起,是現今全體師生不可不注意的課題。在校園推廣低碳意識,從實際行動來挽救地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挽救暖化的日漸惡化,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因為,地球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