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活動與環境倫理的重要性

華宇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協理 林建勇
  

  台灣是屬於多山島嶼的地形,在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海拔高度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高達258座以上,台灣登山界更選定標高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擁有奇、險、峻、秀,且山容起伏明顯的一百座台灣山峰定名為『台灣百岳』,過去以來山野界更風行挑戰台灣百岳運動。另外,隨著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品質提昇以及戶外休閒活動興起,從事登山活動的人口日益增加。尤其是每到假日各地登山口總是聚集三五成群的登山客。然而,有關於環境教育、環境生態保育的觀念及土地倫理的想法等等,都仍未普遍深入民眾生活裡。每當一批又一批的登山客走向山林時,對於高山的環境衝擊影響日益嚴重,對於山林的破壞更是時有所聞。因此,在鼓勵民眾從事戶外健身活動時,更應該積極推動環境保護教育與環境倫理的觀念。

  此外,長久以來台灣登山運動及登山客的觀念多以『征服』百岳,挑戰高山為目標,往往忽視了在登山過程中對於山林環境的保護與衝擊。例如;未能適當處理垃圾,造成登山步道與營地間隨處可見垃圾果皮堆積如山,任意砍伐樹枝及野生植物,隨意餵食野生動物,未能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造成山林大火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以及未能尊重其他的山林使用者...等等。因此,登山客若一心只想征服高山,而忽視對山林高山的保護與尊重,只會加速對台灣高山環境的衝擊與破壞。然而,對於環境教育與登山倫理,這些觀念說起來很容易,實際執行起來卻沒那麼簡單。台灣原住民長期以來居住生活在高山上,卻能生生不息生活安逸,憑藉著就是對山的尊重與保護想法。

  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說過:「土地倫理會改變人類的角色,使他們從土地社群裡的征服者,變成社群裡普通的成員和公民。這樣的角色,便包含對他其餘的成員伙伴的尊重,以及對整個社群本身的尊重。」倘若台灣登山客不以征服者的角色去看待爬山,而是以大山大自然內的成員和子民去爬山,自然而然就會對山林環境產生尊重且學習謙卑,也就不會去破壞山林環境。

  李奧波也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給倫理下定義:「就生態學而言,倫理是為生存而奮鬥時,對於行動的自由所施加的限制」。倫理的根源:「乃由於彼此相互依賴的個人或團體之間,有引發合作模式的傾向。」而生態學家就稱這種引發合作的傾向為「共生」,這就是在說明現在我們對於所賴以生存的環境與地球,若不能站在『共生』的角度去看待,不能有效抑制不當的開發行為,人類將面臨環境迫害後所帶來的種種傷害與超乎想像的後果。

  這也就是不斷地提醒在從事登山活動時,需秉持著謙卑的態度與共生的觀念向大山大自然學習,去探索人類與環境的倫理關係、探索人類與自然的生存關係,並積極建立完整登山教育與環境倫理觀念,且這是需要每個登山客自發的努力與習慣的養成,才能逐步落實建立良好的環境倫理與優質登山環境,才能真正成為美麗之島『福爾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