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教養桃花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傅秀媚

尋找教養桃花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傅秀媚老師 一. 前言 最近在許多的親職教育講座當中,都會碰到家長詢問同樣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這一代怎麼這麼可憐,小的時候要聽父母親的話,現在自己當了父母,又要學習怎麼樣還跟我們的小孩講話,難道是親子關係以前跟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嗎?其實親子關係並未改變,但是從前的環境與現在的環境截然不同,而每一個孩子在現代化的環境當中,接受到的訊息,以及應該具備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可能跟以前都不太一樣,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在這瞬息萬變的環境當中與我們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那麼當家長的就必須要學習怎麼樣來與我們的孩子溝通。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到一個基金會去上課,結束的時候,搭了一部計程車,要回學校,一上車,計程車司機看了我一眼,然後就對我說:「你知道嗎?現在台灣整個社會相當的混亂,光今天一天發生了五起兇殺案。」接著,這位計程車司機就把五件兇殺案一一敘述給我聽,當他講完最後一個兇殺案時,車子剛好到了民生路與中華路的交口,所以我就告訴他,「先生,麻煩你右轉到校門口。」這位司機看了我一眼,然後問我,「你在這裡教書嗎?」我當時也笑著回答他:「你看我這個年紀大概不會在這裡唸書吧!?所以,沒錯,我在這裡教書。」這位司機先生!突然間,在門口把車停下來,跟我說:「哦!那我要告訴你,剛剛我所說的這些兇殺案,其實跟你都有關係。」我一聽,嚇了一大跳,為什麼兇殺案都跟我有關係?這位司機說,「你知道台灣社會為什麼會這麼混亂嗎?因為教育失敗,你知道教育為什麼會失敗嗎?因為老師不會教,老師誰教出來的,那當然就是你們囉!所以,你說跟你有沒有關係?」當時,我心頭一驚,覺得還真是有一點關係,但是,馬上,我就問他:「其實這些兇殺案也都跟你有關係。」我說:「我看你這個年紀,大概有小孩在唸書吧?」「對、對、對,我有一個唸高一,一個唸初二。」我說:「你知道他們現在在那裡嗎?」那個時候,大約是下午二、三點鐘,所以,他就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當然在學校。」我又問了一個問題:「你確定嗎?」他嚇了一跳,但是,自言自語,「對哦,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孩子會不會跑到那裡去?嘿!看來要好好問一問老師。」我就告訴他,「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理所當然,孩子這段時間的行為就是學校的責任,其實孩子在不在學校或者在學校裡面是不是單純只受到學校的影響都是很難講的。所以,一個社會要進步、要安定,其實,家長、學校、社會需付共同的責任。」說完,我就下車了。所以我深深覺得在現代的社會當中,一個孩子的成長,不能說是單純的家庭,或者是學校的問題,因為必須是雙方合作再加上社會整體環境的配合,才有辦法做的很好。 二.停、看、聽的態度 常常聽到有家長抱怨:『我的孩子自從上了國中以後,就都不太跟我說話,有時候從學校回來,房門一關,不到吃晚餐,是看不到人的,怎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呢?』通常我給家長的建議是,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跟我們之間的溝通能夠暢通的話,那麼,溝通的管道,應該是自小就要開始培養的。回想一下,當你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是不是很有耐心的陪他說話,或者是聽他說話呢?舉一個例子,今天一個小孩子,可能上了幼稚園,回家的時候,他會非常的高興,想要把今天在學校的一切,跟家長分享,可是由於我們自己太忙了,所以我們都會跟它講說,『等一下再說、等一下再說!』幾次之後,孩子就變得不想跟我們說話了。所以家長應該從我們小孩子小的時候,當他願意跟我們說話的時候,開始培養耐心的做到停、看、聽的態度,把你手邊的事情停下來,看著他的眼睛,仔細聽聽他想跟你說什麼,不要等到有一天,我們自己有空了,孩子也懶的跟我們說話了。 三.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   現在的孩子普遍的都缺乏選擇的能力,很多家長習慣的都把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是認為好的東西,直接加在孩子的身上,舉例來講,我所任教的大學,有位剛考進來的新鮮人,我曾經問他,:『你為何選擇師範院校想成為一位老師?』,當我這樣問他的時候,他用那種很無奈的表情告訴我:『你去問我爸爸!』,「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來唸這個學校,將還要成為一位老師,都不是我自己的選擇!是家長希望我這麼做的。』,那麼再想一想,事情也許就會比較嚴重了,如果他一直都沒有意願要當老師,有一天,很可能遇到的老師,就會是像他這樣子的心不甘,情不願,來當老師的,那我們自己能放心嗎?所以,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當父母的,在不同的階段,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是家長,盡心的做到教養的責任,提供給他最好的照顧,當孩子漸漸大了,接觸到了學校,家長除了原有的角色之外,還必須扮演老師的角色,不斷的提供他經驗上和生活上面的一些知識,等到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可能除了家長的角色之外,還必須做到朋友的角色,聽一聽他心裡的話,給他一些建議和分析,但是,慢慢的去培養他對事情的一個判斷性以及選擇性,當孩子有了選擇以後,那麼,我們必須尊重他的選擇。    四.善用各種機會   其實,家長跟孩子之間的溝通,並不限定一定要在什麼時間或者是在那一天的那一個時刻,孩子有話跟我們說或我們覺得想要跟孩子說話,應該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當家長的必須把握住每一個可以溝通的機會,透過機會跟孩子表達心中的期望或想說的話;當孩子想要跟我們溝通的時候,也能做到隨時傾聽,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也就能夠養成隨時有話說,有話要說的時候,隨時有人聽的狀況。因此,我們必須好好的利用各種機會,因為唯有在情境與想法能夠結合的時候,孩子比較能夠了解到應該接受什麼樣的一種建議,也才能夠累積更多的經驗。    五.容許孩子說不的權利   現在的社會常常是家長把自己的價值觀建築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家長總認為,這是本著愛護子女的心。因此,以家長本身的經驗,希望能夠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減少錯誤。但是我們應該想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他也必須不斷地去學習怎麼做選擇,怎麼做出正確的判斷。不可否認的,現在的孩子在這一方面的能力,確實比較弱。曾經發生過一個故事,某一年的冬天,快接近過年了,我到愛的世界去幫孩子買過年的新衣。當我一走進店裡面,跟我同時進入的還有另外一個媽媽帶了一個小孩,那個小孩大約是小學三年級,一進門,媽媽就對他說:「去挑一件你喜歡的外套。」,孩子很高興的就往外套的櫃子衝過去。我當時心裡就在想,這個媽媽實在很了不起,因為她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不一會兒,這孩子回來了,手裡拿著一件灰色的夾克,很高興的對他媽媽說:「媽,這一件怎麼樣?」,沒想到,媽媽臉色一沉,說著:「那個灰色這麼難看,唉,還是我去幫你挑好了!」當時我楞在那裡,心裡想,孩子心裡面受到的傷害,可能會非常的大,雖然那個孩子並沒有再多說什麼,不過,從他的臉上,我可以讀出下一次再要他陪媽媽來買東西,即使是買自己的東西,他可能都會認為是多餘的。我們常常就是在這種情境之下,沒有給孩子任何選擇的機會,我們總是規定他們要這樣做,要那樣做,反正,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怎麼可能會給孩子不好的,或者是一種錯誤的呢?但是站在家長的立場,我的建議是我們只能慢慢的分析給孩子聽,如果,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如果那樣做,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但是,孩子慢慢的長大了,也應該允許他在選擇的過程當中,自行來判斷,也就是某些時候,孩子是擁有說不的權利。    六.暢通親子溝通的管道   現在的社會,雙薪家庭較多,所以家長與小孩接觸的時間或相處的時間都明顯的減少。我再說一個故事,我的學生曾經遇到過一位非常頑劣的小孩子,因此,有一天,他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夠看一看這個孩子,找出他的行為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有一天,他帶著這個孩子,來到我的辦公室,這孩子一進門也不跟我打招呼,就自己挑了一張最大的沙發坐了下來,腳還翹了起來,他的老師告訴他,:「要說教授好!」他看了我一眼,嘴裡唸著,「教授、教授,會叫的野獸。」他的老師狠狠的瞪了他一眼,我則笑了笑,也坐了下來,然後問他:「你叫什麼名字阿?」他用著不很清楚的聲音,回了我一句,老師馬上在旁邊補充「哦!他叫吳某某。」我說,「哦!你家裡還有些什麼人呢?」,「人嗎?」他這樣問我,我說,「對!寵物不算喔!我是說你們的家人!」他說「哦!我有一個妹妹、還有媽媽。」然後,他就停住不說了,這時,老師在旁邊搶著回答,「還有爸爸啦!」誰知道這個小孩子突然冒出來,「爸爸?有衣服,有鞋子啦。」我們常常在想,這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做有衣服、有鞋子?後來,跟老師再有更深入談了以後,才了解到,因為爸爸工作都很忙,晚上回到家,小孩子都睡了,早上小孩子起床要上學,爸爸卻還在睡覺,因此,可能一整個禮拜,都見不到爸爸幾次,我們常常認為「我工作那麼忙,也是為了孩子,孩子應該要會體諒啊!」問題是在孩子心目當中,他渴望的也許不是在物質上面或者是口語上面的一些問候、關心而已,他須要的是實際上有家人陪伴的那份安全感,想想看,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都已經學會用這種方式來抗議家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保留一些時間給孩子。也因此當我們在忙的時候,可以利用各種管道來達到跟孩子溝通的目地,善用各種管道才能夠建立起我們跟孩子之間的溝通。    七.有效的溝通   我們除了善用各種機會與孩子溝通之外,還必須能夠掌握溝通的技巧,才能有效的把我們的想法,傳遞給孩子,也才能夠瞭解到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有效的溝通技巧有幾點:   (1)像讚美孩子的優點。   孩子跟成人是一樣的,任何人只要聽到讚美的話,心就會開,心一開,你給他的建議,他就會聽的進去。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是責罵,那麼孩子就會把心關起來,一關,他想到的是如何來`反駁你,或者是如何來替自己找藉口,這樣子的話,就達不到溝通的目的了,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我們必須要能夠看到孩子的優點,然後加以讚美,曾經有一位父親對我說:「我的孩子從早上眼睛一睜開,一直到晚上睡覺,沒有一刻鐘是安靜的。大錯不斷,我從來都找不到他有任何的優點。」我告訴他:「今天晚上你回家的時候,趁孩子睡著了,好好的看一看他。」這個爸爸就告訴我:「有什麼好看的,睡的跟死豬一樣的。」我就告訴他:「你看到他熟睡的樣子,你應該感到很安慰,因為他這麼健康。」每一個媽媽當初在懷孕的時候,當你問她 :「你要生什麼樣孩子的時候?」他不是都回答:「只要健康就好了。」所以我們對孩子最終的期望,原來就是健康而已。所以孩子健康,就是最大的優點。我們必須要能夠不斷的去讚美孩子的優點,才能夠建立孩子的信心,他們也才能夠靜下心來聽聽我們要給他的建議。還有一位母親,曾經對我說:「你看我的孩子,才國小一年級,數學段考居然只考了20分。那如果是你的孩子,你讚美給我聽啊?」我說:「還是可以啊!你把考試卷拿來看一看,然後說:兒子啊,不錯耶!全部都有寫完,只是錯的比較多。」那麼他就會認為你沒有什麼責備的意思!接下去你若要跟他一起複習或訂正錯誤,他也會比較願意。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讚美孩子。   (2)有效的溝通技巧。   包括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我們在前面已經提過的,當孩子表達他的意願或者是當我們有兩種選擇供他選的時候,他選了一樣,我們就不要後悔當初為什麼要讓他選,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情是不能選擇的,那麼應該在一開始選的時候,就直接給他一些指示。當孩子做出決定了,做家長的應該予以尊重。   (3)坦誠承認錯誤。   再來的一點,如果大人本身有疏失的時候,應該要能坦誠的認錯,當然,這一點是相當的不容易。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到幼稚園去接我女兒,老師對我說:「嗯!你小孩的作業沒有交。」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我記得早上還把作業簿交到她的手中,告訴她,「要記得交給老師!」因此,我回頭問我女兒:「你的作業本呢?不是要你交給老師嗎?」他只是一臉錯愕,然後告訴我:「沒有啊,沒有啊!」當然老師也不好意思連忙說:「哦!那可能在..放在其他的班級,我再找找看好了。」我也連忙說:「好,那我也回家找找看,不好意思。」一路上,我們沒有再談論這件事,但是,一進門,我就告訴她:「你好好仔細想一想,你把作業簿放那裡了。」接著,我就進了書房,一進書房,抬頭一看,我嚇了一跳,因為她的作業簿就放在那裡,而那個地方是我通常用來放第二天要拿到學校的東西,因為怕忘記,所以,就把它放在那個地方,而且只有我才放的到,以她的年紀,她是放不到那個地方的,然後就努力的回想,才想起來,我交給她手上,是上個禮拜的事,這一次,我是真的自己忘記拿給她了。當時,心裡真的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想:「嘖!是不是明天偷偷拿去給老師或者裝作若無其事的告訴她:你的作業本在那裡,你看我找到了,明天記的拿給老師。」還是,應該實際的面對,告訴她,「是我忘了呢?」當我堆滿了笑意,告訴她,「實在很不好意思,是媽媽糊塗了,忘了把作業本交給你了,實在很抱歉,很抱歉。」她也是笑一笑說,「你看,就是你忘記了嘛!」然後就化解了一場原本可能會相當矛盾的事情。所以,家長隨時隨地都可以用比較輕鬆愉快的心情來坦誠自己的錯誤,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永遠都是對的。    八.適當的期望 另外一個困擾家長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夠用同一種態度跟方法,來對待不同的孩子。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不管是性格也好,或者是在成長過程當中,所累積而散發出來的氣質都不一樣,所以,當家長的,對每一個孩子,不管是期望或教導方法上,應該都要有少許的不同。我自己認為,其實,最可憐的孩子,應該就是資優生的兄弟姐妹了,很多家長會把孩子之間拿來做比較,資優生因為相當的傑出,所以,即使他的兄弟姐妹表現的是一般的,換句話說,就是平常,他們也會認為不夠好,因為總是會有一個很高的標準在那裡,拿來與他們做比較。所以父母親,應該要學習去看孩子的個別能力,然後,因應個別的能力,來訂定適當的標準,而不要期望所有的小孩都要一樣。也曾經有家長問我,「同樣都是我生的,為什麼能力會差那麼多?」我就笑一笑的回答,「因為不同時候生嘛!」雖然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主要也是在提醒家長,我們大概很難找到一模一樣的孩子,所以,我們對於小孩子,即使,是在處理行為問題,也應該都會有不一樣的標準。試想,有的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只要輕輕的叫他一聲,他的眼淚便流了出來,有的小孩子呢?犯了錯,你可能一氣之下,用力的打,打到最後,你都沒有力氣了,他還回你一句:「又不會痛!」這就證明了每一個小孩,其實在回應問題上面或處理的方法上面,本身就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對於不同的小孩子,應該給予不同的期望,除了不同的期望之外,我們也應該鼓勵孩子盡量的去參與,每個人能力不一樣,因此可能會有的機會就不太一樣,不管是在什麼樣情況之下,只要符合孩子的能力,應該都盡量的鼓勵他們,能力高的可以做多一點的事情,能力弱的一樣要給們機會,把他們的能力發揮到最高點。 結論:   現代環境社會不斷的改變,因此,家長如果希望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扮演成功的角色,家長本身不斷的成長是很重要的。現階段應該鼓勵多元化的親職教育,目前很多機構都陸續的成立父母效能成長團體,透過這些團體,可以讓我們更加的了解到孩子成長的歷程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在這種環境當中,家長如何來適應,如何調整自己,以便提供小孩子需要的。我們通常都認為現在的父母親給孩子的比較多,事實上,現在給的是屬於物質上的,回想三、四十年前,當我們小的時候,其實在物質上,家長並沒有給予的很多,不過,幾乎每天傍晚當我們回到家裡,很快的全家就都在一起了,晚餐的時候更是全家聚在一起的時候,雖然父母親可能沒有問很多「你們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事啊?」也沒有給予很多,可是我們心裡都很踏實,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家人都在,那種心裡的安全感,或許就是現在孩子最欠缺的。因此,家長必須要能夠挪出時間,在心理方面多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也試著多瞭解我們的孩子,使他在複雜的社會當中,能夠順順利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