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精神與古今社會

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 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

 社會組   關公精神與古今社會 一、 前言 社會一旦動盪,國家也岌岌可危。 提起現在的台灣社會,不正常好像才是正常,許多人更習以為常。除了政治,其他的文化、道德、學術、教育……好像都只是裝飾品?而今的台灣社會就是如此,只能無奈當習慣? 現今是個不負責任的年代?從總統到黎民?   人類歷史的教訓及光明面,我們好像懂得不少,卻怎麼一再的循著歷史的軌跡,不斷地展現出人性醜陋的一面? 人類進步的只有科技?人性呢? 《五代史•馮道傳論》: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二、關公精神與儒家思想   順逆秉春秋一片忠心沖日月,天生惟武聖滿腔義氣貫古今。   我們中華民族,文有孔子,武有關公。一文一武,兩聖相映。 關公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相傳他中了毒箭,華陀幫他刮骨療傷,他還可以看春秋,談笑自若……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關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也曾寫到這一段。 《桃園明聖經˙力學第三》: 吾素覽春秋,幼觀孔孟,唯以孝弟為先,修身治國為本……到如今亂臣賊子,捕風捉影。奸貪讒佞,結黨欺良,言無一定。不思禮義廉恥,孝弟忠信,事每胡行,屢圖僥倖…… 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西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列國兼併,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台。也因為如此,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社會經濟急劇變化……在此種時代的背景下,必然造成對學術文化的影響。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上下五千年,多少英雄人物!其中學術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也就是在諸子百家競起的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在我國古代史上呈現出群星燦爛、盛況空前的局面,也是一個變革時期。如果研究這一段豐富的歷史,除了有現實意義,也多采多姿。各家在爭鳴中也相互影響。 孔子作《春秋》,與左丘明參觀魯國的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明聘以正禮樂,其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寫明,乃口授弟子。而弟子們後來所言互異。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實,故討論本事而作傳,證明孔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他撰春秋十二君、二百四十年之史事,綜諸侯之籍典,以為《左傳》。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孔子作《春秋》,以大義微言為經緯,記事為條貫。) 先秦諸子中,以韓非的思想與儒家差異最大,甚至可說處處相反:儒家講性善,韓非主性惡;儒家尊古,法先王,韓非薄古,法後王;儒家尚賢、尚智,韓非重勢、重術、重位;儒家重視仁義,主張德治、人治,而韓非反仁義、德厚,主張法治;儒家重德輕利,韓非則唯力與利是尚;儒家相信不變的「常道」,韓非則堅信「時移則世異,世異則事異」。   他主張用嚴刑峻法禁惡止暴,禁止人們思想、言論、行動的自由。   秦朝崇尚法家的治國理念,它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卻只有十五年。   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孟學說也成為學術正統及仕宦科舉階梯,為歷代士人所重,並漸與佛道合流,開拓出魏晉清談、隋唐禪學、宋明理學。      孔子以「仁」為倫理的總綱,以「忠恕之道」作為實踐「仁」的方法。「忠」是盡己本份,「恕」是推己及人。他又主張修養德性,以禮約束行為,以音樂陶冶性情。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正名」和「德治」,務求達到天下大同。所謂「正名」,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各守本份,建立國家社會的秩序。所謂「德治」,是指統治者施行仁政,以德服民。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計較學生的貴賤;注重「因材施教」,學、思並重;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弟子,重視五育(德、智、體、群、美)的均衡發展。   在宗教方面:他重視人要有「慎終追遠」的祭祖思想。   孟子和荀子又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而孔子所奠立的學說,經孟子、荀子發揚光大,漸臻完備,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   愛讀《春秋》的關公,他的思想觀念自然而然也會建立在儒家學說之上。   在《三國志》中,區區六、七百字道盡其忠義雙全,武勇而善謀的英雄風範。這也說明了他不只是讀《春秋》,並落實在他的生活、生命當中。 《語本書經˙說命中》: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孔安國傳》:   言知之易,行之難。 《禮記•中庸》: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桃園明聖經˙原始第二》: 破黃巾,誅董卓,呂布斃,劫寨剿曹奸,賺入空營內,雁侶散徐州,攜嫂無存地,減燭張遼謀,破壁雲長義,降漢不降曹,忠臣不事二,封漢壽亭侯,印無漢重鑄,三日華筵,曹瞞美意,顏良文醜統兵圍,敢對立功,可酬曹歸計,封金卻印三辭操,挈眷尋兄一點忠,千里尋兄添義氣,五關斬將有威風,離合英雄乾坤內,相逢兄弟古城中。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又有詩曰:   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雲長。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桃園明聖經˙道貌第四》: 上帝加御敕,掌握凡間善惡人。萬國九州皆敬服,道吾忠義獨稱尊。塑形畫像乾坤內,如我英雄有幾人。火龍燒赤兔,水獸鍊青鋒。臥蠶眉八字,丹鳳目雙睛。五龍鬚擺尾,一虎額搖身。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韜略期孫臏,機謀勝范增。鬚長義更長,面赤心尤赤。英雄氣蓋世,燭殘刀破壁。封庫印懸樑,爵祿辭不受。偃月刀磨仍快,嘆兄弟不再。臥蠶眉鎖未開,恨江山幾改。亙古功名難比並,三天門下封元帥。   千里尋兄之仁、華容釋曹之義、秉燭達旦之禮、水淹七軍之智、單刀赴會之信,和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斬文醜之勇……難怪關公是全世界華人最崇拜的神祇了。   三、歷史      漢末的動亂,導致大一統的崩潰,社會的失序使得儒學面臨式微的危機。   葛洪的《抱朴子˙名實篇》:   漢末之世,靈獻之時,品藻乖濫,英逸窮志。饕餮得志,名不准實,賈不本物。以其通者為賢,塞者為愚。   在整個漢末的動亂中,社會、政權的變遷,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宗族與統一王權的分離,制約社會平衡的皇權機制與道德綱常全盤淪喪。 當時黃巾之亂爆發,曹操趁亂興起,徵求奇才異能之士,但不必有德,兩漢崇儒尚義之風一掃而空。關公身逢亂世,以行俠仗義殺害惡霸亡命天涯,在流亡中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從此三個人團結一心,以重建漢室興復道德為念。   《桃園明聖經˙原始第二》: 漢室多奸黨,改姓下凡塵,春秋丈夫志,生長解梁城,指關為我姓,下界又稱臣,幼而離鄉,壯而出任,大丈夫以四海為家,何患乎吾無兄弟,入桃園睹兩人奇異,請問英雄何處,雄糾糾朗曰張飛,貌堂堂溫言劉備,出身投地今逢主,須待挽天河水來蕩滌,誠哉龍虎風雲會,宰牛馬昭告天地,結義匡扶漢室。 又云: 智尚雖高無決勝,運籌固識少經綸,三謁茅廬,臥龍晏起,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未出茅廬,三分已定,孔明原是廣慧星,即是前朝嚴子陵,此生諸葛亮,再宋朱文公,輪迴三世相,永不下凡塵,鼎足三分嫌地窄,江山今換許多人。大哥已在清虛府,關某今掌三天門,三弟四川為土穀,每起忠良護國心,在宋易姓岳飛將,在唐改諱曰張巡,輪迴三轉皆忠烈,上帝封為護國神,小可兵戈不差汝,大難危邦再下塵。   從關公殺身成仁之後,中國進入三百年沒有道德的黑暗世界。失去光明的人心,開始追懷在兩漢文明崩潰時,散放出最大光彩的關公。   經過隋唐到宋,世道人心愈亂,以自身行事為後世表率的關公,生前雖然沒有著書立說,但他忠勇信實的一生,使他與孔夫子,並稱為文聖與武聖。   《桃園明聖經˙經序第一》: 漢,漢壽亭侯,略節桃園經,書於玉泉寺,夜夢與凡人,萬經千典有,吾經未舉行,著爾傳塵世,不可視為輕。   由於宋徽宗崇拜關公,在宋元亂世國破家亡之際,長江以北漢人成為亡國奴,面對文化落後的金元異族,漢人相濡以沫時,都以桃園結義的關公精神相期許。   《桃園明聖經˙節訓第五》: 著忠良,竭力匡衡,孝順無改。廉潔不亂心田,節義臨危不敗。忠孝廉節之章聽解。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日用朝廷祿,當思補報功。報國臣之本,惜卒將之宏。不飾文臣過,不滅武將功。紀錄文華殿,舉劾建章宮。丹心如赤日,位必至三公。秦檜世為犬,岳飛四帥中。 「膽器堂堂貫斗牛,誓將直節報君仇,斬除元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候。」這是岳飛的詩作。 岳母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他也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 岳飛有一句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他有一聯曰:「日月卻從閒裡過,功名不向懶中求。」他有一詩,道出了他忙於征戰的心聲:「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他有一闕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金人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元世祖曾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都遭到文天祥的拒絕。 子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曰: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元朝初年,南宋宰相文天祥被困於大都,在獄中寫下衣帶贊,其辭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有詩云: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管是被秦檜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的岳飛,還是爲忠義而欣然就死的文天祥,與關公的精神都是一樣的:忠孝、義勇、誠信、禮節。 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實施了「種族歧視」政策,讓階級從高劃分到低——蒙古人、色目人(西域人)、漢人(中原北方的漢人)、南人(昔日讓南宋統治的地區的人民,因為最後被統治,所以地位最低)這四個地位。其中以漢人跟南人在社會上受到很大的不公平之處。 這制度也讓元朝入主中原僅九十年。 奴隸制有很源遠流長的歷史,世界各地包括古羅馬、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商代等都是行奴隸制的。 直至16世紀,歐洲的殖民者走遍世界,並將西非的黑人販賣到歐洲及新世界去,形成了奴隸制度的高峰。 18世紀晚期,歐洲開始出現新思潮,啟蒙運動帶給當時人們人權、自由、平等的觀念,他們漸漸覺得奴隸制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廢奴主義開始在各國萌芽。 由於林肯反對奴役,但享受奴隸服侍的人,這特權誰肯放棄?於是美國爆發內戰,史稱南北戰爭。內戰結束後不久,林肯遇刺身亡。他也是第一個遭到刺殺的美國總統。 如今的美國總統具有一半的黑人血統。 《論語˙顏淵第十二》: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禮記˙禮運》:   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程顥: 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 朱子: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鄭玄: 愛人以及物也。 《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法國人直到十八世紀才提出自由、平等、博愛,作為立國的理想(也是法國大革命的口號)。 1789年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指出:「自由即所有人皆擁有的,做一切不傷害其他人的自主權。除了保障社會上其他人享受同樣權利外,此天賦的權利不應有任何限制。」 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795年,平等的定義為「於法律面前,無論受法律保護者,或受法律懲罰者,人人皆平等。平等承認生來的差別,和不受遺傳影響的能力。」 1916年的法國法郎一仙硬幣,一面刻著瑪麗安娜,另一面刻著「Liberté、 Égalité、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愛)」。2002年在法國發行的歐元一元硬幣,一面刻著歐洲地圖,另一面也刻著這句格言。 《桃園明聖經˙經驗第六》: 日在天上,心在人中,心者萬事之根本,儒家五常,道釋三寶,皆從心上生來。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二者五常之首。聖人參贊化育者,此而己。 仙佛超神入化者,此而已。自有天地以來,這個無極太極之理,渾然包羅古今長懸,諸帝王聖賢仙佛,萬經千典,只是明此理,成此事而已。 四、躬行實踐 許多人會認為儒家思想就是迂腐和八股,筆者認為有這種觀念的人自己本身就迂腐和八股吧!這些人有澈底的了解儒家思想嗎?雖然元朝也尊崇孔子,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元朝的官方思想,但有徹底實踐其真義嗎? 一樣是由「外族」所建立的滿清,在全國普建關帝廟,強調對關帝信仰的重視,而且與結合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為一的政治思想配合。這作法也形成中國有史以來,首次打破胡漢的分野,使長城成為內陸,而非千年來的邊塞,中國版圖達到破天荒的廣大。 一樣的學說,會有不一樣的認知與效果,筆者以為這是人性所造成的。 《柏楊版資治通鑑》中,曾評論關公: ……不僅中華人崇拜關羽,就是在朝鮮半島,也遍地都是關羽廟,受到萬家香火。跨國英雄,關羽先生是第一人。然而拋開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最大的小說,僅就史書上提供的資料,關羽實在沒有資格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他雖然英勇,但事實上不過一個莽漢,既缺謀略,又缺修養,而且心胸狹窄,不識大體……關羽先生從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突然發動滅國性的攻擊,乘人不備,創造了震撼全國的奇蹟,但徐晃先生不過二流角色,都無法抵擋,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圍。呂蒙背後還沒有下手,關羽已經在疆場上戰敗……關羽最大的錯誤是他破壞了諸葛亮先生十二年前的隆中對策,如果像隆中對策設計的,跟孫權保持和睦,漢中方面同時出軍,局勢當可改觀。由於關羽一人的衝動,遂使全盤戰略,成為虛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 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知名史家黃仁宇: 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王,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范仲淹《岳陽樓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筆者以為范仲淹有沒有到過岳陽樓也許是史學家所想要追究的,卻不是《岳陽樓記》的要點。 紙上談兵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不必筆者贅言。 筆者以為我們所要了解與研究的是關公所遺留下來的思想及精神,為何會影響華人社會那麼深。自古以來,官方與民間的思想絕對有落差!許多所謂的專家學者,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社會洗禮,也不管社會在如何變遷,不知人民的觀感、生活為何,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辦公室或象牙塔)。也因如此,如何身體力行?就因如此,關公的精神才會落實在民間的信仰裡。再說當我們在檢討和批評別人之前,會不會先反省自己呢?況且我們都沒有經歷過屬於他的年代。 崔瑗《座右銘》:   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 《仙佛聖訓》:   勿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勿以己之拙,而忌人之能;勿毀眾人之名,以成己之善;勿役天下之理,以護己之愆。 《論語‧八佾第三》: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聖經》:   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 《荀子.性惡》:   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筆者以為關公信仰強調的是行俠仗義的精神,不是表裡不一;要求的是一切要先自我反省,再言其他。 《孟子‧離婁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筆者以為關公信仰要求的是今生今世的一言一行,合乎所作所為,非因有將來天堂的期望;求的是當生的忠孝節義,對種種不當行為的約束與規範,非因有他日地獄之恐懼。 英國的數學家、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一生道德上的座右銘: 勿隨眾人作惡。 董仲舒認為:   人性的善惡就在於情慾的多寡,因此人性要完善就必須接受聖人的教化。 《桃園明聖經˙經驗第六》:   吾係紫微垣中,火之正氣。火,離明象也,故主文昌。火,又烈性也,故主武曲。文主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節。 惟是舉天下萬世皆為聖賢仙佛,此有晝無夜有陽無陰,絕無之理也。自戰國以來,吾出世匡君救民,不得已以公善之心望世,此桃園經之所以現身說法也。 奈何世之人,真性不密,邪僻用心,見吾平常之言,不曰聖人不出此驕矜語,則曰聖人不出此淺近語。嗚呼,是必欲吾重作五經,待世之智愚賢不肖,皆盡讀之乎。不獨此也,現在身列文儒,亦妄行指駁。吾因周子,凜凜持誦多年,只得註解明白。如再有擅行詆毀者,輕則令瘟火滅之,重則命周倉斬之,毋悔。 五、什麼樣的下一代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桃園明聖經˙力學第三》: 十餘年甲不離身,刀無潔淨。夜無穩睡三更,日不飽餐一頓。東戰西征,百戰而江山纔定。白了鬚鬢星星,力倦馬羸刀鈍。費盡赤膽忠心,換得箇封侯金印。 又曰: 如人未遭逢,各有時節,當思守命由天,安貧樂業。如百藝倉卒成功,其物焉能精潔。草木不能培植,難長許多枝葉。五穀少用耕鋤,苗雖秀而不實。文臣十載寒窗,方朝金闕。武將百戰臨危,始得公侯並列。 台灣有位藝人,父母親也都是藝人,從小備受呵護,不但送他到加拿大讀書,回國進入演藝圈,父母親皆不遺餘力協助。 當年他還在加拿大就讀高中,因為和友人吸食大麻被警方逮捕,還被送往少年觀護所觀察勒戒,父母親也因此公開道歉。 在一次歌唱節目中,因為受不了評審毒舌批評,他失控精神崩潰,不斷大哭大鬧。   一代不如一代只好「一代(日語諧音,痛)」,只能宅在家裡KUSO(也許會po上網),順便種草莓。 我曾問過許多年輕人對關公的印象。 「黑社會一定要拜關公。」 「爲什麼?」我問。 「你白癡喔?你沒看過『古惑仔』?」 「那警察爲何也拜關公?」 「不是都一樣!」年輕人嗤之以鼻。 「但關公只有一個而已,你認為他會保佑那一邊呢?」 「我管他媽媽嫁給誰!爽就好。」 「不爽又如何?」   「照砍!」年輕人大聲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1770—1831)在談到希臘古典藝術高 度發展的條件時曾說: 所以古典性藝術須處於一種熟練技巧高度發展的階段,才能使感性材料聽從 藝術家的隨意指使。這種藝術成規必須先已存在,然後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 機械的熟練加以改進,使它達到技巧的完美。因為只有到了單純的機械性的技藝 已不再成為困難和障礙的時候,藝術家才能致力於自由塑造形式。   現在的新新新……人類好像都很有主見,可惜許多人內心卻很無知。許多這一代的年輕人,總認為傳統的思想文化跟不上時代潮流,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卻不肯真正努力學習,打好基礎。而認為吃苦,是白痴的行為,能一步登天的人才屌,不做較為苦力或操勞的職業。其實現今社會,是更能實踐行行出狀元的時代,只是能真正吃苦耐勞的台灣年輕人已快要絕種。   愛迪生有句名言:   天才是一分的天份,加上九十九分的後天努力。      大愛電視台一位主持人的獨生子涉入幫派簽賭被捕,那主持人緊握妻子的手開記者會,兩人眼睛紅腫……   如果有一技在手,只要肯打拼,總能殺出一條成功血路。但如今太多錯誤資訊讓年輕人不能分辨好壞,總是要出去撞了滿頭包,才能體會與了解。有人加入了幫派,跟了老大,人多勢眾壯膽之下就更天不怕地不怕,也有同儕認同的力量,兄弟義氣相挺,但一旦出了事,有誰真正真心相挺?才知道也才能領悟當初這些苦口婆心講話的人,用心良苦。   這些人不是倚老賣老,而是他們也曾年輕過,你(我)們卻不曾老過。   聽聞他們的獨生子也不是第一天出事,但都被他們「擺平」。如今的「孝子」是「孝順兒子」嗎?而這年頭做錯事的人好似都相當理直氣壯……   《論語‧子張》:   小人之過也必文。 現今的時代,任何發展速度不但不停,還越來越快,所有的東西都可一瞬間發生變化,怎能預料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會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裏?以前從未有哪個世代能再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多的變化。如太空科技、電腦網路、生化技術、數位化產品等等。但如今人類的內心世界呢?是不是如同漢末動盪一般,令人無所適從? 這是時代的錯?國家的錯?社會的錯?還是父母的錯?筆者相信時代的背景對於社會文化的影響是一定的。 我們這個不管是非道德的台灣社會,科技不斷進步的人類社會,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下一代?他們找得到(或能不誤解)真正的精神寄託與心靈歸宿嗎?   麥克阿瑟將軍有篇為子祈禱文:   主啊!求你塑造我的兒子,使他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夠勇敢到能面對懼怕;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氣餒;在勝利中,仍保持謙遜溫和。我祈禱,願你引導他不求安逸、舒適,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學會憐恤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 王永彬《圍爐夜話》: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桃園明聖經˙節訓第五》:    為人子,孝為先,孝順兩字緊相聯。勿使惱怒常使歡,暖衣飽食毋饑寒。病醫藥必自煎,即須嚐過獻親前。夜不解衣,朝不食,時時刻刻在身邊。爾能孝順爾子孝,點點滴滴看簷前。大舜孝,帝位傳,二十四孝極周全。在生不供奉,死後祭靈前。不孝子,惹災愆,虎唅蛇咬病相纏。官刑牢獄遭充配,水火之災實可憐。或是懸樑刀毒死,不孝之人苦萬千。速速改,莫遲延。世人孰無過,改之為聖賢。人無過,篤行全。   現在的人連最基本的孝順都不懂?太多的新聞不遑枚舉。甚至殘殺父母。   不孝的人會忠於朋友嗎?不忠的人會友愛他人嗎?不仁的人會懂得義氣嗎?無義之人,何以為人?如今這社會那麼多的表面亂象,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價值觀混亂的表徵。   《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山東孔子作春秋,山西夫子讀春秋。 關公精神與儒家學說是一脈相連的,重點在於我們能不能像關公一樣身體力行。尤其是如今的人類社會。 六、結論   十九世紀英國的歷史哲學家阿克頓(LordActon)有句名言: 權力會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   槍不會殺人,人才會殺人。 社會的壓力始終來自於新台幣?君子報仇,三年不晚;小人報仇,一天到晚?雖然人如無皮,必死無疑;但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縱使我不能在「塞納河畔哭泣」,也要在「濁水溪旁哭夭」? 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就算是 Friend 最後還是會有個end? 就算是Lover,沒了L也就over? 就算是wife,心裡也要準備有個if?而樹多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癡? 如今的社會看起來好像天下太平,其實百病叢生。現代人的心靈有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嗎?人類的貪婪與無窮無盡的欲望,絕對是社會動盪的罪魁禍首,且 無論中外,許多道理也都不斷的重複,人類的腐敗歷史卻不斷的循環。真理一說再說,總是有人不信邪,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於是乎歷史的悲劇一幕幕重複上演。現在有誰還把古今聖賢放在眼裡?聖賢也只不過是個位子,誰有本事誰就上座? 人類總是無法惜福,反而越要越多。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劉備臨終前,告誡其子(《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多少年前,世界幾度板蕩,生靈塗炭。多少年後,人心(性)依舊板蕩,世人依然故我。 惟有關公精神依舊。 《中庸˙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桃園明聖經˙關聖大帝敕令》: 明聖經,本係夢與玉泉寺僧,僧醒而傳述。首句漢漢,上一漢字乃代名,即大漢也。漢壽亭,係地名也。其先囑咐人人誦此經者,是以效驗歆動人心也。 中言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即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也。曰面赤鬚長者,即大學所謂心廣體胖,孟子所謂睟面盎背也。至投胎轉劫之說,儒者不言,不知釋道兩門,並非無據。試歷查古今,借屍還魂,靈殼轉寄,異物入胎,豈少也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