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化差異也是人權

皓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腦工程師 謝傅森

我是來自孟加拉的S.M HOSSAIN

以下是我以一個外國人的觀點,來說明對人權的看法:

  人 生 為 人 , 所 以 有 人 權 , 這 是 對 人 權 最 簡 單 的 解 釋 。 人 權 的 觀 念 歷 史 悠 久 , 東 西 方 的 文 化 都 載 有 , 但 「 人 權 」 和 「 人 權 法 」 受 到 重 視 , 是 二 次 大 戰 後 聯 合 國 成 立 時 的 事 情 。 人 們 有 感 於 戰 爭 的 凶 殘 , 特 別 是 希 特 拉 屠 殺 六 百 多 萬 猶 太 人 的 滔 天 惡 行 , 反 省 到 每 一 個 人 的 天 賦 權 利 , 覺 得 有 必 要 將 「 人 權 」 的 觀 念 提 昇 、 普 及 並 寫 成 法 律 , 於 是 就 有 「 國 際 人 權 宣 言 」 和 兩 條 「 國 際 人 權 公 約 」 。
  經 過 很 多 人 幾 十 年 來 不 斷 地 努 力 推 動 , 人 權 的 價 值 已 被 普 遍 地 承 認 了 。 相 信 現 在 世 界 上 沒 有 一 個 政 府 敢 明 目 張 膽 地 打 出 反 對 人 權 的 旗 號 ; 每 個 政 府 都 說 自 己 尊 重 人 權 , 自 己 的 人 權 紀 錄 最 好 , 但 為 什 麼 政 府 之 間 仍 然 會 為 人 權 問 題 爭 吵 不 休 ?

  有 些 國 家 說 人 權 不 是 普 遍 性 的 , 不 同 國 家 「 國 情 」 有 別 , 因 此 不 能 每 一 個 政 府 都 用 同 一 套 人 權 標 準 。 發 展 中 國 家 和 發 達 國 家 因 為 經 濟 發 展 的 程 度 不 同 , 因 此 人 權 的 標 準 也 不 一 樣 。 中 國 更 把 「 生 存 權 」 定 為 最 重 要 的 人 權 。
每 個 國 家 「 國 情 」 不 同 是 絕 無 異 議 的 。 發 達 國 家 的 國 民 能 得 到 較 多 的 權 ﹝ 福 ﹞ 利 , ﹝ 例 如 免 費 高 等 教 育 、 免 費 醫 療 等 ﹞ , 也 是 實 情 ; 但 其 實 每 一 個 國 家 都 可 以 達 到 國 際 人 權 公 約 的 最 起 碼 標 準 。

<雙面莉瑪>是一部難得的人權紀錄片

  莉瑪是個在加拿大長大的小孩,媽媽是法語系的加拿大人,父親阿里是伊拉克人,目前在約旦工作,主要是為美國商人當仲介,莉瑪的姊姊塔瑪拉則由奶奶撫養,在伊拉克長大。

  媽媽是個強勢有主見的西方國家女人,當年遇見俊俏的阿里,由於那時伊拉克跟伊朗在打仗,阿里不想要回國被徵召入伍,因此想要與外籍人士的她結婚,逃離國家。而她則要求阿里要幫助她念完大學,資助她學費。

  結果並沒有,而且她很快就生下塔瑪拉,跟阿里回到伊拉克生活,在那裡她嚴重的適應不良回教國家對婦女的限制及束縛,因此很想離開,但是她那時候已經懷了莉瑪,阿里又把她的護照、證件及信用卡等都偷藏起來,讓她非常憤怒,只得以死相逼才換得自由,並帶走莉瑪,因為想說塔瑪拉不是在伊拉克出生的,之後她可以比較容易再來把她帶走。

  結果,當她回到加拿大後,動用許多資源甚至抗爭,仍舊無法爭取到塔瑪拉的撫養權,這件事情在當時的加拿大喧嘩一時,而導演是記者出身,對於這事件有印象,03年時,突然又想起來,與莉瑪的媽媽聯繫,正巧發現她們與阿里有聯絡,而且阿里從商後賺了不少錢,希望來場家庭團聚,所以就促成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

  那次16年來的家庭團聚,讓大家都非常的高興,阿里花了USD 1.3萬元,但是覺得很值得。而阿里也想趁機跟莉瑪建立情感及關係,在數次的一起生活期間裡,他買很多東西給她,把她當作小公主,盡量滿足她,然後希望莉瑪在滿足了以後,可以選擇留在約旦或伊拉克唸大學,享受大家族的溫暖。

  不過對莉瑪而言,父親這麼多年來從未對她付出過什麼,他欠她非常多,因此會覺得父親現在要給她什麼都是應該的。另一方面又覺得,媽媽那麼辛苦獨立撫養她那麼多年,怎麼可能是這些物質就可以取代的了媽媽的地位。在最後五週相處的時間裡面,莉瑪及阿里似乎有許多爭執,爭吵不斷,以至於最後莉瑪幾乎算是逃回加拿大,一下飛機看到母親,既難過又開心,兩人馬上地嘰哩瓜啦地罵父親的不是,說阿里就是會讓她們感到很窒息,感到被限制住,無法逃脫~~

  媽媽一副就是那種“你看吧,我說的沒錯吧,妳父親就是那麼差勁的人,所以當年我才會離開!現在換妳體會當年我的感受了吧!”不過感覺起來,是他們都各自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見得一定全都是阿里壓迫他們。

  至於塔瑪拉,由於英語程度不是很好,所以跟莉瑪還有母親都沒辦法有什麼溝通,但是她很愛莉瑪,所以總是像小孩子一樣拉著粘著莉瑪,那是基於塔瑪拉在伊拉克的家庭教育所養成的傳達愛的生活習慣。但是莉瑪只覺得,塔瑪拉很幼稚,不體貼她想獨處或想休息的感覺,而覺得很窒息很討厭。

  不過後來在紀錄片剪輯完成後,莉瑪從影像中,發現用阿拉伯語說話的塔瑪拉其實是個有自己想法的女生,是她不懂阿拉伯語,不了解,無法溝通,才會對塔瑪拉有這樣的偏見,因此在影片的最後,儘管莉瑪對自己的阿拉伯血統以及文化不一定有比較多的接納及了解,但至少為了想多了解自己的姊姊,她還是去學阿拉伯語。

  Q&A的時候,導演說,在拍攝的時候,並沒有去介入雙方的意見。在剪輯的時候,本來是有想要剪出某種目的性,但是因為片中每個角色的個性都非常鮮明,而她們也都絲毫不做作的在鏡頭面前表達想法,因此到最後,導演是讓她們暢所其言,並且把雙方家族每個人的想法都放了進去。

  比方說奶奶覺得,有家族的支持及溫暖是很重要的,她時時都在確認塔瑪拉有獲得足夠的愛。也覺得美國人才是野蠻人,它們伊拉克人根本不想打仗,那些年輕的美國軍人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那邊作什麼,只是聽命行事而已。

  塔瑪拉則覺得,她們在伊拉克的女生,還是可以有自由及自己的想法,只是自由是有限度的,沒辦法像西方國家女孩一樣那麼放縱,因為她生活在那邊那麼久了,所以她也已經接受這樣的限制及思考模式。此外,她其實是想要把英文學好,當記者,報導美軍的行為讓大家知道。

  不過也因為她們都滿強勢的,尤其是莉瑪的媽媽最後在簽影片放映同意書時,還拖拖拉拉拖了二個月,讓導演心力交疲,所以導演暫時不想跟他們有所來往,因此目前沒打算繼續FOLLOW拍續集或什麼的。
不過導演有說到,由於莉瑪最後在約旦跟阿里生活的那五個星期裡面,有很大的衝突,所以到目前為止,雙方家族都沒有再有任何聯繫。

  至於主角們看了成品後,莉瑪是從中發現了塔瑪拉的另外一面,而讓她想要更了解塔瑪拉。阿里則是未有任何回音,所以不知道有沒有看。塔瑪拉則因為片中母親對於回教文化,以及自己的家族,有很多批評,擔心觀眾看了後,對於伊拉克及回教國家有不良的觀感。導演則是回應說,觀眾對於回教文化有一定的認識,而且不一定會盡信她母親的話,她才比較安心。

  我在這部片中,看到了異國婚姻之間的文化衝突,還有同樣父母的小孩,在不同的地方長大後的個體差異。也不禁想著,如果當初兩人對調,現在會是什麼樣子~。莉瑪應該對於阿拉伯男性也許就不會那麼地感到不舒服,因為她有張阿拉伯臉,卻不是回教女性的打扮(黑色僧衣+頭紗),所以在街上才會一直被側目吧。但是,若莉瑪可以多認識自己血統的文化,加上她對於西方國家的了解,其實,她也是可以利用這樣的優勢在就業市場有一席之地,比方說在約旦或伊拉克當導遊,或是西方國家廠商的仲介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