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環境

cannot be blank 張智豪

在十九世紀,當社會學剛開始發展時,一方面社會學的鼻祖們如孔得及史賓賽大量的借用生物學的基本觀念,尤其是關於演化及生物組織的理論,但是另一方面,後來的社會學家們卻努力的試圖擺脫成為「生物學分部」的一員,及遠離「生物決定論」或「地理決定論」的影響(dunlap and catton, 1979)。當代社會學理論家george ritzer甚至曾主張,早期社會學理論是依與生物學理論相反的方向而開展的(ritzer, 1983: 401)。也就是因著這個關懷,社會學主要理論流派的創始者,尤其是涂爾幹及韋伯等人,均將他們的研究範圍限定於人類社會之內,對於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間的相互影響關係甚少著墨。而即使馬克思早期對於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有較多的論述,如土地與自然資源在資本主義下被掠奪的情形(marx, 1867/1967),馬克思後期的著作並未對這方面的議題繼續做有系統的探討。 上述現象,一方面正如benton(1994)所認為,為了保持與生物學及心理學的明顯疆界,社會學的發展過程中,排除了對於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間關係的探討。另一方面,在科學、工業及資本主義正帶給人類無限的物質進步之際,自然環境對於人類社會的限制或影響的想法,在當時是不容易立足的。因而,社會學的傳統就在這種前輩們建立起的「排除自然環境」之筐架裡建立,直到本世紀中葉(goldbaltt, 1996)。   到了1960年代,主要受到rachel carson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之影響,美國社會開始對自然環境及人們可能對其造成的破壞開始產生關懷。部份社會學家也重新開始探討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關係,而「環境社會學」也在七0年代正式成為美國社會學社的一個領域(dunlap and catton, 1979)。有關環境社會學在七、八0年代的發展及其主要關懷與論述,國內外已有許多文章討論過,本文不擬多費篇幅說明(請參閱dunlap and catton, 1979; catton and dunlap, 1980; buttel, 1987; 蕭新煌,1980)。簡單而言,此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環境社會學論述有兩方面,一個是有關環境價值的,另一個是有關環境的政治經濟學。由catton與dunlap(1979,1980)兩人所提出的「新環境典範」(new ecological paradigm)主張人類應重新認識自己在生物界中所扮演的的依賴,而非主宰之角色,並從而建立一個非剝削的,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schneiberg(1980)則是由政治經濟的角度來分析環境與社會間的不相容關係,並申論現行的政治經濟體系何以無可避免的導致生產的無限制擴張以及污染的持續惡化。這些作者,以及後來的研究者試圖藉著探討環境與社會間的關係來挑戰與開拓傳統社會學想像的疆界。然而,除了在環境社會學本身領域之外,社會學並沒有因此而產生重大的改變。到了八0年代中期之後,環境社會學也儼然的成為了社會學的一個穩固的領域,與其他領域一樣,走向「專門化」,「科學化」,甚至「客觀化」之路。根據buttel(1987)的說法,例行化之後的環境社會學主要的研究面向包括下列:新的人類區位/生態學,環境價值、態度與行為,環境運動,科技風險與風險分析,以及環境的政治經濟學與環境政治。近年來,環境影響評估與社會影響評估也成了環境社會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1980年代中期之後,由於一連串的全球環境危機之警訊,包括車諾堡核災變、臭氧層破壞、森林砍伐、溫室效應、有毒廢料污染、物種消滅、甚至水資源匱乏等,工業化國家人民開始認真地關切環境問題。聯合國更於1992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第一次的「地球高峰會」以討論透過國際合作的因應之道。在學術圈裏,不論是自然、社會或人文科學都興起了一股環境熱潮。在社會學方面,許多重要的理論家也開始探討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了(如habermas, 1991; giddens, 1994)。而其中尤其以德國學者urich beck有關「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論述(1995)對於社會/自然間的相互影響關係有比較清楚的分析。不同於上述歐洲學者從整體的社會影響來討論環境危機,在美國,由於長期以來的種族問題加上缺乏有效的環境監督團體與環境運動,終於導致了八零年代末新的環境社會學論述之興起,這便是有關「環境正義」的論述。    貳、環境正義論述緣起         環境社會學與傳統社會學的一個最大差別在於它對於社會學研究範圍的預設。除了極少數例外,傳統社會學研究預設社會體系是獨立、完整而封閉的體系。一切的社會關係與過程均在此封閉體系內進行;即使社會學家用到「環境」的概念,所指的也是「社會環境」。然而,環境社會學者指出,社會不斷的透過兩個方式在影響、改變自然環境:資源的擷取與廢棄物的排放(schnaiberg and gould, 1994)。再者,對社會學而言更重要的是,當自然環境被影響與改變時,它會回過頭來影響人類社會,而社會關係亦將因而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對社會學的關懷而言,社會與環境的關係簡化的來說是一種「社會──環境──社會」的反覆影響過程(圖一)。而在人口愈來愈多,資源愈來愈有限但生產卻又愈來愈快速與大量的今天,由於環境的改變或破壞而引起的社會衝突只會愈來愈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