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地球日看全球環境變遷

立法院/最高顧問 謝明源

 

1.世界地球日的由來

  地球日(Earthday)的構想早在1962年就萌芽。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一群關心環境與自然生態的大學生,發起了第一屆「地球日」活動,呼籲人類應重視環境所面臨的生態危機,此活動受到廣大群眾的響應,遂成為全球性的活動,世界地球日於是誕生。

  1972年全球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此後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各國不斷增加,地球日開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成了全球性的活動, 第一次的世界地球日於1990年4月22日舉行,全球有141個國家,大約2億人參與相關世界地球日的活動。

從此地球日便訂於每年的4月22日。而世界地球日的意義,應是強調民眾主動關心地球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所以有宣示及督促政府確實推動環保政策與落實環保工作。

2.環境變遷

  1988年六月,各國科學家於加拿大多倫多市,召開「改變中的大氣:對全球安全的意義」國際會議。會議的結論之一如下:

  「人類正在從事一項毫無計劃、無法控制、而且又廣被全球的實驗,其嚴重後果僅次於全球核子戰爭。由於人類活動的污染,低效率而且又浪費地使用石化燃料,和許多地區的快速人口成長,這些均使得地球的大氣成分產生了史無前例的改變。這些改變對國際間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而且事實上已經在許多地區造成了重大災害。

   全球增溫和海水面上升已經愈來愈明顯,這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含量增加後造成的後果,全球增溫和海面上升的影響將異常深遠。其他重大的影響尚包括目前正在進行的臭氧稀釋,其結果將增加紫外輻射的傷害。所以現在正是亟需採取行動的時刻了。」

  1989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西方七個主要工業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高峰會議,會後發表聯合公報,其中一項結論為:

  「全世界已日益察覺到、必須設法維護全球生態環境平衡。…目前世界重大環境問題包括空氣、湖泊、河流和海洋的污染,其中空氣污染更可能造成未來全球氣候的遽變。」

  根據以上所述,可知地球的大氣組成成分正在改變,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也日益顯著。例如今年侵襲台灣的颱風次數比往年多,八月台北市的最高氣溫也打破了歷年八月最高氣溫記錄,英格蘭和不列顛這兩年的夏季乾旱特別嚴重,前年美國也發生了1940年代不景氣以來的最嚴重乾旱等,都是地球在變遷中的證據。

2.1地球變遷的意義與影響

  地球自四十餘億年前形成以來,一直就在變化中,從無一時一刻停止過。上述的氣候變遷衹是整個地球環境變遷的一部份。除氣候變遷外,地球變遷還包括生態系統改變、水文循環和洋流系統改變、陸塊和海洋的面積及位置改變等。地球變遷的時間和空問尺度有大有小,大者可達到數十萬年以上的冰河週期及廣被全球的地殼運動;小者有僅局限一地的瞬間洪水和山崩災害等。

  上述溫室效應的加強是近代氣候變遷中時間尺度較小,但空間尺度卻廣被全球的一種地球變遷現象。單是溫室效應加強,就已對全球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此外地球還面對著許多其他的變遷現象,受到的影響更勝於溫室效應的加強,所以加強「地球(氣候)變遷研究」計劃,確實是今天科學界的當務之急。

3.綜合上述相關論點

   近代工業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已對全球的天候環境造成改變,甚至由環境變遷演變變成「大自然的反撲」;而早於60年代初期人類已對環境、生態變化充滿危機意識;台灣地區的地球變遷現象是全球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因此台灣應該是研究地球變遷最理想的自然實驗室。政府若重規「地球(環境)變遷研究」不只於每年地球日前後舉辦相關活動,更要隨時宣導教育人民認清台灣本土因自然環境改變帶來的潛在危機。此舉,除了可教育人民注重落實環保的重要性,更可明顯從中尋求有效的對策,解決潛在環境危機外,而且還可以培育我國的地球科學人材,提升地球科學研究水準,並朝向明日的地球科學大國進軍。

參考文獻:

姜善鑫教授 ,全球環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