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灣山林被破壞現象及防治建議

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簡文通

  台灣位處地球的亞熱帶地區,全台面積的三分之二為山區,因山高谷深多變的地形,覆蓋著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到極地的森林植被,因此蘊育出極為豐富的物種,其中更有許多是台灣特有種。個人從事山林活動 30 多年,深刻體會到台灣山林之美及其對保存生物多樣化之貢獻與重要性。但是,多年來政府的不當政策,少數人的無知及貪婪豪取已嚴重威脅到此美麗之島的生存,若不盡速結合各方力量積極防治,恐將隨時會發生無法彌補的浩劫。

  台灣山林遭受破壞的主因應是相關法令政策之制定或公共工程之規劃不當,加上執行不力和監督不週所導致。茲舉下列的例子說明:

1.  砍大樹種小樹:原先政策之制定是鼓勵種樹,但因人謀不臧,造成原有的大樹被砍伐破壞,然後毫無章法的亂種非原生種之小樹苗,目的在領取補助款,接著就是任其自生自滅,沒有後續的追蹤及檢討。結果造成水土破壞,遇雨即成災。

2.  放任山區保留地之開墾亂象:原住民對土地的利用有其先民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對土地不會超限使用。但是,農業上山的政策,許多平地人到高山向原住民租其保留地,或向林務局承租造林地。他們所種植的果樹及高山蔬菜取代了原本蒼鬱的森林 ( 例如力行產業道路旁的山坡 ) ,對土地及生態的破壞無以言喻,惟政府當局漠然以對。

3.  道路開發不當:穿越山區的公路或產業道路大都未經審慎環評,任意開通導致山坡的穩定性被破壞;甚且任意傾倒廢土,導致山谷水流的平衡性被破壞,這些都是造成土石流肆虐的元兇。

4.  不適合外來種植物的引進:許多非原生種的樹木或植物被引進,有些並不適合種在台灣山區 ( 例如銀合歡樹及蔓澤蘭 ) ,它們排擠甚至侵犯到原有樹種之生存,造成山林保育的反效果。

  這些亂象已造成台灣現在山林的鉅撞,台灣的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例如 2009 年八八水災的慘痛教訓,應已銘刻人心。當然解決上述問題絕非簡單之事,但也不該消極放棄努力,大家要有共同承擔此責任的體認。有關如何行動的建議,個人認為社會力應扮演居中的關鍵角色,結合各社運團體、 NGO 組織及專家學者,建立論述基礎並研擬可行之具體辦法,然後再分兩方向進行。 (1) 遊說民意代表制定合宜的法令,對各級執政者施加壓力,要求落實執行及監督,否則向選民訴求以選票抵制。 (2) 架構志工與當地住民合作的組織,發揮住民自覺與社區營造的精神,建造一個可以安居的環境。共同為防衛地球之生存,與留給後代子孫一片永續經營的淨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