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推動環教育策略之探究

高雄縣林園國小 董原利

學校推動環教育策略之探究 壹、緒論 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立即性的變化讓先進國家政府個個繃緊神經,紛紛 提出紓困方案,並且時常透過媒體信心喊話。然面對長年以來全球暖化效應的加劇與環境的惡化卻有如「煮蛙效應」般的遲鈍。 美國國家海洋暨太空總署證實全球氣候已呈現暖化,海平面逐漸升高當中。世界保護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指出:北極圈暖化程度是其他地方的兩倍,北極冰山的逐漸融化嚴重威脅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過去五年間,北極熊的數量已減少四分之ㄧ。依此情形繼續惡化到本世紀末,北極海中的冰塊在夏天將消失,所有北極熊將被淹死,也會危機其他物種及當地原住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現象」演說中指出地球暖化導致植物生長週期的改變也跟著影響動物的生長週期,北極冰原上的冰雪融化使得海平面急速上升中(李武仁,2008)。 而回到台灣,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為全球三倍(台灣12公噸,全球4公噸),總排放量已超過全球1%,為世界20名左右,京都議定書被要求減量國家,其中有一半以上比台灣排放量還要少(徐光蓉,2008)。我們對環境的問題不能只有存在於危機處理的短暫思維更應有未雨綢繆的長期規劃,如何透過環境教育的認知深化及實現愛護環境的具體作為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貳、環境教育的意義與目標 一、環境教育的意義 環境教育必須包含幾個範疇:整個教育理念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配合學生認知與情意的發展;而環境教育的範疇必須有整體性的考量,要考慮自然的、人文的、科技的和社會的環境;就其深層意義而言,必須呈現對未來的關懷,除了考慮這一代人類的生存外,更要考慮未來世世代代人類的生存問題;課程內涵、教學方式與學習型態則要兼顧議題導向、行動導向、持續發展性、科技整合與協調與經驗導向等要項。期盼藉由環境教育可以建立人們正確的環境知識與價值觀、態度,培養個體具有積極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力與技能,並運用這樣的技能實際規劃、組織解決方案,並能實際運用所學,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 二、環境教育的目標 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提到環境教育課程綱要的部分,為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相關之教育及學習,以提昇國民環境知識,建立環境保護觀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教育部,2000),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配合教育部實施「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04),其目標涵括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個層面: (一)認知層面:環境教育需要培養出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除了了解環境對人類的主觀重要性,也要認識對其他生物生存必要的客觀包容性。除此,環境教育也應朝向本土化與全球化兼顧的雙向思考加以深化理解,並且將觀念推己及人。 (二)情意層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們對環境應抱持「勿以小善而不為,勿以小惡而為之」的態度。除了諄諄教誨,營造群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處在其中耳濡目染,對情意層面的培養必定是事半功倍。 (三)技能層面: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如何關愛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瞭解複雜的環境問題及獲得改善環境所需的知識,建立正確積極的態度以及採取適當的行動來解決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與防範問題的發生…等,都必須從小、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環境的變化瞬息萬變,除了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層面目標,更應有一具體推動策略加以反思及修正以符合時代的需求,讓人時時有具體目標可遵循,學習與環境和平共處。推動者和教學者也應擬定具體可行適合各階段的各種措施及行為,真正讓更多的人能實踐對環境的正面作為並且能持之以恆。 參、環境教育推動策略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環境教育含括的層面可說是十分廣泛。因此學校在推動環境教育前可以經由確定任務目標、組織環境分析、確認機會和威脅、組織資源分析、確認優勢與機會、形成策略計畫等歷程之後(吳宗立,2008),形成以下策略來加以推動落實。 一、成立推動組織,匯集各方資源   在校內尋找志同道合且深具意願、熱情的教師資成立環境教育推動小組,可避免人力單薄並廣納各領域專長教師(劉世和,2005),組織學生培訓成生態環境小小解說員,訂定具體實施計畫分成短、中、長期逐步實施。加上結合社區人力及經費、鄉土地理及當地生態資源,匯聚一切人力、物力與財力,並且定期召開小組會議,一方面檢討推動得失,一方面讓成員經驗分享彼此激勵,如此一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相加相乘之效果。 二、建構生態校園,加強境教功能 型塑優質的生態校園是推動環境教育的必要作為,良好的境教場域對教學效果必定有著重要的影響(任晟蓀,2004)。因此,建置環境教學步道與地圖導引、設立植物名牌解說與美化校園牆、處理落葉廚餘堆肥及雨水回收再利用、儘量增加校園綠地面積及使用透水性鋪面、種植高大樹木減低校園各區域噪音干擾,舉辦環境整潔競賽與定期結合志工做假日清潔等都應逐步加以推動與落實於校園環境中,讓學校不但時時顯得窗明几淨,也讓學生能耳濡目染於生態環保的學習情境當中。 三、珍惜自然資源,深化環境認知 自從工業革命以後,人類位追求更舒適的生活條件,使得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正在加速度的增加,然地球資源卻十分有限,因此節省資源與資源再利用更顯重要。吳慧貞(2006)指出教師若以價值澄清法做環境教育教學,發現學生更懂得主動關心、察覺、分析住家周遭環境及校園環境問題,並能積極進行有利於家庭和校園的環境作為。 四、舉辦環教活動,倡導節能減碳 引導師生能了解並能對校園植物加以解說,增設太陽能及省電省水設備,舉辦跳蚤市場舊愛新歡活動,全校師生落實紙張重複使用及資源分類回收、垃圾減量管理,辦理環境教育學藝競賽與宣導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建立環境教育資源網站並設置宣導專欄,定期利用假日舉辦親子生態活動,寓教於樂,讓環境教育的題材能落實於生活中。 五、結合合校本課程,融入各科教學 劉世和(2005)的研究指出:利用學校附近便利可達之社區環境資源發展學校環境教育,以豐富多元的實際環境資源,發展成一套學校本位的在地環境教育課程,可以有效達成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的目標。因此,規劃主題教學活動、舉辦師生家長生態環保研習,實施環境生態戶外教學參觀,可進一步了解生態多樣性、尊重與愛護環境認知的深化與實踐。如此將可使環境教育加深與加廣,讓學習題材更生活化與具體化,成功結合教學與生活。 六、規劃教師進修,進行行動研究   運用教師進修與研習,提供校內教師經驗分享並與他校教師交流的機會。以環境教育為議題,經由行動研究計畫、執行、反省、修正的過程,使研究者與教學者有機會嘗試規劃與設計一個課程,共同思考如何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達成教學目標,使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能獲得成長(2004,劉倖君)。讓教師對環境教育議題能有更深入的理論探討,使推動的環境策略能有更多的檢證歷程與專家的立論支持,真正能依據各校的特殊情形來推動,而非只是不斷的做實務經驗的複製,真正讓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 七、訂定評鑑規準,檢核實施成效   策略執行之後必須建立評鑑回饋系統做為修正,以能求得更完善的策略(吳宗立,2008),精益求精。所以透過制訂評鑑檢核表來做多方檢證,逐條檢視管理環境教育策略的推動過程,適時發現問題關鍵與尋求解決之道是有其必要性的。 肆、結語 推行環境教育,讓學生可以耳濡目染的體會「生命」的可貴,形塑優良的「品德」,也能讓師生徜徉在「健康促進」的校園中並推動「快活計畫」和快樂「閱讀」。藉由對尊重環境的認知,將「永續校園」概念融入校園規劃,並結合校內外親師生對學校環境的期許,相信一定能創造與眾不同的「學校特色」,為學校推動環境教育點亮一盏明燈。 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為追尋更舒適便利的生活型態,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空前的汙染。也因為「人定勝天」的思維使我們的環境不斷的被過度開發與破壞。地球暖化、土壤污染、綠色植物的逐漸消失、水質污染、物種的消失、異常氣象…等每天不斷在上演,環境問題成為全世界必須一同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提高每個人的環境意識,並且付諸行動,將美麗的地球留給我們的下一代(佛陀教育基金會,2009),這是我們應有的義務與責任。 參考文獻: 任晟蓀(2004)。學校行政實務。四版。台北:五南。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4)。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李武仁(2008)。全球暖化效應。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校園規 劃與建築講義。 吳慧貞(2006)。應用價值澄清法實施國小四年級學生環境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宗立(2008)。學校經營與策略管理研究。高雄:瑋晟世界。 佛陀教育基金會(2009)。護生月曆。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徐光蓉(2008.12.12)。環境破產了誰還能救援。蘋果日報,A21。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劉倖君(2004)。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   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台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   論文。 劉世和(2005)。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學校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