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變下人類族群綿延之道

祐生研究基金會 專案研究共同主持人 劉定衢

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及「氣候異變(Climate Change)」引發頻繁的極端天氣現象,後續也將導致缺水與缺糧危機,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為瞭解其成因並妥擬因應策略,在檢視此領域執牛耳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出版之一系列報告後,我們卻無法找到適切的緩解方案。因此,祐生認為必須針對氣候異變議題做深入探討,以建構可靠的推估模型,從而提出可行的因應對策。

二、氣候異變模型

  根據學者分析南極冰蕊氣泡的結果顯示,地球在過去40萬年間,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呈現4個約10萬年週期反覆升降的現象。依此規律並參酌可靠文獻,建立屬於祐生的氣溫升降推估模型,模型區分為四階段:

(一)氣溫低點:為冰河期,此時天氣冷、氣候穩定、植物佔優勢、動物少且分布範圍小;

(二)氣溫陡升:此時動物快速繁殖,植物遭動物啃食,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升高,氣溫因而上升;

(三)氣溫高點:高濃度二氧化碳引發高溫,升溫過程氣候暴烈化,颱風、火山爆發、地震頻繁,動物因而大量死亡,植物亦會死亡,但會留下種子,最終進入沙漠化狀態;

(四)氣溫緩降:植物逐漸恢復,因植物生長慢,二氧化碳濃度緩慢下降,緩降過程中,每次的小幅震盪,都使動物族群減少或滅絕。

  因此,根據我們的推估,地球氣溫及二氧化碳濃度反覆升降的理由,係因地球物理現象及動物相對於植物之間的消長(尤其是大喬木的演化)。然而,此規律因人類的農業文明及工業文明而有所改變。

  據此模型,全球在氣溫上升過程中,氣候將呈現暴烈化現象,如不加以控制,沙漠化地區將擴大,耕地縮減,糧食出現短缺,受沙漠化威脅地區,其人民生存將面臨挑戰。幸運的是,台灣因位處南洋熱帶雨林東北側、夏季西南季風帶來水氣,加上尚有大面積植被、夏季能發揮強大的蒸散作用,控制夏季高溫且涵養水源,在全球升溫過程中,我們預判台灣氣候將呈現較溫和的南洋化現象。

三、因應策略

  以我們的推估,台灣雖屬於較幸運地區,但是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仍是不可免,因此必須妥擬因應策略並積極準備,以有效應對各式災難的發生。面對氣候異變之挑戰,我們必須「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策略必須考量各個地域的地理與氣候特性方能有效。針對台灣特有地理與氣候條件,因應策略區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因應短期內氣溫上升之「防災能力」建構,包括:「生態系異常之減災策略」、「疫病災害之防救措施」、「提升颱洪乾旱預警能力」、「完備大規模地震減災策略」、「健全土石流災害之減災策略」及「地層下陷災害因應策略」等六項。第二階段則是氣溫上升至新位階後的「穩碳」策略,重點在於「保水」與「保樹」等兩項作為,藉以保持二氧化碳的穩態,創造新的氣溫及二氧化碳水平震盪期。期待世界各國均能重視此議題,針對各自的特有條件擬妥對策,期能於氣候異變的過程中維持人類族群的存續與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