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 vs. 成長的極限

ASESupervisor 蔡俊男

  將人類的發展以能量取得的演進來區分的話,人力是自然而然就會運用的,獸力則是在馴服了大型動物,如牛,馬,駱駝之後發生,用來燃燒的木材在此過渡時期則運用於煮食與取暖上。在此之間,能量來自於自然也歸諸於自然,太陽能不需太陽能光電板轉化成電能,植物體能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及水轉換成多糖類及氧氣,前者為食物鏈中低階消費者生存之所繫,後者則為耗氧生物呼吸之所需。在自然循環下,過多的能量透過沉積以固體的形式封存於地底下,經高溫變質的作用,轉化成現今常用的能源,原油、天然氣和煤等。

  羅馬俱樂部於1972年發表了第一份報告『成長的極限』(Limit to Growth),論述了在地球生態限制的前提下,經濟成長是不可能延續的;生態限制包含了自然資源的含量與自然吸收廢棄物的能力。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什麼,空氣、水、食物(陽光、土壤和水所組成)及附加的基本需求,衣服、房子、車子、通訊設備,及各式各樣因人而異的基本所需。可以想想我們一天的生活,無時無刻都不在消耗資源,睡覺的寢具,起床後刷牙的器皿、甚至連漱口的自來水皆是利用資源與能源所換來的。我們所吃的食物,很少來自於自家後院,大多是經由運輸才能取得;工作亦然,除非是走路和騎單車上班或在家工作者,不然去上班的過程也是在使用能源;上班過程中,電腦適用、機台運轉、照明設施的使用也都需要能源。甚至到了家,累了一天關掉電燈準備睡覺之際,冷氣或暖氣為了達到舒眠的效果還是持續開著。林林總總只是在說明,我們隨時都在使用能源,而隨著需求的物質越多,所耗費的能源及資源也相對越高。但我們有想過能源是有極限的嗎?隨著科技的進展,我們是有樂觀的權利想像新能源的到來,但在新能源到來之前,我們可以想想現在的能源還剩多少,原油,天然氣,煤是老祖宗幾億年來所貢獻的能源,但在工業革命後短短數百年就可能用盡,鈾礦能應用在核能上,但也不是取之不盡的能源,光能、風力、水力、潮汐及地熱發電可算是永續的能源卻有其侷限,受限於地形、氣候及轉換率,有效的能源換算我們應該是可以估算的,但人類對於物質的需求並未能有效控制,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人平均能源耗用率及總體耗用率都將攀高,且全球整體人口不斷攀高下,資源爭奪戰只是早晚的問題,只是全球化下,經濟成長才是各國現今關注的課題,除非能源耗用已超過供給。從客觀角度看來,若科學家對地球環境設定的九大安全防線都還獲得控制(包含生物多樣性、懸浮微粒、化學污染、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平流層臭氧破壞、氮和磷循環、淡水利用及土地利用等,部分現今已失守,如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那在有限的能源及資源下,地球能維持多少人存活是應該被討論且付諸行動的課題,只是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會議中還是能看到部分國家仍以國家利益為重,導致付諸行動困難重重之無奈。而台灣,身處世界的邊緣,能落實怎樣具體的目標或具備怎樣的約束力,迄今看起來仍是一個問號?而身處在資源與能源大量耗費的今日,你我能採取怎樣的行動呢?

  如果你本身具有影響力,大到可以主導國家政策,請展現你的胸襟,將此議題納入國家重大政策,訂定短、中、長程計畫,台灣的人口在不需要節育政策推動早已達到節育的成效下,重點已不是在抑制人口成長,而是在如何面臨人口老化的衝擊及創造永續的環境。對個人而言,如果還有想到該留什麼給下一代的話,配合公共政策再加上獨善其身也可以做不少事情,響應資源回收、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使用省電節能產品,減少物質享樂都是我們可以做的,只是物慾這一塊往往必須跟內心交戰一番才能去除,引用聖嚴法師的自在語『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就可以道出其中的端倪。而宗教在心靈環保與物慾控制上,確實是有很多可以借鏡與運用的。而身體力行才是能將資源耗用速度減緩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