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盈滿每個角落

鴻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處課長 趙曉筠

  曾經看過一個歷史故事,古文為:陶淵明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令遺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陶淵明當彭澤縣縣令時,並未帶著家眷隨行赴任。有一次,他送了一個長工給兒子,並且附了一封信:「你早晚生活上的花費,自己過活都有些困難了,哪還有餘力雇請長工。現在我送一個長工給你,幫忙你做些家事,以免你那麼勞累。他也是人家的兒子呀!你可要好好的對待他。」

  多麼令人感動的寬宏大愛啊,在關愛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希望別人的孩子能得到同等的對待,相較於日前新聞中競相報導的外勞遭受的不平對待,例如強迫穆斯林吃豬肉、重工薄酬、性侵虐待、居不見天日、食不知肉味、、、,實在很難想像這是重情重義溫良和善的台灣人所做所為。

  外勞為什麼較容易遭到不平等的待遇?不外乎我們在心中為他們貼上了階級的標籤,自以為是的認定他們是貧窮的、低級的、弱勢的,但為什麼不反面想想,他們也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也是我們的好同事、好鄰居、好朋友,甚至可能是台灣媳婦、台灣女婿,是未來台灣之子的父母親,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寬宏的心態來接納每一個為我們辛苦工作、為台灣做出奉獻的外來者呢?

  縱為奴僕也有最基本的人權,這不是現在才有的口號,千百年來老祖宗即有如斯的智慧,高等教育普及率全世界第二的台灣,為什麼讀的書越多,反而越沒有同理心呢?

  最近有一本暢銷書,書名為「三杯茶」,作者因山難受困巴基斯坦山區,在他身心極度疲憊,生命即將消逝時,村民給了他三杯甜茶,甜茶在我們眼裡,真是微不足到的東西,但在當地,物質如此匱乏,糖、奶、茶水都是無比珍貴的資產,為了一個美國人,村民無私的奉獻,不求回報,作者在療傷期間受到村民細心的照顧,他發現小孩都在殘屋破瓦中學習,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實非凡人所能忍受,因此發願蓋學校來回報村民,故事因此延伸,因作者募款而興建的學校,數以百計,擴及全巴基斯坦甚至阿富汗,這份愛的流轉迄今未歇。

  一個美國人,一群巴基斯坦人,發揮人性至真至善至美,化解政治、種族、文化的極大差異,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這份大愛延續下去,如果在動盪的巴基斯坦都能如此展現人性的光輝,那麼富裕如我們,又有何理由無法讓愛盈滿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