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父母的角色

桃園縣立五權國民小學校長 詹益鉅
  最近報章雜誌常出現弒子、棄嬰...等文章,讀之令人心寒,到底社會生了什麼病。身為教育工作者,常去思考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社會亂象的再次發生,為祥和社會盡一份心力。因此藉此發表一些自己所見所聞經驗,提供家長們反思與自我學習成長參考。

  社會進步快速,人與人的關係也因此有些微的改變,人常與電腦為伍,親情似乎只是血源的維繫,心靈的交流似乎越來越少,孩子成為大人的附庸,父母站在威權者角度支配孩子的一切,大人生氣時,就將孩子成為出氣筒,不去思考自己成長路上,過去的跌跌撞撞,過程中對家人、師長、朋友的支持渴望。因此,以直接與本位方式解決自身問題,將孩子成為代罪羔羊,社會悲劇因此發生。

  根據學術研究,社經較佳的家庭子女學業成就比弱勢家庭子女為佳,推論這現象形成的因素,是否全為孩子資質上差異造成呢?事實上,資質的分配是常態分配的,後天環境才是關鍵。在孩子成長路上,親師們負起應盡的義務,共同促進孩子有效學習,家長提供健全養育環境,教師教育習得有效率的學習策略。無論貴族或貧民的下一代,只要您肯付出與肯學習,未來在社會舞台上均會有一席之地。在未來的社會,孩子不再只是父母的資產,而是國家的資產,永續的社會中,它肩負繼起宇宙之生命,更是幸福社會的開創尖兵。

  回歸現實的環境,每位家長們均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因此,積極安排孩子的學習活動,這種用心是值得肯定的,但這一切的安排家長有必要再深層了解孩子的學習,孩子學習是否出自自己的需求,孩子的學習內容是否太過粗淺,孩子學習所遭遇挫折是否度過,孩子學習是滿足知識的好奇或家長的虛榮。事實上,學習是人生增能的歷程,在人生每階段都需要,父母不能脫離學習,或只要求孩童持續地學習。在這學習歷程中,若親子們分享彼此想法,心靈交會,相信親情自然會昇華,對生活的社會認識更為深入與關切。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們必須更正為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幼苗,對萬物萬事均不懂,憑藉父母及大人的教導,才逐漸成長與茁壯。孩子的無知與懵懂,我們每人均經歷,父母應協助與開發孩子的潛能,犯錯只是孩童對宇宙世界的好奇,在孩童的學習歷程中,我們應循循善誘,導引學生向上與向善發展,反思自己在孩童的學習歷程中,我們是否以更寬廣的格局、多元的策略、踏實的行動與孩子共同實踐自己所了解的道理與知識呢?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個人認為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探討現實環境的脈絡,我們發現大部分家長均能做好應有的角色,只是對「愛」定義與實踐,人言言殊,造成某種程度差異,有人認為愛是每天給孩子零用錢、多替孩子分擔家務、無時無刻細微的呵護她;有人認為讓孩童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過程中增加能力與擴大視野,這就是愛;也有人認為孩子自然會長大,只要順著孩子局勢,孩子將來會比我們會更有能力。總之,這些觀點應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檢視與批判,孩子真的比我們強,孩子更能適宜的表現出稱職的角色。再者,父母的身教是孩童耳濡目染的對象,孩子表現常顯示出父母為人處事的格局與氣度。因此,若家中有年邁的長輩,父母對長輩關懷與協助,應更為真誠與用心,二三十年後正是驗收時機,孩童會用我們過去對長輩的方式對待我們。因此我們應謹言慎行,實行正道,做好榜樣,為祥和社會多盡一份心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過去我們常會將教育工作推給學校,事實上學校人力有限,時間也有限,只是提供系統化與效率化的知識價值,讓學童在短時間認識自身生存的社會與世界。學校教育若有父母協助與引導,更能提升孩童的學習效率。教育是條漫長的路,只有務實實踐自己所了解的真理,社會清流與理想才會逐步擴散與成長。

  父母的角色是我們一輩子持續學習的課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的角色關係著我們下一代的發展,下一代的孩童能否有前瞻視野、開闊格局、務實行動,不是父母對孩童的言教,而是我們以身作則的示範。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