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新的教育環境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朱玉仿

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新的教育環境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朱玉仿   台灣社會跟世界先進國家一樣面臨少子化的問題,且近年來此一議題普遍受到社會高度的關注,探究其原因在於「人」是整體社會運作的根本,不論教育、經濟、政治的發展及國際關係等等,無一不受人口數量及品質的影響,是以各領域專家學者紛紛加入討論並期望提出解決之道。   去(98)年我國出生嬰兒計19萬1,310人、粗出生率8.3‰,分別較97年減少3.7%及減少0.4個千分點,再創新低。我國出生人口數及出生率連年創低所造成的影響已顯現在各層面,在教育上立即引發的不是高等教育招不滿學生的問題;而是從一出生、上幼稚園、念小學、進中學、讀大學一連串的問題。還有在學校之外如何推動新的親子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適應少子化社會的需要。少子化引發的問題不僅僅在教育方面,也多涉及如何建立新的社會網絡、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安全制度等等,樣樣重要,忽視不得。然而少子化對教育的衝擊使得整個教育系統需要有本質上的改變。   教育部為因應少子女化的問題,在高等教育部份之政策有發展輔導、轉型輔導及進、退場機制;高級中等教育以下部份採降低每班學生數、不增班及不增設學校等等。在少子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教育環境無論被動或主動都要進行改變來面對學生減少所帶來的衝擊,越晚面對則對國家、整體教育環境、乃至學校及家庭、個人都會帶來程度不一的負面影響。   少子化在世界各國,尤其是部份先進國家早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例如,日本、法國等歐洲國家,各國政府也都積極提出相應的政策,包括增加生育率的種種措施(如育兒補助、房貸優惠、育兒假的設計等等)及提升人口品質等,由於少子化是國家層面的大事,不僅是教育層面廣受衝擊,經濟、政治、醫療等等都影響深遠。   台灣的少子化現象由每年媒體針對相關新聞的報導而被民眾廣泛的關注,例如科系招不到學生而遭裁撤、政府提倡大學合併、擬修法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及吸引國際學生等等。另一方面,在每個人的生活周遭就可以明顯感覺出少子化對生活的影響,下一代的手足明顯少於自己這一代,小兒科、婦產科門診由整型外科及精神科所取代,年青人於網路世界建立起虛擬的互動人際網絡,報載台灣適婚人口中有1/3抱持不婚,已婚者不生者眾,不生最大理由多為經濟的因素,是以少子化議題的討論實需要全面性的來看待,才能夠提出比較完整的形成原因、影響評估或因應策略的看法,然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聚焦於少子化對教育帶來的影響,可將此一危機視為轉機的另一種思維。   張忠謀先生提到,高等教育應該打破“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傳授知識”,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另外,近來企業界頻頻發出找不到人才的訊息,原因不是沒有人,而是畢業生所學不符合企業的需要,學校認為優秀的學生所具備的特質與企業界要的是有相當差異的,企業界所需要的人才是實作的能力、即戰力,例如表達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等與一般學校著重學生記憶及紙筆測驗是不相同的。 教育是一門實務的學門,學校教育期望培養學生有判斷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與未來社會生活相關的能力。美國《高水準表現的藍圖-透視美國二OOO年報告》(Ablueprint for High Performance: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 1992)提到工作職場的能力需求需具備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省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溝通及口頭表達報告的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需要發展組織合作時的協調能力。然而反觀我國的教育環境,是否真能培育出具備上述能力的國民,個人認為答案有待商椎。 國內的教育環境的確默默的在進行一些質的改變,例如,醫學教育在推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學習,國內少數國小及高中職參加微軟未來學校計劃用全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建立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及態度。以上在課堂的改變,包括班級人數、學習方式、課程設計、老師及學生的角色、評量方式等等的不同以往。然而這僅是非常少數的學生及教師已經開始走向未來,大多數的教師還在用舊有的方式、家長用過去的期待在教導及帶領要生活在未來的孩子。新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1)重視學習的過程(2)重視知識的應用(3)自我導向的學習(4)終身學習(5)重視溝通、表達、自省、合作及領導等情意方面的能力。這些強調才有可能培育出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下一代。 台灣社會少子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現象,許多專家學者急呼要鼓勵生產,看似少子化是一個相當負面的現象,然而除了增加出生人數之外,目前似乎可以將焦點擺在增加人力的素質,如果人口數量少但是品質高,未必不好,畢竟全球人口一直在增加,美國人口普查局預測,全世界人口在二零一二年時將達到七十億,目前全球人口已達六十七億人,不斷增加的人口數已經讓我們的地球不堪負荷。 在網際網路及知識經濟的時代,學習的本質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政府、民間、企業宜共同來參與及努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能實現自我潛能的優質學習環境。 2010/6/2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