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改善之我見

元培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莊明俊

  環境改善之我見   元培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莊明俊   曾經去過加拿大、日本的台灣人,總是在回國後感嘆外國的空氣如何的清新、外國的街道如何的整潔,並對台灣的街道及空氣感到失望。   但這些感嘆並沒有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愛護環境的人,他們仍舊是維持過去的生活習慣,仿彿曾經出國體會到那些美好的經驗從不存在。   曾經的台灣是個以小加工,農產品出口立業的國家,但在近十年的產業轉型後,因礦產不足無法發展重工業的台灣,挑戰了精密電子科技,而在換取了更大的利潤與科技業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後,台灣卻在生活的大自然環境上付出了代價。   許多在台灣的科技園區工作的人都知道,為數眾多的科技原件生產過程,是會產生許多的工業廢料、廢水,這些屬於重汙染的副產品,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可以在大自然中被消化掉,它們會一直存在於大自然中,並持續對環境產生傷害,一旦廠商沒有依規定執行廢棄物管控,就是台灣的環境將會受到無可回復的創傷。   然而,在近年台灣科技業大多向對岸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的環境似乎有了稍稍的喘息機會,但令人失望的是,台灣的政府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讓整個台灣的環境改善,而只是可有可無的提出一些環境議題,卻沒有實際並有效的行動。   在以「利」為先的社會中,做任何事都要付出相對的代價或成本,這是一般人都有的知識,在環境保護、環境改善的項目上也是如此。台灣在資源回收上做的相當的成功,有許多的國家似乎還沒有開發出這種概念,但是這種成功只能減緩環境的破壞,並沒有辦法重建。   台灣有許多失敗的例子,從小處看的話,政府曾經下令台灣的所有商家停止免費供應塑膠袋及免洗餐具,或是清潔隊僅收公賣的垃圾袋,另外還有試圖以各種方式讓民眾轉搭大眾交通工具的法令,但發展至今,這些相關的法令不是推行受到反彈,亦或是無法在全國推行、成本超出預期…等各種原因沒辦法持續,這些都是相當可惜的。   台灣的困難點在於政府與民眾沒有辦法達到共識,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環境保護的價值所在,進而去參與並支持整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也許還需要長期的教育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使台灣所有的民眾都加入這個改善環境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