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留心皆學問

桃園縣「一書一桃園」閱讀心得徵文大專社會組第三名

內壢國中教師 楊秀嬌

  讀著李淳陽先生的《昆蟲記》,心中有很深的感動,還有更多的親切感,因為自己從小就在山林之中長大,每天都以植物、動物、昆蟲為友,總是把植物、動物、昆蟲當玩具,讓我很自然地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生物的變化,所以很能體會「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意涵,只是當時我只知其然並不了解其所以然。直到看了李淳陽先生的《昆蟲記》一書之後,發現他將身邊微不足道的昆蟲做了許多追蹤觀察的研究,才有了恍然大悟之慨,原來,昆蟲的避敵、偽裝、假死、共生都有牠們的道理,對於李淳陽先生那種「化腐朽為神奇」的精神,油然升起敬佩之情。

  就在我看到李淳陽先生書上描述黃面蜂為了延續生命而不辭辛勞抓蟲築巢的時候,窗外曬衣服的竹竿上正停著一隻在咬囓堅硬竹竿準備築巢的黃面蜂,我走近距離靜靜地觀察,發現我也像作者一樣被眼前這隻蜂的毅力與勇氣感動了,為了下一代,牠們吃再多的苦,花再多的時間,也可以忍受生命隨時被威脅的危險,努力覓食並建立一個安全的育嬰巢,那份愛真是無與倫比!而湊巧的是,我家的院子裡也長著一叢朱槿花,翻開綠色捲曲的葉苞,裡面正孕育著一條條的捲葉蟲。於是,我又再次發揮研究精神,將葉子摘下仔細一瞧,發現真的有像作者提到,為了方便捲葉築巢的L形咬痕,我真是喜出望外得比發現新大陸還要興奮。原來我早已與這些昆蟲共同食息於天地之間很久了,只是我從來沒有仔細觀察並用心體會罷了,而且從來不知這兩者之間食物鏈的關係是如此密切。

  反觀我們人類為了下一代,有些為人父母者並不一定可以做那麼多的犧牲與奉獻,甚至連最起碼的溫飽與免於恐懼的環境都沒有辦法給予自己的親骨肉。最可怕的是,有的父母竟用殘忍的手段傷害自己的子女,或者不計後果地破壞他們生存的環境,沒有顧慮下一代生活的品質已每況愈下,仍在無形之中繼續做破壞環境與戕害心靈的殺手,難道我們要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連一隻昆蟲都不如嗎?蠼螋爲了保護其蟲卵都會不辭勞苦,將一顆顆蟲卵從太陽底下移至陰暗處,又爲了照顧幼蟲可以無微不至的在一旁護衛。負子蟲則乾脆把蟲卵背在背上,直到蟲卵孵出才算責任完了。看了昆蟲們為了哺育後代所做出的努力與付出,那些沒有盡到愛護與關懷子女責任的父母真的要自慚形穢了。

  我們都知道:過度開發對於生態平衡是一大威脅。二、三十年前在我生長的山林,家家戶戶爲了養家活口,開墾貧瘠的山坡地種滿茶樹,土地上施肥、灑農藥的情形嚴重,造成許多生物的死亡與絕跡。我曾經目睹一場大雨過後,池塘裡的魚全都翻起了魚肚白,原來是農藥被大雨沖刷流進了池塘,水裡的魚當然全部遭殃。還有,土地的過度開發,許多的鳥類、昆蟲、動物的棲息地因為沒有了掩蔽,也都消聲匿跡了。大約十多年前,茶葉的價格不好,早期靠種茶維生的父執輩們年齡也大了,紛紛棄守茶園,任由那片曾經養活一家子的茶山荒廢,結果竟意外的讓許多野生動植物有了自由自在生活的空間。最近我就曾短距離的看過大冠鷲高踞枝頭的雄姿,也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聽到數不清究竟有多少種鳥類的叫聲如交響樂般的大合奏此起彼落,那樣的天籟之音,是好久好久都沒有的享受了。

  「人類要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往往不費吹灰之力,但想還原,卻必須付出千百倍的代價還不一定成功。」這是一位從事保育工作的人士曾經說過的話。的確如此,小時候我看過成群的老鷹,從復興鄉山區往六福村野生動物園方向飛掠而去覓食,但不久之後,卻突然不見「鷹蹤」,在我小小腦袋的猜測下,牠們應該是在覓食的過程中遭到了人為的傷害,大量的死亡必定為生態平衡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還有,在我小學畢業的那年暑假,因為閒來無事,便時常拿著一個捕蝶網,跑到池塘邊所植的一排樹下捉蝴蝶,開滿花的樹上常吸引無數的蝴蝶蜜蜂採食花蜜,我見到五顏六色的美麗蝴蝶在花間飛舞,便心生「邪念」,張起網羅將蝴蝶一隻隻的捕捉下來,親手殺了牠們,並夾在書本裡,美其名為製作標本,其實最後都淪為螞蟻的大餐。對於那樣年幼無知的舉動,經過多年以後,經常於午夜夢迴時嚇出一身冷汗,那樣群起飛舞的蝴蝶倩影已不復見於現實生活中,我為自己當時的殘忍,至今還留著幾分的自責呢!

  親近大自然的好處很多,是大家都不曾否認的,其中可以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相信大家也都會舉雙手贊同。在美國舊金山海灣就有一個面積很廣的濕地保留區,這個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由愛德華滋排除萬難推動計畫的,他原任職於美國聯邦調查局,追查過不少歹徒,他認為要防止犯罪最好的方法,不是在於抓更多的壞人,而是要保留一大片土地,提供給青少年從事野外活動。想一想,台灣的青少年是不是太缺乏野外活動的場地與機會了呢?放眼時下年輕人假日的休閒活動,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電玩遊戲中度過,也許真是我們沒有為青少年提供一個野外探索的世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是不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應該要停止再破壞台灣的生態環境了?是不是要保留幾片生態保護區,讓我們的青少年的犯罪率降低?值得生於斯長於斯的普世大眾深思!

  或許因為我有幸生長於鄉下,年少時有很多觀察植物、動物、昆蟲的機會,那樣的環境對我的人格發展,也許真的起著某種程度潛移默化的作用。雖然當時的觀察會讓我因無知而傷害牠們及產生疑惑,但的確也讓我從牠們身上得到了一些啟發,但無論在我心中留下什麼樣的情愫,都影響著我對生物的好奇,在懂事之後能對大自然懷著敬畏之情,對於牠們的生態除了會主動觀察了解並學習尊重之外,也頗能體會作者在書中所強調「萬物平等」的道理,以及唯有「愛」才能與自然共存的真諦。以下是我從懵懂無知到心智漸開對於生物自然的觀察與閱讀的一點淺見。

隱身欺敵

  小時候我家院子裡種著許多果樹,有芭樂、柚子,還有水梨。夏天的時候,蟬鳴樹梢,震天價響,越是炎熱越是聽到蟬兒盤據枝梢快樂歌唱的聲音,因為蟬的顏色與水梨樹皮的顏色都是灰黑白夾雜的斑紋,我在樹下想要找尋蟬的蹤跡,雖然可以靠牠們肆無忌憚嘶叫的聲音,但若不仔細觀察的話,也是很難發現牠們的身影。當時並不了解那就是所謂的保護色,直到後來接觸了一些生物的書籍,才知那是大自然的傑作。後來院子裡的果樹一棵棵砍了,那種灰黑白顏色夾雜的蟬就再也沒見過了,原來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牠們生存的環境,現在才對牠們懷念特別多,但卻為時已晚了呀!

  蟬的成蟲壽命很短暫,大約只能活二至四週,牠們在此期間最大的任務就是交配繁殖後代。儘管牠們在地下的若蟲期很長(少則一年,多則可長達十七年之久),牠們還是為了繁衍後代的工作努力的活著,熬過漫漫「長夜」。當牠們的若蟲成熟鑽出地面爬上樹幹羽化之後,雄蟬便會發出嘹亮的嗓音,以博得雌蟬的青睞,在盡情歡唱與交配產卵之後,雄蟬與雌蟬便會相繼死亡。那樣不在乎自己生命是否能天長地久,只為完成繁衍生命的奉獻精神,真令人由衷敬佩!

曖曖含光

  有時到郊外踏青爬山,仔細朝路邊落葉堆一瞧,會發現有枯葉蝶忽然從中飛起。枯葉蝶顧名思義就是樣子長得像枯葉的蝴蝶,當牠休息時會以十分自然的姿勢停棲在枯葉或樹枝上,雙翅併攏的樣子像極了一片枯黃的樹葉,而且翅膀有像葉脈的線條,更絕的是,還有像蟲子咬過的痕跡,真是唯妙唯肖!原來枯葉蝶也懂得「樹大招風,花開引蝶」的道理,所以學會深藏不露的「守愚」精神。但是當枯葉蝶警覺到危險時,會立即展開翅翼起飛,在倏忽展翅的剎那,會發現牠們的翅膀內側竟有截然不同於外側黯淡的色彩,不僅閃耀著青藍色的金屬光澤,還有一片明亮的橙色帶,斑斕亮麗的色彩令人驚艷。原來鮮豔的顏色是用來恫嚇天敵,使天敵目眩神迷,幫助牠們有利的逃脫敵人的魔掌,再次驚嘆大自然的奧妙。

  另外,也曾經在木槿花的枝葉上發現搖籃蟲(象鼻蟲),我喜歡把牠們抓來玩,因為牠們會裝死倒在地上,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危險解除了,牠們才會翻轉身體繼續活動,童稚的心總感到如此反覆作弄是一種樂趣,完全不知這是牠們自保的偽裝術。許多生物爲了活命,都會發展出一套自我保衛的方法,對於一些強出頭的人類,這樣的保護色與偽裝術的確值得好好深思並加以學習。連昆蟲都懂得「曖曖內含光」的道理,那麼我們人類呢?

螞蟻雄兵

  我對李淳陽先生書上提到的「昆蟲不僅只有本能還有智能」的表現十分贊同。尤其是他在跟黃面蜂及赤面蜂所做的算術測驗,真教人嘆為觀止!我在曾志朗先生所著的《用心動腦話科學》這本書中,看到非洲銀蟻有智慧的機制,再次證明昆蟲不僅只有本能,還有智能的表現。在攝氏六十度高溫的沙漠裡,非洲銀蟻不會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爬出洞外覓食,因為只要爬出洞口,立刻有「守洞待蟻」的蜥蜴張開飢餓的大嘴伺機等候著,牠們寧願忍受高溫酷熱,在日正當中的時刻才展開覓食的行動,以免除死亡的威脅,可是處在沙地燙腳難耐的惡劣環境,牠們每走一步只能用其中一隻腳輕輕著地,好讓其他五隻腳有風涼的機會,以如此輪番休息並且手舞足蹈的方式行進於高溫的沙地上。牠們為了躲避敵人的侵襲,發展出一套在逆境中求生存的策略,可見牠們多麼有智慧!

  另外,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牠們之所以選擇在正午時分覓食,除了躲避敵人之外,就是因為牠們會利用日光反射於沙漠上的偏振光束來幫助確定方位,所以,牠們即使行走於一望無際且沒有任何標幟記號的沙漠之中,也能像「老馬識途」一樣,不會迷路,安然返回蟻窩,真是不簡單!可見螞蟻的腦袋雖小,但也能完成複雜的數學計算工作,又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昆蟲不僅只有本能還有智能」的例子。

結婚禮餅

  在李淳陽先生的《昆蟲記》一書裡,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還有「野地蠅的結婚禮餅」這一部份,從紙上電影的說明讓人看了覺得實在有意思。雄蠅先是跳舞,扭動身體,鼓動翅膀,雌蠅發現雄蠅的求愛動作後,便喜悅的接近,沒想到此時雄蠅開始從口中吐出白色物質,製作「結婚禮餅」,等到雌蠅靠近禮餅正在享用時,雄蠅即跳到雌蠅背上達成求愛的目的。類似的求愛方式在螽斯這類昆蟲身上也可以發現。我在《拜動物為師》這本書中,看到螽斯為了求偶,雄蟲除了大唱情歌之外,在交配時也會為雌蟲提供一頓結婚大餐。就是當牠們交配即將結束時,雄蟲會收縮腹肌,釋出一個精包植入雌蟲尾部的生殖腔,之後雄蟲還會釋出一個營養豐富的蛋白質囊,黏附在先前釋出的精包上。

  當交配結束,兩蟲分開之後,雌蟲會把蛋白質囊啣起,花數小時慢慢享用這頓滋補的豐盛大餐。而雄蟲為了交配必須釋出一個蛋白質囊,大約要喪失牠們四成的體重,所以螽斯為了求偶要付出的代價似乎也挺高的。螽斯與野地蠅的求愛方式都讓人覺得昆蟲為了愛表現出君子風度,真是用心良苦!如此得來不易的愛,是不是更應該好好珍惜呢?

蠶絲如佳作

  小時候大家都有養蠶的經驗,剛孵出的蠶寶寶,大小類似螞蟻,幼蠶不分晝夜拼命猛吃桑葉,讓餵養者為了提供桑葉,頗有疲於奔命之感。牠們平均吃四天睡兩天,然後蛻皮一次,如此反覆四次,大約經過二十四天之後,長成熟蠶開始吐絲。桑葉經過蠶的消化之後,會分解出一種含有蛋白質與膠質的絲液,當絲液從口器吐出時,跟空氣接觸之後,就會凝固成為蠶絲,牠們不斷抬頭吐絲把自己包裹起來,直到「作繭自縛」才停止吐絲的工作,而成熟的蠶在繭中化為蛹等待羽化,迎接再一次的生命循環。

  蠶寶寶努力吃桑葉然後吐出質地極佳的蠶絲,好比學者或作家努力大量研讀資料吸收知識,然後經過消化整理之後再寫出見解獨到的學說與文字,所以我們看到春蠶猛吃桑葉後吐出精美蠶絲的過程,知道要拜蠶為師,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精闢的見解與想法產生,也才能夠提昇精神生活的品質。像是本縣行之有年的一書一桃園的活動一樣,目的就是在於鼓勵縣民們多多閱讀好書,而閱讀心得徵文比賽的作者,就像是吃了許多桑葉的蠶一樣,必須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化作如蠶絲般精美的文字,寫成一篇打動人心的文章。這是我在養蠶的過程中學到最有意義且無價的人生哲理。

結語

  經過許多的觀察與閱讀,讓我得到很多的啟示:只要我們發揮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像力,將生活週遭的生物善加對待,就會有「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樂趣以及「處處留心皆學問」的收穫。且能發現要和大自然共存,唯有人類用「愛」來對待萬物,才不至於遭到大自然的反撲。由人類演化史來看,人是無法脫離自然生存的。莎士比亞說:「自然就是我的書。」聖經上也說:「和大地說話,大地就會教導你;和鳥說話,鳥會教導你……。」美國詩人惠特曼在七十歲說過:「現在我明白了,創造完人的秘密,是讓人在自然中長大,與大地一同生活。」因為社會一旦反自然,人性就變了。如果大家不了解自然,不敬畏生命,造成人類賴以生存的動植物消失,最後你我也將消失於這個星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