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星球沒有悲觀權利的憂鬱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 楊文都博士

  台灣今年的梅雨季來的又快又急,驟降的豪雨立即傳出災情,山區尤其嚴重,南投、嘉義、高雄、屏東和台東等地山區,處處可見滾落的土石造成路斷人傷,部分部落甚至因交通中斷頓成孤島,數百人被圍困待援,更有25所學校被迫停課。中央氣象局預報員在梅雨鋒面過境前,「讓人感到不安」的預測,不但確實讓人感到不安,更是心頭沈重的發現,台灣竟是如此的脆弱。

   1544年,大航海時代遠從歐洲到東方探險的葡萄牙人,從菲律賓北上中國大陸,途經蒼鬱翠綠的台灣海岸線,忍不住稱讚台灣為「美麗島」(Ha Formosa)。400多年過後,沿著葡萄牙人的足跡舊地重遊,誰都可以輕易且驚訝的發現,美麗的台灣已是滿目瘡痍幾至不復記憶,成就台灣美麗景緻重要力量之一的梅雨,搖身一變成為令人敬畏的天災,自然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  

   站立在這塊讓我們安身立命的土地上,我們可以像駝鳥一樣,歸責於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暖化,誰都無能為力,任由悲劇無盡延伸;相反的,也可以謙卑的反躬自省,平靜的與自己心靈對話,問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根據2006年IEA的統計數據,台灣每人每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為10.9噸,工業重鎮的大高雄地區排放量尤其驚人,高達令人瞠目結舌的32噸,是全台灣的2.67倍、全世界的7.37倍,很多過去從沒發生過詭異多變的異常氣候造成的天災都會出現,顯示拯救地球環境已是近在眼前的迫切危機,更有絕對的必要從高雄出發打造低碳城市,人人從日常生活做起,以眾志成城的力量節能減碳,一起為地球降溫盡份心力,更為我們的後代子孫善盡應有的責任。  

   節能減碳,毫無疑問是任重道遠的艱巨工程,以人類的智慧和世代傳承累積的經驗,也非常值得樂觀期待終將化危機為轉機。具有說服力的例證之一,是1970末期人類首次觀察到臭氧層發生問題,在南極上空出現破洞並在極區逐漸擴大,而自從1987年蒙特婁協定書(Montreal Protocol)生效後,大氣中造成臭氧層受損的氟氯碳化物(CFCs)及海龍(Halons)濃度都已下降,臭氧層已復原大約10%,並可望繼續回復到1980年之前的臭氧濃度水準,估計至21世紀下半葉,南極洲因為氟氯碳化物所導致的臭氧層「破洞」即可復原。  

   同樣具有說服力的例證是高雄的壽山。也是在1970年代,因為工業發展需要開採礦石遭到嚴重破壞,經過各方努力,停止採礦進行復育,將大地還給自然,如今的壽山已是生機再現,蒼鬱翠綠的美景,不僅是生活在都市水泥叢林中人們的最愛,更是最可靠的天然屏障,世世代代的子子孫孫都得以安身立命,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寫下美好且值得永恆記憶的章節。

  億萬年前,剛誕生不久的地球遭到小行星撞擊,以巧妙的23.5度傾斜緩緩轉動,開創無數生機盎然的生命奇蹟,也經歷不計其數的艱難挑戰,令人著迷的藍色星球和生命奇蹟,依然持續不斷的往前推移。不論是臭氧層或者是高雄壽山都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更沒有遲疑的空間,懷疑自己「我能做什麼」?我們的命運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