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環境變遷的衝擊

萬能科技大學 江慶輝

全球氣候變化在這幾年中已成為環境科學及大氣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所造成的衝擊,影響農、林、漁、牧、水資源、海岸管理及社會經濟等各層面。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經濟越趨繁榮,生態環境卻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整體的脆弱度也變大。在人為氣候變遷所的衝擊之下,台灣是否變得更脆弱是吾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IPCC科學家預測21世紀是個缺水的世紀,其中的主要地區之一為東亞。台灣是一個水資源缺乏,易旱但也是易澇的地方,東亞地區的水循環變遷將如何影響台灣,是吾人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他,如雨量變化與氣溫上升將如何衝擊台灣的公共衛生與生態環境,海平面上升對海岸線的侵蝕與暴潮強度的影響等,也都是極其重要的問題。為瞭解與因應全球變遷所帶來的可能衝擊,吾人必須建構相關的科學評估工具,而區域氣候衝擊評估為所有工作的上游。唯有依賴準確的氣候衝擊評估,才有可能得到較為可靠的環境衝擊評估。         影響台灣天氣、氣候的大尺度大氣系統莫過於東亞季風。因此,要推估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區域氣候的衝擊,必須先能掌握東亞季風的變遷。可是,由於台灣處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界,大氣環流複雜,加上幅員小地形複雜,台灣的區域氣候極其多變,即使掌握了東亞季風的變遷,不見得就能預知台灣的氣候變遷。這也是台灣氣候研究與預報面臨的最大挑戰。         現代氣候預報方法可分為統計預報與動力預報兩大類。前者指的是用過去資料的統計特性預報未來氣候的變化,雖然這類模式在某些特定問題上具有不錯的預報能力,但是有效期限頂多幾個月至1年。用這類模式去推估21世紀氣候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動力模式一般指依據已知之科學定律與理論設計之氣候模式。這些模式或許仍缺乏準確的預報能力,但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因此是比較可以相信或者較有發展潛力的途徑。         目前大部分的動力預報模式都是全球模式,空間解析度不佳,對大尺度氣候系統的掌握較佳,但對區域氣候的預報能力則明顯不足。一般而言,空間尺度越小,氣候動力預報模式預報的能力越差。為了解決此一困境,發展高空間解析度的區域氣候模式,是氣候變遷評估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唯有透過這類模式,吾人才能得到環境衝擊研究所需之高解析資料。然而,台灣目前尚無可靠的區域氣候模式,可用來模擬(甚至預報) 區域氣候的短期變化(月到年) ,更遑論推估未來的區域氣候變遷。因此,建立適用於模擬與預報本土氣候變遷的區域模式是當前最重要而且迫切的工作。全 球氣候變遷已是進行式,在2003年歐洲熱浪死亡近五萬人與2005年卡崔娜颶風摧毀紐奧爾良市後,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已將適應氣候變遷衝擊,列為國家未 來百年之安全防衛課題。在我國,現階段各部門對於氣候變遷的認知與調適態度,尚乏共識基礎。但是,在2008年夏季卡玫基颱風於台中造成破記錄降雨,以及 各地嚴重災情之後,無論是政府與民間都體認到氣候變遷的發展趨勢,已無法改變,如何適應未來無法精確預知的氣候變遷衝擊,還需政府領導規劃。 依據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於氣候變調適(adaptation)的定義為:任何調整,在自然或人為系統中,以因應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變化或其影 響,其將減緩傷害或尋找有利的機會。原則上,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均需重視,前者成效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後者成效影響國家安全,二者均無法忽略。 國際方面,美國加州在「全球暖化對策法」中明定州政府當承擔氣候適應之責任,英國政府則早於1997年就成立「適應氣候變化計畫」辦公室,更在近期 於國會討論「氣候變遷法案」,明確要求政府定期評估氣候變遷對英國的威脅,更要求行政部門定期向國會報告其適應行動計畫成效。荷蘭則於近期確認「國家空間 策略」,將氣候變遷導致之海水位上升認定為重要的國家發展威脅,所以進行國土重規劃與資源重配置,更提出「兩百年水防衛計畫」。 我國方面,政府應當先發佈「氣候變遷白皮書」,承認氣候變遷的事實與趨勢。其次,應提出「我國氣候變遷綱要計畫」,期望達成保育生態環境,確保永續 國土;降低災害衝擊,保障生命安全;善用變遷契機,推動產業革新等目標,其中氣候變遷非僅具負面影響,尚應重視與開發其正面效應。同時,應考量以下原則, 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行動。這些原則分別為: (1)重視衝擊評估,釐清自然與人為影響,強調國際接軌。 (2)設定未來情境,提出國家百年社經願景與氣候變遷趨勢。 (3)行動與研究並進,行政與科研人員雙向溝通,不忽略理論,但更重視實踐。 (4)全面加強監測與預警,務必降低突然氣象災難之損失。 (5)進行風險容忍度之界定,辨識脆弱地區、產業、族群等。 (6)跨部會合作,全面檢討國土利用,進行國土復育。 (7)強化科技新知,發展氣候變遷趨勢產業。 (8)加強全民教育,促進社區參與,共同營造氣候防護環境等。 氣候變遷將全面影響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和國土完整,因此我國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所採取的行動,包括的議題也需有全面性的考量,如:(1)氣候變遷研 究;(2)農糧安全及農地利用;(3)森林保育與國土保安;(4)漁業資源管理;(5)畜牧業管理;(6)河川洪氾與都市水災;(7)水資源與流域治理; (8)臨海地區與海岸管理;(9)坡地災害防治;(10)生態系統保育;(11)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等。這些議題的因應,非單一部會可以處理,需跨部會協調 合作,以及全民教育宣導協助,更且非僅是負面議題因應,尚包括正面產業發展,與社會經濟衝擊調整,所以包括具綜合性的四項議題:(12)社會經濟; (13)特殊族群;(14)產業革新;(15)國土及區域;(16)教育與宣導等(詳見圖一)。 建議未來六年內,政府應規劃百億等級的行動計畫,啟動未來百年的調適工程。爾後,則應訂定國家氣候安全法,將氣候變遷的調適納入法律中,永續規範政府在各項相關計畫中,都考量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提出具合理長期效益的建設,才能真正永續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