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放學交通安全路徑與環境之塑造

民航局企畫室 楊博文

上放學交通安全路徑與環境之塑造 中心理念---------- 強化「增進安全因子」、排除「潛在危險因子」, 構築「上放學交通安全路徑與環境」 一、 為什麼要排這堂課? 交通運輸五大目標:安全.效率.經濟.便利.舒適。 學生道路交通事故-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 1、 學生是每一位父母的心頭肉(其影響甚至深及每一家族) 2、 「保命教育」--考試可以重來,生命不能重來! 3、 每個人不分老幼需終生學習的功德志業 --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4、 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學生交通事故嚴重 A.學生交通事故年齡層逐年下降 B.汽車性能提高後、對學童安全威脅性升高 C.安全裝置使用之重要性 D.非上放學時段事故居多(省思→過度保護?教育認知不足?) 5、 學童交通特性之特殊 二、 學童交通特性 1、 基本生理及心理特性 _ 步行速度較慢(「學童綠燈通行法則」,號誌係針對成人設計,勿急於時相中末端通過) _ 視線水平較低,易被障礙物遮蔽,不易察覺狀況或被發現 _ 過度信賴外在原則 _ 對危險認知度較低,警覺性較低(危機意識不足) _ 智力及反應力未成熟,緩衝應變時間空間相對不足 _ 大多只接受動作學習而未充分認知安全之重要(易嬉戲而忽略安全) _ 耐心、定力、注意力較低 2、 自我觀點思考為出發點,較易忽略周遭人、車、路、環境互動影響度(獨自時之教育,同在時之保護) 3、 成長歷程短,交通安全體認及處理經驗不足(最好不要發生) 三、 安全防衛基本思考法則 1、 如何讓你更安全--保命規則 A.力行守法、強調禮讓(p.s 無號誌路口基本四大路權概念) B.減少「衝突」發生,相對安全性提高 C.路徑循右法則 2、人車路環境等安全防衛認知,融入日常日常生活與交通環境 實現 A.心存危機意識,隨時做最壞打算。 B.替自己及對方保留足夠緩衝應變時間及空間。 C.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注意動態。 D .考量突發意外之可能性,不心存僥倖。 四、 安全防衛具體重要認知 (一)人、車、路、環境特性分析潛在危險因子 1、 人的特性: A.視界。B.視力。 C.偏離行進路線之危險-須「注意」及「禮讓」 D.妥善運用後視鏡(機車轉彎配合擺頭)。。 2、 車的特性: A.視覺死角。B.內外輪差(汽車設計製造特性)。C.煞車。 D.照明。E.車輛氣流(大貨車側流為例) 3、路的特性: A.地形: _ 交叉路口----衝突點多 _ 直路(超速)----動能= MV2 _ 坡路(視線) 彎路(超高、離心力) F=MV2/R、 _ 路面(乾溼--煞車距離、凹凸--軌跡偏離) _ 路障(停車、施工)、事故現場(偏離動線變化多,須特別「注意」及 「禮讓」) B.天候: _ 風力---軌跡偏離,特別「注意」及「禮讓」 _ 雨---軌跡偏離、煞車距離、視界視力。 _ 霧---視界視力。 _ 光線---視界視力、遠近視覺誤差、影響駕駛操作。。 4、人車路環境整合關係: A. 人與車。B.車與路。C.汽車與慢車,行人。D.慢車與人。 (二)乘車安全須知 1、汽車 A.正確使用安全帶:幫助固定幼童,分散前衝力量到車上,減低傷亡 (A)兒童禁坐前座。 (B)不共同一條安全帶(成人不抱著小孩共用、不可多位兒童共用) (C)應依體型適度調整。 (D)注意是否繫妥。 B.防範人為疏失 (A)開動前先鎖好車門 (B)避免頭手伸出車外 (C)由右邊門上下車,應在慢車道靠近人行道處停車上下 (D)下車時注意車門前後方來車 (E)下車後,等車開走後看清左右來車才可通過道路 2、公車: A.未停妥或已開動,不可上下車。 B.不靠車門站立。 C.勿跪坐在座椅上。(慣性原理) D.站立時隨時注意車行動態,抓緊拉環欄杆或把手。 E.車輛轉彎之注意。 F.從容上下車。 3、機車:不鼓勵父母搭載兒童(危險性高) A.不可搭載一人以上。 B.一定戴上安全帽。 C.兒童必須穩固坐於固定座位上。 D.兒童隨時注意車行動態及反應(保持清醒)。 E.轉彎時特別注意。 F.避免兒童燙傷及衣褲捲入車輪。 4、腳踏車: A.高年級者比較適合。 B.選擇適合體型之適當車型高度。 C.做好車輛安全檢查。 D.不可載人。 E.抓穩把手走在慢車道右側。 F.雨天或夜間特別小心(減速)。 G.雨天不打傘,穿著黃色鮮明雨衣。 H.夜間應打車燈。 五、 上放學交通安全路徑規劃 1、規劃理念: A.校內路線規劃:安全、效率(疏散)。 B.校外路線規劃:安全首重,「戶對戶」為最高原則。 c.將觀念由學校擴展至家長 d.將觀念由「團體需求規劃」擴展至「個人旅次構思」 2、規劃流程: A.組織規劃小組 B.路線初步設計(依據資料紙上作業) (A)路線範圍交通環境正反面分析:交叉路口、穿越設施、號誌等管制設施、導護崗哨、導護愛心商店、。 (B)學生上放學資料調查:運具別、地形圖繪填路線、自填危險點、時間別、日期別、特種車等特別因素.... C.實地調查初步設計路線: 重點為路線範圍正反分析後,「正面因子增強輔助」及「負面危險因子發掘排除」。 D.選擇適當交安維護措施:但重點為「勿矯枉過正而因選擇卻增加潛在危險」 E.評選上放學路線:安全性(減少危險源、加大保護網)、可行接受性(學生、家長、老師分工試走)、方便性、效率性。 F.交通設施容量分析,並檢核「彈性上放學措施」之必要 G.執行與定期檢討: _ 宣導告知家長 _ 請家長至少陪走一次並執行學童機會教育 _ 知會相關縱向橫向單位 _ 莫輕易更改定案路線(考量學童適應力尚未成熟)。 六、 上放學家長接送區設計規劃 1、原則: A.外部影響內部化。 B.人車分離(如:停車與學童衝突之可能降至最低)。 C.時空分離。 D.運具分離。 E.遠離路口、避免校門迴轉、車流單向運作(路徑崇右法則)。 F.校門鄰近交叉路口時,應以整體動線概念一併考量在內。 2、規劃流程: A.組織規劃小組 B.學生上放學資料調查:運具別、地形圖繪填路線、自填危險點、時間別、 日期別、特種車等特別因素.... C.周邊整體交通環境調查 D.容量分析:依運具別(車體大小、承載等候學童人數、停車位轉換率等) F.接送區型式選定之優先順序:「校內接送區」>>「周邊道路接送區」>> 「適當地點接送區」>>「校門前接送區」 G.公關諮商 (A)結合相關單位建議及協助 (B)尊重周邊住戶意見 (C)結合社區意見及力量 H.接送區評選定案 I.接送地點指派 J.疏導配合措施:導護及學生糾察 K.執行與定期檢討: _ 宣導告知家長 _ 至少陪一次並執行學童機會教育 _ 知會相關縱向橫向單位 _ 莫輕易更改路線(考量學童適應力尚未成熟及各方接受之不易) 七、 碰上道路交通事故,你怎麼辦? 1、基本概念: A. 交通事故與I.Q.學歷無關,與駕駛經驗、安全認知密切相關。 B.被害人與加害人之折磨 (A)生理之傷亡及後遺症 (B)心理傷害之深刻及良心譴責之陰影 (C)心力交瘁之訴訟與經濟負擔 C.家庭、家族、社會負擔之龐大成本 D.衍生其他社會問題(如:花蓮單親家庭因車禍造成比例甚高) 2、無人受傷或死亡之輕微事故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 定處理並和解,唯須保留跡證。 3、警方一般處理程序: 維護現場>>救傷送醫>>現場勘查 >>測繪現場圖>>照相蒐證>>詢問筆錄 >>恢復交通>>填寫調查報告表 4.肇事資料:當事人得要求閱覽及影印測繪現場圖、現場相片 5.當事人或親友當場或事後可協助之注意事項: A.器材:黃白色粉筆、照相機(考量日夜感光度不同)等 B.觀念: (A)事故原因之因果關係。 (B)現場範圍之確認界定。 (C)碰撞前(KEYPOINT)、中(撞擊點)、後(事故現場)跡證之分析。 (D)跡證有效度:現場圖、照片、筆錄、錄影等。 C.現場處理注意事項: 10 (A)安全至上:避免二次碰撞。 (B)報案:110、5W 報告 (C)救傷送醫:以最快速度定位照相(不違背救傷)、使用適當車輛。 (D)現場勘查蒐證:與事故具因果關係之相關人車路環境因素。 (由整體而微細、相關參考位置關係) (E)重點: D.配合警方繪製現場圖、照相蒐證、製作筆錄,最後審閱後簽名之注意事 項:若未符事實或真實性,得當場要求警方修正 (A)現場圖、照相蒐證:(可能是日後鑑定之主要、甚至唯一依據) _ 需反映真實性(大小、前後、左右、數字與標線等) _ 車輛停留、撞損及刮擦位置,人員撞傷部位及倒地位置, 車 輛猛撞後底部落土,煞車痕及刮地痕,玻璃碎片等散落物,公共設 施受損狀況,現場全景等相對位置等。 (B)筆錄: _ 當事者可注意預見而未注意之部份等 _ 採取之緊急措施及其作用 _ 行車路徑、速度 _ 現場環境 _ 雙方相對位置 (C)最後審閱後簽名: 審閱確認(A)(B)後方簽名,若未符事實得不簽名 E.肇事逃逸: _ 保留見證目擊者資料 _ 蒐證(包括當時及事後:前述人車路環境等重點) _ 協助訪查 八、 結語-功德志業之社會行銷 11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交通安全分為三大層面,就我國當前社會環境與交通狀況,交通安全教育為人人必須具備的保命法寶!也是社會亟待建立的法治基礎教育,教育屬於交通安全之上游工作,對象涵蓋各級學校、社會、家庭、個人以及全體駕駛人,工程則屬於中游工作,執法則屬於下游工作,必須上游、中游、下游層層相接、環環相扣,缺一無法盡其全功。盼望透過各位「小朋友守護神」將這種愛心廣被的偉大精神散播社會各界,並促使大家共同支持參與這項跨世代最有意義的希望工程,早日成就一個「將心比心、安全有序」(路上行人皆親人)的交通文化社會。 作者:楊博文    民航局企畫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