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與環保

朝陽科技大學 張輝鑫

 觀光與環保 2010年5月我參加了一個澎湖兩天一夜遊的短程活動。其中有一個參觀菜園(這兩字是地名)內灣海上牧場 - 海鱺、魟魚等高價魚產箱網養殖場的行程。 我是首次到這種地方參觀,業者很親切地解說導覽。原來澎湖菜園內灣在馬公南方,是一個大型海灣,與外海有效隔絕,水淺浪平。據說臺灣從一九七O年代開始在澎湖縣推動箱網養殖。這些箱網由浮框、錨碇以及網袋構成。內灣的海上牧場,搭配澎湖縣政府特許核發的海上平台執照,用小汽船接駁旅客過來進行休閒娛樂活動,就變成海上牧場觀光事業。業者指導旅客親自以釣線綁下雜魚當餌料進行娛樂性餵食,然後讓旅客在海上平台上品嘗海鮮、歡唱卡拉OK等活動。 一般說海上箱網養殖是為了充分利用寬廣海域資源,同時解決陸地水產養殖的一些弊端而衍生出來。它包括了幾個重要的流程,依序是種魚培育、育種、種苗生產、中間育成、箱網養成、收穫、加工到行銷,每一環節都需要科技研發與管理技術作為後盾,才能因應產業、市場與環境保育的需求。以海鱺為例,據說單飼料支出一項即占箱網養殖成本的 60%,業者為了提高飼料換肉率,強化 抗病力,降低飼料成本,對飼料的配方、原料、製造及投餌技術等,已進行大力度的研發工作。其中,我對箱網養成的飼料投放問題,深感不安。 第一,是否又會將陸地水產養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問題帶到海上牧場? 第二,養殖殘餌及魚的排泄物一旦密集,是否能有效沖散? 第三,內灣水域在經過長期間的養殖後,是否造成底質惡化及水質優養化, 從而大量繁生有毒藻類,終有一天形成赤潮? 還有一個小問題,我親眼看見一位工作人員將抽剩的煙蒂隨手丟到海面上。海上平台每逢假日都有數以千百人次計的旅客進出,我如何相信這種素質的業者,會將人類的排泄物真的都全部帶回陸地上去處理? 我是個外行人,高深的道理我不懂,我相信這些問題都已經有學者專家在研究處理,但是否已經獲得具體控制則頗為耽心。 我衷心希望產官學界能攜手合作,共創一個永續的、友好的養殖產業,在發展漁業與觀光業的同時,也兼顧海洋生態的環境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