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 衝擊生態環境

桃園縣自強國中學生 林業昌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根據環保署的環保名詞定義為:從太陽輻射出來的光線原本波長較小,越過大氣層時可以穿透具有與玻璃一樣效應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氣體而抵達地球表面;然而,抵達地球表面的陽光經地表反射後波長較長,會被二氧化碳等氣體阻擋,不容易散失於大氣外,以致地球上的溫度逐年增高。

  聯合國在1992年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期望全世界共同努力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目標為「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準上」。1997年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次締約國大會中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明訂針對6種溫室氣體進行削減,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其中以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最強,但二氧化碳由於含量較多,對全球升溫的貢獻百分比約為55%。

  全球溫暖化造成的影響包括: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較低窪的沿海陸地,衝擊低地國及多數國家沿海精華區,並造成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不正常暴雨、乾旱現象以及沙漠化現象擴大,對於生態體系、水土資源、人類社經活動與生命安全等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溫暖化對台灣的影響則包括:海平面上升會增加海水倒灌機會,減少陸地使用面積,對淺海養殖業生態將產生衝擊。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1倍,將會對棉花、黃瓜、稻米等作物造成影響。而且氣溫上升,降雨量減少,玉米將減產10-20%、小麥減產7-8%,整體農作面積將逐漸減少。溫度升高可能導致漢他病毒、腦炎、登革熱、過敏性氣喘等疾病增加的機率。

  永續發展的英文為「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文翻譯成「可持續的發展」,就現今人類使用自然資源的狀況而言,「可持續」比起「永續」較為貼近現況及原意。

  台灣為因應各項國際公約及各種關於永續發展活動的要求,行政院在1992年成立「行政院對外工作會報全球環境變遷工作小組」。1994年擴編提升為「行政院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使得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工作邁入新的里程碑。近幾年來由於全球永續發展的活動進展快速,國內政治、社會、經濟與環境等永續發展事務亦發生重大轉變;為掌握國際契機,統合國內永續發展之相關事務,以配合國家政體提升競爭力之目標,於1997年擴編成立為跨部會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此外國科會於1997年完成永續發展研究的規劃工作,確立永續發展研究的推動架構。此一架構以「永續台灣願景與策略研究」為主軸計畫,並分為全球變遷、環境保護及人文經社3個基礎議題,重點在於探討國家發展所受外在環境衝擊的研究、自然與生態環境永續性的研究、國家發展動態的永續性研究。

  減低溫室效應的影響,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   

  從內心去珍惜能源、愛惜環境,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日常生活中隨手關燈、節約用電,出門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能步行更好,以節省汽油的消耗量。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做得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