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智慧設計談人權

光仔銀狐資訊工作室總工程師 陳光磊

  人工智慧程式設計,不僅是單純資料的分析與判釋,還包含思考搜尋的部份。它需要經過一連串詳盡的事前規劃及線上模擬過程,去除其行為偏差的可能性。然而這事前規劃和模擬過程的設計,緣自於設計者本身的價值觀與社會道德認知。設計者寫出具體判釋法則與行動的順序後,才得以發揮其潛能。因此,學習如何提升其品質往往是業界主要目標,多半希望利用人工智慧替代人力,減少勞動力的需求,卻造成勞工工作權的喪失,這是需全民一起努力與學習推動的課題。人權關係人類尊嚴,社會上有許多現象違反人類尊嚴,涉及公平,應當採取行動,找出問題的原因並予以解決。

  自1956年人工智慧領域確立門戶以來,許多產業引進人工智慧系統做功能性的替代,勞工於這些高替代產業就業保障等各項工作權益便大受影響。因人工智慧系統的演進,使企業組織人力配置調整,操作人員以外的員工因而被淘汰,雖使企業組織更具國際競爭力與成長空間,但造成許多勞工頓失工作。雖可看做工作機會是表面平等的,但許多現象顯示高學歷者與專業依賴度上升,使文憑、證照制度主導了工作權。原本人工智慧系統的設計是為了減少勞工的壓力,減輕勞工於重複工作後的疲勞,或是替代勞工進行高危險的工作;未達到便利勞工的目標,反而導致勞工失去工作,強大功能的取代性嚴重影響勞工的工作權。而本身系統的設計也因此走向功能性大於成長性,不允許錯誤的結果導致系統整體成長僵化,過度偏向計算與比對,無法運用智慧和反向思考能力,無法自我調整成長。

  人工智慧系統因為功能性取向,能夠同時對大量資料判斷、搜尋已知結果成為人工智慧系統的邏輯設計方向,品質控管因此以抽測為主,導致發展朝向降低瑕疵品數量為主。這些瑕疵品都有其獨特性,可經由創意加工成為另外的商品販售,人工智慧系統無法創意加工,從而可看出其僵化的情況。改以不同角度設計人工智慧系統,將其視做可接受教育的個體,讓人工智慧系統接受經驗傳承教育,其效能應會遠勝於目前的設計方式。設計者方面應接受人權教育,了解受人工智慧系統影響的人群,從而能以他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設計與改變系統成長的模式。而在企業方面,也應當尊重勞工的經驗與智慧,讓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勞工們協助參與人工智慧系統成長的過程,提供不同的個人經驗做為資料背景。

  人工智慧系統身為科技產業的一份子,應設計成會盡力幫助他人,設計者應以多重角度替他人設想考慮,方能在增加社會上對人工智慧系統的認同。期盼各企業在成本考量和選才留用的判斷上,能智慧、經驗與學歷並重,用公平的心來管理企業,相信失業的問題將可因此而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