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品格教育參訪實錄與心得

桃園縣蚵間國民小學校長 吳俊生

  當「道德、倫理、價值觀」成為新世紀人類的重要議題時,企業界將「倫理」視為員工應有之核心能力,「品格」更成為新世紀用人的新哲學。這種種的現象,加速了全民對於品格教育推動的共識,也促成了本次美國品格教育參訪之旅。出發前,有朋友問我:「美國的品格教育做得比臺灣好嗎?為何要遠渡重洋到美國取經?」這個問題在我參訪完畢有了更明確的答案。印象中的美國,在社會治安及青少年兒童行為表現上並不值得期待,但在美國中部的密蘇里州聖路易市,榮獲品格典範學校 NSOC ( National School of Character ) 的密度之高,卻激發了我們也想一探究竟的動力,在五天內總共參觀了二個機構和十個學校,而我則負責記錄 Ridgewood Middle School & Long elementary School 這兩所學校的品格教育實施狀況與心得,以做為回國推動品格教育活動的參考。

  依參訪流程及重點,個人兹分為「校長特質與品格教育推動理念、品格情境佈置特色、課程與教學、典範學習與轉化、結語」五個部份綜述如下:

一、校長特質與品格教育推動理念:

  進到 Ridgewood Middle School ,當 Kristen Pelster 校長談到「品格第一;孩子第一」的學校品格教育願景時,這位氣質出眾的女校長透露著一股和善且堅定的特質,其「品格教育即是基礎教育」的論述令人印象深刻,也很難想像該校幾年前是有如犯罪場所的問題學校,經過校長春風化雨般的領導後亦能榮獲品格學校獎,這個過程中也再次印證「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的說法有幾分道理。

  當來到這所具有五十年歷史並於 2009 年獲頒品格教育學校認證的 Long elementary School 時,門口牆壁的學生品格活動成果作品「手印拼貼陶瓷釉燒」映入眼簾, Brain McKenney 校長娓娓道來這面牆的故事,雖無華麗動人的願景與辭藻,校長以「關懷」為中心的理念卻也讓人感受到其品格教育推動的用心。

二、品格情境佈置特色: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 Lewin 的場地論 (field theory) 中提到「 行為 (B) 」 是「 人 (P) 」 與 「環境 (E) 」 互動的結果,可以用 B=f(P,E) 的公式來表式,同理可推論,品格教育的推動成效和品格情境建置 ( 如右圖 ) 與否有關,我們期待好的品格行為 (B) 是學生 (P) 與品格環境 (E) 交互作用的結果。

  綜觀參訪的學校,在品格情境建置的特色上皆以配合教學活動為軸心,過程中要能以達成認知( Cognitive )、情意( Affective )、技能( Psychomotor )為教學目標,兹將其品格情境佈置 ( 如右圖 ) 特色綜述如下:

(1) 內容多元:品格旗、品格 T 恤、品格餐墊、品格活動吊飾、吊牌、原子筆、包裝紙、標語紙袋,並運用教學活動進行角色扮演與批判思考的方式來釐清品格核心價值。

(2) 善用空間:品格情境佈置的空間規畫包含平面 (2D) 、立體 (3D) 等空間運用,主要以天花板、地板、黑白板、牆面、櫥櫃、生活用品等空間進行佈置,可以說是視覺可及的空間都經過巧思設計融入品格教育議題。

(3) 重視互動:佈置以學生為中心,配合學習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與品格情境互動,並從中建立良善的品格基礎,以品格樹的設計為例,學生可以運用樹葉書寫關於好的品格行為願望或想做的事,品格樹就具有了引導良善行為的作用,這樣的互動關係是立體的。

(4)融入生活:讓品格議題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以品格 T 恤為例,其功能必可在校園中成功創造品格教育相關話題,當學生回家就可讓 T 恤上的品格議題持續從學校生活延伸進入教庭教育生活。

  品格情境佈置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讓品格價值與行為內化於學生心中,美國品格教育學會 (CEP) 於 2003 年曾提出「品格教育應強調內化作用」的教育基本原則,提醒教育工者情境佈置只是方法、手段,如果沒有適切的教育活動來令其產生內化的價值,那就失去佈置的義意了。

三、 課程與教學:

  課程與教學乃學校經營的二大支柱,任何教育理念都得透過課程與教學賦予義意,品格教育的推動亦然, Ridgewood Middle School 的校長 Kristen Pelster 表示,為了 「 2006 年的品格教育學校獎」 造成心中不小的壓力,但獲獎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這幾年學校團隊在 課程與教學 上的努力可以受到肯定。在過程中,她必須和品格教育伙伴學校進行 課程合作 ,並且親自 設計課程 和 建構教育願景 ,而她也發現,教師的專業智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有教育專業倫理,必須關心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之下,品格教育更容易落實;而 Long elementary School 的校長 Brain McKenney 也在簡報中提到,與 CSC 品格教育伙伴學校資源分享來推動品格教育的好處,也就是老師可以用較快的方式進行品格教育的推動,不必從零開始,我們隱約可以發現品格學校進行策略聯盟是一條可以思考的路,只要在課程與教學上建立起足夠的課程方案程教學模組,善用網路影音資源分享,相信可以省下不少摸索的時間。綜述這二所學校的品格課程與教學,仍以融入教學為主,更融入生活之中。這與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 Kevin Ryan )在研究、檢討美國自二次大戰後品格道德教育的教學方法之後,所提出的品格教學模式相似,兹分述如下做為參考:

( 一 ) 榜樣 (example) :老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也介紹值得學習的英雄或人物典範。

( 二 ) 解釋 (explanation) :以「真誠對話」的方式解除孩子的疑惑並啟發道德認知。

( 三 ) 勸勉 (exhortation) :從感情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孩子們的道德勇氣。

( 四 ) 環境 (environment) :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孩子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 五 ) 體驗 (experience) :教會孩子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內外活動並鼓勵孩子積極參與,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社會有所貢獻。

四、典範學習與轉化:

  這趟美國行到底學到些什麼?足以成為我們推動品格教育的借鏡?我認為教育的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而品格力即是基本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項,我們可以選擇致力於讓學生成為品格力的領先者,成為未來社會有用的人才。在這以「品格第一」為取向的社會需求之下,如何讓學校成為培育「領先者」的搖籃?其關鍵就在我們是否能不斷地進行「典範學習與轉化」,個人兹將學習與轉化的重點綜述如下:

1.靜態的分享:學校盡一切可能在靜態的佈置上讓學生達成教育內容「認知」的部份,也運用可能的互動設計讓品格學習意義化,例如發給學生的文具 ( 如左圖 ) ,裡面的橡皮擦有鐵鎚和扳手不同造型,讓老師在推動品格教育時能運用這些素材加賦予品格意義或功能,這與簡媜所著「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中的情節真的很像,可以發現學校間在佈置上都有雷同之處,這表示這個社群已完成了靜態佈置的分享,這種分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動態的體驗:

  體驗學習是一種動態的歷程,參訪過程中看了不少品格體驗學習的歷程,重點放在品格教育內容「情意」與「技能」的部份,例如學生上生物解剖課,老師都還指導學生感恩並尊重青蛙 ( 如左圖 ) 對教育的貢獻,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讓學生有所體驗的教育才能有所感動,這對品格情意、技能的提昇有絕對的效果。

3.心態的學習:

  可以看出 Marvin 教授是這個學區重要的品格教育推手 ( 如左圖 ) ,他的信念是要以「品格教育改變美國人的生活!」如此遠大的抱負,所下的決心值得我們學習。省思轉化之後,品格教育不能只在校園裡推動,我們應與家庭、社會一起建立~「 yes !我們可以改變 !」的共識。

4.生態的轉化:

  讓推動品格教育形成一個城市中學校社群的教育目標, CSC 品格教育伙伴學校分享教學相關資源就是一個良善的生態,最後這些學校都獲得了 NSOC ( National School of Character )的肯定,因此學校推動品格教育絕不會孤軍奮戰,我們要學習的是由點、線、面所結合的力量也可以成為一種推動的生態,從各學校拓展至各鄉鎮市乃至於全縣,最後影響全國教育發展。

四、結語~ 制度不可全面轉移,但教育的感動可以複製

  感謝教育處長官的安排,也感謝宏達文教基金會的支持與溫明麗教授的指導,讓這次的參訪行程收穫滿滿,也讓我們看到許多品格教育典範學校的機會,或許就是這種「典範轉移」的吸引力,使這趟學習之旅令人深受感動,也開創了無限可能的視野,學習的感受與收穫或許因人、因地而有所異同,而參觀的這幾所品格典範學校,正可提供我們推動學校品格教育的參考指標,也知道我們的品格教育推動得不錯,回國更有信心繼續努力,同時也能考慮國情、文化、制度的差異,將可以引以為用的部份加以轉化並去蕪存菁,這與「制度不可全面轉移,但教育的感動可以複製」的見解是一致的,也令我體認參訪學習的重點不只是形式上看得到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於其辦學理念的內涵與實踐的歷程。

  期盼未來加入本縣「品格 100 」的學校也有機會造訪不同的國度,當世界上各種值得學習的品格教育典範都能為我們所用時,我們必定能達到「宏觀開闊、溫柔敦厚、典範學校、品格大縣」的願景,讓國門之都桃園縣成為品格第一的航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