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蕭夙倩

  那天和孩子走在熱鬧的三峽老街上,兩個孩子看著商店內吸引人的民俗童玩,心中盤算著爸媽給的五十元要如何好好利用,買個喜歡的紀念品,兩人不時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心中洋溢著滿滿的期待。這時,路邊一陣悅耳悠揚的琴音,吸引我們駐足聆聽,是個約莫十一、二歲的男孩正拉著小提琴,臉上帶著專注的神情卻仍有幾分羞澀靦腆,他的身後有個立形看板,原來這個愛拉提琴的男孩還有其他三個兄弟姐妹,單親的媽媽沒有餘錢讓愛音樂的孩子繼續他的夢想,不懼挫折的男孩於是鼓起勇氣,將他的琴音與大家分享,也期盼大家幫助他繼續圓夢;看板上貼著數張照片,是男孩隨著樂團到處演奏的留影,足跡也曾走入校園和監獄。他的腳邊有個小小的箱子,希望欣賞他的音樂的路人能夠延續他的音樂路。

  小小聲的和孩子解釋了男孩的情況後,問問他們想幫這個大哥哥的忙嗎?六歲的弟弟看看手中的五十元硬幣,回頭問了聲「是投在這個箱子嗎?」,於是五十元就鏗鏘一聲入了箱;看了看八歲的姊姊,可以感覺出她小小的壓力(弟弟都投了,我該怎麼辦?),讓她明白她可以自己決定錢怎麼用,躊躇了一分鐘後,她的臉上帶著不情願的表情丟下了五十元。接下來的行程,姊姊一直陷在「本來我可以買這個東西」的懊惱情緒中,嘴中也喃喃著「早知道就不要投下五十元了」。看著姐姐的反應,心想「施比受更有福」的確是知難行易,而且對於這些凡事都輕易擁有的幸福孩子而言,「分享」似乎更顯得事不關己。

  於是,回家後與孩子共同討論每天零用錢給予的金額和條件,也和他們協議今後凡是他們想要但非必要的物品必須自己由零用錢支付,但生活所需的則由爸媽負擔。而每個月「世界展望會」認養兒童的資助金額也必須由他們共同分擔,不再是爸媽以他們的名義全數負擔;若有捐款的機會,也由零用錢捐出,但爸媽會再補上他們捐出金額的十倍後捐出。他們每個月的愛心付出,媽媽會仔細的列出個人捐出的金額後貼在冰箱上,在這樣的過程中,期盼孩子了解到自己擁有多少後,衡量自己能力可及的範圍做分享,也許剛開始每個月只有二﹑三十元的捐款,但孩子看著冰箱紙條上金額慢慢累積的同時,心中暖暖的感覺也慢慢滋長。也許每次的付出是小小的,但這份心意是可以綿綿延續的,更期盼孩子在深深了解自己擁有的富足後能懂得捨得和付出,而這顆愛的種子也能夠在他們心中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