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環保

台南縣玉井國民中學校長 蔡佳宏

  本人從事教育工作,迄今已十五年左右。時代進步日新月異,教育現象及觀念也需要慢慢地轉變。首先要落實「學習者中心」,就是要把學生當成是學習的主體,不管是在學業方面,或是整個人生的成長過程,我們都應該要把學生放在第一考量。

  在學校裡面可分成「教學」、「行政」及「學生」這三大主體。但其實「教學」跟「行政」,都還是要以「學生」這一塊主體為出發點。舉例來講,老師說:「我有我的教法。」教法是不是能夠讓學生吸收,是很重要的一點!老師不能僅說:「我已經教了。」還要去確認學生有沒有完全學會,這才是重點。

  第二,從「行政」的角度來想,學校有很多的行政作為,但這個行政作為到底是針對行政人員的管理方便而設,還是以提升學生的成長為考量呢?這是有差別的。舉例來講,做一個能用的流動廁所,很簡單!但是如果做流動廁所時,可以考量到環境美化,這樣學生在如廁時,也能夠感受到環境的淨化,讓心靈感動一下,也許對他們品行的發展會更好。行政人員可能會覺得說:「哦!我為什麼要花這些時間?他們能夠上廁所就好啦!」可是多做這些之後,你會發現,長久的投資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例子是處理學生犯錯時的心態。管理者可能會說:「好!我要處罰你。」可是管理者有沒有想到,處罰的目的是什麼?效果是什麼?處罰完之後,有沒有讓學生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他錯在哪裡?他服氣嗎?所以我們應該考量「學生的人權」與「學生的受教權」。也就是說,處罰學生的時候,要讓他知道他到底錯在什麼地方,讓他心悅臣服的接受管教。管教不是只有打他、罵他,如果打罵僅是老師的情緒發洩,這種方式就不對了。如果方式錯了,可能會讓學生行為更加偏差,這樣子的管教就是一個失敗的管教,而且沒有維護到學生的受教權。

  我希望整個學校的氛圍是愉悅的,更希望小孩子能快樂的來學校學習,並且真的學到一些東西;而老師也能夠快樂的教學,愉悅的把道理教授給學生。這樣子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學生來學校學習,老師要想辦法讓他們能夠快樂的學到東西;而行政體系也要營造一個讓老師能夠快樂教學的環境,讓學校變成一個友善的校園。

  在山區的學校,其行政資源相對的沒有像市區那麼多。但是我們不應陷在「為什麼我們的資源比較少?」的負面思想中。當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山區的學校擁有比都市人更多的自然環境。像我們學校,鳥語花香,我常常都可以聽到各種鳥類叫聲,如五色鳥、黑冠麻鷺、啄木鳥、小啄木鳥,還有各式各樣的鳥類,連朱鸝也在這裡出現過。所以我覺得我們這邊的生態環境真的很豐富,這就不是都市的小孩子他們可以感受的。想想看:上課的時候,往外望過去是遠山,還可以聽到蟲鳴鳥叫,不是很令人心曠神怡嗎?我們應該讓小孩子知道我們有這個這麼好的環境,而且還要讓這麼好的環境能永續的保存下去,讓以後的學生也能一直享有這樣子的環境。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思考怎麼樣去保持這樣的資源,而不是一直在耗損地球的資源!學校可以利用教育的方法,比如環境的建制,讓小孩子知道在甚麼地方可以用甚麼方法來保護自然的資源。像現在水資源越來越枯竭,那我們應該用甚麼方法來愛惜這些東西?我們一般要用水,只要將水龍頭打開就有了,當然很方便;但是沒有了水,生活起居就會非常的不方便。所以我們要教導小朋友隨時關緊水龍頭的習慣,才不會浪費水資源。又如這次地震完的時候,因為產生了一些危樓,連帶的位於危樓的廁所就不能使用,小朋友就會覺得說怎麼連上個廁所也這麼麻煩。這個時候,我就會利用這種情境,讓小朋友體會到,原來我們所享有的這一切環境跟資源,都不是憑空出現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覺得珍貴!」地球要永續,也是一樣的道理!像我們現在要重建我們的廁所,有人建議我舖水泥,但是我後來還是選擇舖石板。為什麼?因為灌水泥後,這塊土地可能就沒了!但是用舖石板的方式,再加一些竹子來造景,不僅可以防止泥濘,還可以保有這塊土地。因為石板是活動的,而且還可以搬走,雖然價錢可能貴一點,可是這塊土地還在,我們可以栽植更多的綠色植物,讓景觀看起來比較舒服。

  希望透過這些實例分享,拋磚引玉,大家一起愛護地球,避免它受到人為的破壞,為保護自然資源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