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貪婪,多一點尊重

台中縣立大甲國中教師 黃敦厚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善哉!儒家敬天、畏天,順應自然的思想,在廿一世紀的今天看來,完全是走在時代最尖端的思想言論。

  回顧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抱著「人定勝天」的觀念,處處與天地相爭,與大自然相抗衡。二次大戰後,世界各國戮力於經濟的發展,人人伸手向大自然要財富,卻也造成了地球自然的失衡。近者莫過於台灣西南部沿海的養殖區,過去抽地下水養殖魚蝦,雖然為養殖戶帶來了財富,但超抽地下水所產生的地層下陷,因之而來的水患損失,卻不是賺取的財富能夠彌補的。此外台灣山林雖然多年前已經停止砍伐了,然而當年的錯誤政策卻是要後人對土石流的承擔。

  中亞的鹹海,過去曾經是漁產豐饒的內陸海,然而阿姆河、錫爾河畔的居民攔水灌溉種植棉花,棉花豐收了,但是鹹海萎縮了,高濃度的鹽鹼讓生物無法在殘存的海域生存,乾涸的地方每當強風颳起,那揚起的鹽鹼撲面而來,已經在當地產生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今的鹹海幾乎已經在地圖上消失了,但是留下來的問題卻不會因海的消失而消失。埃及南部的蘇丹,為了賺取大量的金錢,居民大量豢養商品化的牲畜,如今沙漠的地域逐年擴大。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在現代化機械的砍伐剷平下,成為種植經濟作物的新搖籃。

  我們常說使用者付費,然而使用者付的費足以填補環境的損失嗎?試問阿姆河畔的棉花哪裡去了?蘇丹豢養的牲畜又趕到了哪個國家呢?熱帶林木砍伐改種經濟作物,這些經濟作物又是誰買走了?這些付費的使用者除了付費之外,又為地球這大自然貢獻了些什麼?二十世紀末葉以來,當我們面對南極天空臭氧層的破洞越來越大,地球的溫度日漸升高,南、北極的冰山一再的崩塌,冰河的退縮,乾旱暴雨的來臨,海平面的上升,首當其衝的太平洋島國,感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壓力,已有放棄國土,存錢購地,準備舉族遷移。

  檢視這些問題的成因,實際上均來自於人類的貪婪。在此普願人們少一點物質慾望的需求,不再對大自然進行攫取式的掠奪,尊重大自然,讓大自然有休養生息的時間,相信大自然將回復原有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