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科系學生參與設計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反思之研究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副教授兼課外活動指導組組長副教授 黃文宗

  設計教育著重視覺型態表現的設計人才養成,除了相關學術理論基礎之外,實務經驗與人文素養都是這些未來的設計人在養成過程中成長所需的重要養分。為實踐中原大學「全人教育」、推展服務學習理念、培養學生之關懷情操、公民責任及未來就業之核心能力,以設計服務為學習之導向,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以一種創新的行動學習法將社會服務與學業課程結合,執行創意的設計專業服務。本研究以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參與過一整學期設計專業服務學習的大三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希望透過學生們的反思,了解學習「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效益情形。研究過程主要以文獻探討法及行動研究法為主,從課堂上的互動及服務學習的文獻資料探究,建立運用設計專業服務學習的模式,再經由行動研究法反覆探討檢視同學反思的實施過程和意見,以了解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從反思意見中可見學生對於參與服務後反省內化的紮根設計多持正面看法,也認同服務學習之推動,應有助於教學中「知、情、意、行」目標之達成。視覺傳達設計教學需重視個性的培養和創造性的發揮,以設計專業服務學習進行教學和評量,不但可以激發創意,使學生感受到教學方式的靈活,從反思中也可使教師對整個教學效果有更清楚的認知。

關鍵字:服務學習、視覺傳達設計、設計教育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美國教育協會前主席 Lauren Resnick 認為現代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問題的解決者。設計作為一項人們理解世界與發現世界的文化工具,其架構存在著創作者、媒體與閱讀者的關係,在這三者中又包含著不可見的經驗、習慣、情境、環境與文化上的種種變因,過去設計教育著重視覺型態表現的設計人才養成,在面對這複雜變因的情勢中,如何脫困並創造新設計已成為當代的課題 (2009 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 - 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 , 2009) 。因此,高等教育的設計課程,應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以專業素養關懷生命,樹立結合專業成長的另類生命關懷模式的大學學習標竿,引導學生深刻體驗高等教育的理念,及其對未來世代之深邃影響力,並理解明白生命關懷之具體內容、基於本職學能可採取的行動,以及設計人對實現社會公義的實際功能。視覺傳達設計必須結合平面設計、美學、廣告、印刷、攝影、文化、媒體設計、市場概念、行銷、電腦操作等等專業技能,除了相關學術理論基礎之外,實務經驗與人文素養都是這些未來的設計人在養成過程中成長所需的重要養分。

  教育部 96 年 5 月 9 日 台訓 ( 二 ) 字第 09600068580 號函指出:服務學習是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來完成設定的學習目標,是「服務」與「學習」的相互結合。為實踐中原大學「全人教育」、推展服務學習理念、培養學生之關懷情操、公民責任及未來就業之核心能力,以設計服務為學習之導向,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以一種創新的行動學習法將社會服務與學業課程結合,執行創意的設計專業服務。美國教育家杜威( Dewey )所提的「從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 ) , 也就是在「服務」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效果。本研究的動機在於嘗試導入服務學習這個新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並且探討其在台灣高等設計教育中的可行性和結果。而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為研究方法來探討「行動學習法」在設計教育中所實施的成效和結果。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途徑,起源于美國,其特點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透過計畫,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前兩步驟是實踐階段,與正常工作任務一致,後兩步驟是反思階段,對實踐的結果進行觀測,看任務完成得如何,然後尋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對策,以便指導下一階段的實踐。因此本研究目的希望中,達到:

•  探討在設計教育中導入「服務學習」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反思的重要性。

•  彙整 分析 修課同學的反思意見 並作為教學反省的依據。

貳、文獻探討

  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模式,透過計畫性地服務活動,協助學生將學業知能結合社區之需求,不僅可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更可從服務過程中,了解社會多元面向。許多研究也顯示服務學習策略對學生可能產生的正面影響包括:培養自尊與自重、改善人際關係技巧、提升課業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提高學業成就、有助生涯認知、協助個人成長與發展、涵養社會責任感,以及激發對社區環境的參與感等。除了要學習與服務並重外,還要將服務與課程相結合。因此在學校開設服務學習相關課程,既可以教育學生關懷社區,也有驗證所學的效果;另外學校與社區的互惠活動,可使得社區獲得學校的人力資源,學生從中獲得自我成長和增加了解社會的機會;而反思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社區活動與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在服務過程中及過後做反省與內化思考,以省思所學之價值與可改善之處(胡憶蓓, 2008 )。

  孩子最重要的能力,都要在真實情境中才能學會,而這樣的情境氛圍也正是台灣孩子普遍最欠缺的教育 ( 黃能得 , 2009) 。真實世界的議題提供學生再思考服務經驗中自己的價值觀,當價值被探索、澄清和改變,才能期待學生的社會行為改變,鼓勵價值澄清的反思活動,支持學生個人的發展,且關係社會責任和公民素質,包括瞭解自己在民主社會的角色和角色扮演。反思是服務和學習之間的連結,代表它能將學生的服務經驗與課業學習經驗互相連結。也就是說,反思能夠讓個人以現在所遇到的問題,來回想過去的經驗,檢討自己的行為。從自我的覺察,到反省自己對於人、事、物的想法與行為,以至於結合社會文化因素的分析,都是服務學習中反思的重要內涵。

  服務學習的主要元素:統整的學習、高品質服務、學生聲音、協力、公民責任、反思、評估 ( 王玲芬 , 2002) 。 「反思」是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最大不同的地方,條理而結構化的反思活動,是促進學習成長至關重要的一環,導師在此一階段,扮演著導引學生釐清疑慮與困惑的橋樑,可透過如:撰寫服務日誌、研習與服務對象相關專書、小組討論、研究報告等方式,以分享探討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得到的收穫,進一步發自己的不足,以及該如何加強 ( 學生事務處領導知能與服務學習中心 , 2009) 。透過反思活動,協助引導學生思考服務目的與課程目標、個人的努力與貢獻、自己的不足及獲得的知能等。引導學生思考服務過程對於個人的價值觀、自信心、溝通技巧、團隊精神、獨立思考、多元價值,及不同政經社會背景等對個人造成的影響。協助學生從描述服務經驗 (what) ,到反省思考自己的想法 (so what) ,以及日後價值的形塑與應用 (now what) 三步驟,幫助學生釐清服務經驗帶來的省思。而帶領省思的模式可以非常多元化,例如,教師提問、小組討論、撰寫心得、撰寫文章、給未來學生的一封推薦信、學生互相採訪、擬定教學方案、拍攝與紀錄、製作新聞報、議題報告等等,皆可以協助學生反芻自己的經驗,引導學生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事物,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社會公民。

  Marquette 大學行動方案 (Marquette University's Action Program) 提出反思的六原則,可以用在各種聯課活動服務學習方案,以協助學生由簡單的觀察進入複雜的分析 (Scheuermann, 1996) ( 劉若蘭、楊昌裕 , 2008) :

1. 定位 (orientation) :我是何人?我為何來這兒?什麼對我是重要的?我來自何處?

2. 觀察 (observation) :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我如何描述所見(經由講故事及面對問題)?

3. 感覺 (feeling) :我對我所看到或聽到的事物的感覺如何?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4. 解析 (interpretation) :我如何解釋我所看到的事?我對這些文化、族群、人種及宗教團體等的價值觀與相處經驗為何?如何將我的所見所聞體化?阻止我去做改變的障礙有哪些?

5. 個人分析 (personal analysis) :我對問題暸解的程度如何?我在解決這項問題方面盡了多少力?我能貢獻多少才能或從中學得什麼?我能由何處獲得希望和力量?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希望和徵兆?

6. 社會分析 (social analysis) :這個問題發生的社會及政治因素是什麼?有可能的解決方法有哪些?是誰在這社會裡擁有權力?我們如何能成為一個被授予權力或做改變的團體?哪些機關團體是最有希望促進現狀改變的?

  McPherson(1991) 指出,服務的反思可產生下列的潛在效果: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終身學習的技術、增進個人創造改變的能力感、對複雜議題根本原因的高層次思考、改善服務活動和整個方案的見解。另外,亦包括克服個人的壓力和焦慮,增進團體的凝聚力和信任,領導力、公民權、批判性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Wade, 1997) 。 Myers-Lipton 認為可以從事件、自我、他人、服務以及對社會議題等五方面,分別有不同的反思問題,活動領導者應該建構與方案目標一致的反思活動,用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學生有意義的反思 ( 劉若蘭、楊昌裕 , 2008) 。

  對一個教育實務工作者而言,光是發展出一個理論架構是不夠的,他們希望改變教學情境以改進他們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透過對教學情境的分析所獲得的新理解、對作為一個老師的終極目標的反省、或是與同僚的討論等,尋找出各種適用的行動策略,如一個新的課程方案、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是不同的班級經營策略等。這種透過研究尋找策略並付諸實施的實踐精神是教育行動研究與其他研究主要不同之處。「行動研究」並非一全新的概念,它深受 1920 年代杜威進步主義的影響。杜威特別強調教師在教育研究中的角色,並指出唯有讓那些直接從事教學的人主動參與教育研究,才可能解決教育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之間的隔閡。 Carr 和 Kemmis(1986) 說明行動研究是一個結合規劃、行動、觀察和研究的連續循環。就是在這不斷的循環中,問題而得到改進。並且,行動研究也是一種系統性探索 (systematic inquiry) 的研究過程。整個循環系統涵蓋著觀察和評鑑,而系統探索的發現也因此受到嚴格的審視和評估 (Carr & Kemmis, 1986) 。教育學者吳明隆提出教育行動研究動態歷程可以作為本研究課程進行的參考 ( 圖 1) :

圖 1. 教育行動研究動態歷程 ( 吳明隆 , 2001)

參、研究過程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希望透過設計專業服務學習之反思,以了解學生學習「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效益情形,研究過程主要以文獻探討法及行動研究法為主,從課堂上的互動及服務學習的文獻資料探究,建立運用設計專業服務學習的模式,再經由行動研究法反覆探討檢視同學反思的實施過程和意見,以了解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

一、研究方法

( 一 ) 文獻分析法

  研究者首先針對國內外相關研究論文、報告、書籍以及網路資料進行蒐集彙編,以了解專業服務學習融入教學的方式和設計概念建構的內涵與歷程,並以此作為進行設計專業服務學習的模式發展參考。

( 二 ) 行動研究法

  經由設計專業服務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究與發展,本研究最根本的動機即是希望能協助學生在學習設計專業知識時,如何有效紮實地去建構跨領域的整體概念,因此採行動研究法來進行本研究。其模式主要以勒溫 lewin 的循環再生螺旋式進程 ( 圖 2) :規畫、行動、觀察、反思後,據以進行下一階段規畫、行動、觀察、反思後修改……循環進行。

圖 2. 勒溫 lewin 的行動研究循環再生模式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三年級 55 位大學生,課程進行時間為 2008 年 2 月 25 日 至 6 月 23 日 。

三、課程實施內容

02/25 課程介紹 + 公益行銷

03/03 合作基金會介紹 + 分組抽籤 + 網路報名

03/09 參觀預定社教館所: 921 地震博物館 + 台中科博館

03/10 分組拜訪基金會(至機構上課)

03/17 社教館所商品創意設計提案

03/24 各組基金會合作企劃書校內提案

03/31 校外學習週 ( 春假 ) 各組赴基金會提企劃書(至機構上課)

04/07 社教館所商品進度檢討 + 各組進度檢討

04/14 各組赴基金會進度提報(至機構上課)

04/21 ----------------期中考週----------

04/28 社教館所商品創意設計完成

05/05 各組赴基金會進度提報(至機構上課)

05/12 進度檢討

05/19 各組赴基金會進度提報(至機構上課)

05/26 進度檢討

06/02 期末總檢討 + 各組結案報告

06/09 全人關懷獎評審(校內預展)

06/16 台北青輔會 YouthHub 成果展出及反思

06/23 ----------------期末考週----------

四、主要進行方式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探討設計專業服務學習的學習效益情形,課程實施架構主要是以與合作機構 NPO 合作及教師課堂教學檢討為主,課後再以中原教學網站 i-learning 內的「課程討論」來進行學生的輔助學習,希望能藉此彌補課堂授課的不足,同時也藉此了解學生建構設計概念的實況。上學期,我讓同學們反思與探索自己的內在並完成作品集製作,挑選一項設計比賽當作業讓同學們參加,期末每個同學要找一個校內的社團來設計文宣和簡介,從自己身邊需要幫助的團體開始,也可作為模擬的對象。

  下學期開始,我會一一登門拜訪可能合作的機構,確認這個機構在經營和管理上確實屬於非營利或弱勢團體,也沒有安全上的顧慮後,我便讓學生們分組抽籤,決定合作對象後,再分別帶著各組到配對好的機構去互相介紹認識,接下來我便扮演 director 的角色,讓同學們直接對各合作機構負責。每隔一週,各組需到各機構去提案,在下週回到課堂上提出進度報告,一方面確認與機構合作的情形是否良好,也讓全體同學對這些相關社會議題比如環保、性平或罕見疾病等有所了解,另外也可藉此機會互相觀摩設計成品。另外,我也鼓勵同學踴躍參加青輔會舉辦的『全球青年服務日』( Global Youth Service Day ,簡稱 GYSD )服務行動方案徵選,為自己和合作機構爭取經費補助。

  到了期末,為了和外界分享我們的努力,也讓同學們更重視自己的設計成果,我要求各組把全部的設計成果集結到青輔會在台北的 YoutHub 場地展出兩週,並在開幕茶會上請到各合作機構的執行長或承辦人與大家分享他們這一學期來的心得,也為同學們打分數,同學們也要撰寫參與服務學習的心得和反思。

肆、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行動研究過程主要是持續蒐集學生課堂和網路上討論所留下來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修訂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再執行課堂教學和網路學習,進一步蒐集資料,研擬進一步教學計劃,反覆進行,最後再輔以學習問卷以了解學生學習效益,然後將蒐集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以提出對未來設計專業服務學習進行的參考建議。學生們經由具體經驗、接觸、反思,達到觀察與體會實際的經驗,並從中得到新的理解、觀念,而後將新觀念應用在新的具體應經驗中。實際經驗在透過反思活動之後,才能產生學習的意義,故反思活動,可謂是服務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在以往進行反思活動時,學生大部分描述收獲重點,均多置於所遇見的人與事,或者是進行服務學習之感受,著重部份均在於人際關係之掌握、包容度、欣賞力等,但對於服務學習中專業分工的部份,則較少提及,如何將這些學習經驗運用到真實世界,強調個人與課業的結合,也應成為反思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 洪明 , 2000) 。以下將各階段反思意見及課程因應之道彙整如下:

一、反思意見彙整

1. 服務時數的反思

•  基於本科系是由專業服務他人,都是由自己執行之後,在跟基金會討論,而跟基金會討論的時數,就是我們的服務時數,所以我覺得一個月 4~5 小時就已足夠。

•  視傳的基金會中,時數很適當,並不會造成太多的困擾,也不會造成其他課程學習上的阻礙。

•  依照各組服務的基金會性質來自行拿捏服務時數比較恰當,不需要特別規定。

•  從開始服務到結束,每個月去 3 次大約 16 小時這是我覺得比較適當的時間,畢竟除了親自提案,團隊還要花很多時間討論、設計、開會。

  由資料分析的結果來看服務時數部份要改善的問題不大,雖說因為第一次與機構合作經驗較為不足,加上大三課業繁重,普遍有時間不夠用的問題,但因為學生是採分組作業模式,在分工合作之下可以發揮互補的作用,故時數維持不變。

2. 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  學會珍惜自己的組員情誼。至於遇到不好的組員...就好好珍惜好的,和表現不佳的保持友好,撐過課程時間等待一切結束。遇到好或是不好的服務主也是。怎麼樣做出針對個案”適切性”的設計品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我覺得這次服務學習課程中,自己最大的成長和改變是不再只和過去熟悉的人一起合作,學會和不同調性的人相處,然後發現踏出去其實沒那麼恐怖,因為他們都很和善好相處。

•  在與基金會來往溝通的過程中,體認到自己專業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能夠明白,所以,如何用別人也能懂得語言來解釋,是我漸漸學習到的事情。

•  學會如何做會議記錄及事前規劃 . 以及按時做出預定的進度及成果 . 雖然東西需經一再的修改甚至不採用 . 但畢竟基金會也是求好心切希望能達到心中所要的效果 . 這也算是勉勵自己要很有耐心並且也從團隊中學到自己以外的知識及技能 . 自己也更懂得做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  提案的技巧,不是在學校中拿張印好的紙站在台上就好,需要正式的表板或呈現和清楚的理念。

•  懂得如何與基金會人員溝通,甚至變成好朋友,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且磨練專業技巧。

•  雖然這是顯然不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案例,但是我自己在這次的課程之中還是學習到了一個 TeamWorks 的流程,我不敢說自己做的有多完美,也不是沒有缺失的地方,但我覺得我盡力了也從過程中學習了如何改進對於時間的掌握以及溝通的重要性。而成長的地方我想大概是待人處世的方面八,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我更加的會包容跟調整自己了,相信對於之後的大四畢製應該也是有所幫助的。

•  我自己最大的成長,是學到了好好溝通的重要性。現在回想起來,有很多事情我都可以選擇比較冷靜、有條理的方式來處理,而不是像我當初那樣的衝動和不顧後果。

  本課程以培養學生設計實戰能力為主要目標,並進行課程、教材、教法、媒體的研究與開創,配合關懷教育,逐步將商業設計功能落實於設計需求之中。希望藉由學生實際參與弱勢組織機構之服務的專案設計過程中,培養學生與業界互動、溝通的能力,並學習如何進行市場導向的視覺設計,加強商設系學生的實務經驗與畢業之後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從反思意見來看,課程目標確實能夠反應在學生身上,但是大一、大二之設計課程如「基礎設計」、「字法」、「攝影」、「電腦繪圖」等基礎訓練可能還不夠紮實,而且除了相關學術理論基礎之外,人文素養也應提早融入低年級課程中。

3. 印象最深刻的事

•  一開始訂好要做的事,被基金會打槍之後,就很沒有動力前進,有一種無力感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幸好之後成果有展現出來了。

•  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抽籤決定服務主的那天,我們抽到了主婦聯盟。一開始真的很擔心,很擔心我的程度不夠好會壞了學長姐之前所做的努力。可是在實際與基金會人員見面相處後,我只能說基金會裡的人真的很好。每次提案他們都給予我們最大的空間,很婉轉的說出想法和希望我們改變的地方,好像很怕我們受到打擊。真的和當初的想像有很大不同。

•  莫過於胖卡上路那時候了 !! 雖然不是真正參與數位服務 . 不過想到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設計物將被廣為傳播就非常讓人興奮 !!

•  印象深刻是在教養院看到充滿熱心的家長,當爸媽真的很偉大,尤其是那些學員的家長,要陪著孩子成長很辛苦。

•  學員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其實有一部分常和我們接觸的都還算可以溝通,和他們一路溝通下來到最後成果發表他們來到我們現場,覺得還蠻開心的。

•  為了報名全人關懷獎,整組 ( 一組五個人有四個人參與自覺展出 ) 通宵為了報告書與整體企劃真是累死人,蒼老到不行,還好我們還是做出了很殺很喇叭的企劃書。雖然我們的性質對於全人關懷不討好沒得獎,但是看到厚厚的報告書還是有一點得意。

  弱勢組織機構之服務的目的在於透過民間力量,實現更美好的社會。曾經,商設人只會埋首堆積如山的作業,對於他們所處的世界所知甚微;如今,服務學習讓商設人有機會和 NPO 的夥伴們一起絞盡腦汁,讓設計驅動新想法、新態度和新洞見。本課程除提升學生設計的實務經驗之外,更希望藉此開拓學生的眼界,建立學生從設計人的角度回饋社會的管道,活用「創新創意」精神,集思廣益,為合作的弱勢組織機構提供可行的、具體的設計服務,如在專案運作、視覺設計、活動企劃等方面提供想法和服務,透過參與弱勢組織機構之服務,在潛移默化之中將「強化品格、關懷生命」融滲到教學過程當中,從反思意見可以得知,有不少學生開始啟動個人的能量,重新檢視自我的人生,聆聽自己內心的想法,並觀察這個社會正面臨的問題,因此服務學習的經驗應有助於學生擬定人生方向。

4. 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  這一次不是和平常一組的朋友們合作,開會時有時會造成誤會,應該是說,要改進我團體合作上的態度

•  遲到!?。至於上傳照片本來不是我的事,但後來因為相機是我的,所以後來上傳照片到部落格什麼的就變成我的工作了。我覺得是怡仁基金會的經驗真的太糟糕到讓人想落淚,所以視傳相對起來就很輕鬆,很喜歡。下次會記得東西給老師看過再丟出去。

•  不夠主動,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完全照基金會的要求走。或許可以更主動參與基金會的活動。

•  我覺得我最需要改進的應該是積極吧!基金會其實在一開始就決定好了這學期希望我們做的事,我們就一直按照程序走。雖然老師一直鼓勵我們主動一點去參與基金會的活動,或是向基金會提出有關他們之前制定的主題的其他想法。可是我沒有勇氣去做,所以最後對基金會的服務學習變得有點像是海報進稿的感覺,很可惜。

•  雖組內有安排時程表,但在與基金會信件往來溝通的過程中,耗費了不少時間,如果之後還能有這樣的機會,希望我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準確迅速的達到要求。

•  個人所學應該要更加熟悉 . 思考程面要在廣泛些 .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盡可能突顯個人專長 . 興趣及技能 ( 現在相當缺乏 ). 還有增進表達溝通統籌方面的能力 . 才不會搞到一學期了執行長對我仍不甚熟悉的尷尬局面 ......

•  在當任組長的同時,沒有讓大家對於服務學習更熱衷,大家平時就非常忙碌,花在方舟的時間其實不多,其實有點遺憾,希望可以幫方舟做一些規劃但是忙完環境佈置就已經 3 個月了。

•  1. 守時的重要。 ( 遲到是不好的習慣。 ) 2. 時間的控制。 ( 一定不能拖 !) 3. 溝通。 ( 溝通不良的下場很想哭。 ) 4. 執行度。 ( 不能準確執行就是開天窗。 ) 該嚴厲指責對方的過錯時沒有確實做到,下場就是能者多勞勞者多死。

  Bruner 認為,人類學習是透過在一個訊息很豐富的環境裡的自由活動中所獲得。在這個學習環境裡,教師並不直接給學生一個以完全整理好的知識體系,而只是提供尚未組織好的訊息給學生,然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這些訊息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導致對知識結構的理解 ( 張新仁 , 2003) 。服務活動必須符合課程目標,妥善規劃與安排活動行程與內容。透過反思活動,協助引導學生思考服務目的與課程目標、個人的努力與貢獻、自己的不足及獲得的知能等。引導學生思考服務過程對於個人的價值觀、自信心、溝通技巧、團隊精神、獨立思考、多元價值,及不同政經社會背景等對個人造成的影響。從反思意見中可見學生對於參與服務後反省內化的紮根設計多持正面看法,也認同服務學習之推動,應有助於教學中「知、情、意、行」目標之達成。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說明了服務學習的動機和目的,探討服務學習與學生發展的理論,並以反思問卷調查參加本設計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在自我成長、價值觀、助人行為及人際關係的發展。學生在踏出社會進入專業領域之前,實務的歷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發揮本職學能協助公益團體構思、企劃並完成募款或公益活動的實體視覺設計與行銷策略,是相當適合做為各科系領域學生展現創意的舞台。學校老師在這整個服務學習過程當中,擔任重要的引導角色,引導學生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公共問題,引導學生在公共議題上如何找出具體可行的策略,讓夢想和現實結合 ( 教育部 , 2008) 。藉由將對人的關懷納入設計課程中以引發更多的省思,創造全新的學習體驗,以理論與實務並重之服務實踐精神,協助社會中較弱勢之非營利組織,設計專業知識的服務,並以實作為主軸的服務學習課程,強調專業的實踐,以滿足各 NPO 組織機構之服務人力需求;另一方面提供學生深刻體驗設計專業之人文內涵,使雙向各蒙其利,創造雙贏,展現全人教育之精神與理念。

  培養富有創造力的學生,就必須有創造型的教師。美國學者史密斯 (R. Smith) 認為,所謂創造型的教師,就是那些善於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匯聚運用於教學中,並且有獨特見解,能夠實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教師的創造力教育論、個性特徵、知識結構、教學藝術及管理藝術,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有著很大的決定作用 ( 王景昌 , 2004) 。視覺傳達設計教學需重視個性的培養和創造性的發揮,以多元方式進行教學和評量,例如設計專業服務學習,不但可以激發創意,使學生感受到教學方式的靈活,從反思中也可使教師對整個教學效果有更清楚的認知。

參考文獻

2009 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 - 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 . (2009).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9 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 - 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 , 台南 .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 London

Philadelphia: Falmer Press.

王玲芬 . (2002). 服務學習的本質與實施原則 . In 2002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團參與第十三屆全美服務學習會議成果報告書 (pp. 64-72):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書 .

王景昌 . (2004). 對美術創造教育的重新認識 .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 美術與設計版 (99), pp.20~23.

吳明隆 . (2001). 教育行動研究導論 --- 理論與實務 . 台北 : 五南 .

洪明 . (2000). 西方教育研究取向新進展 . 教育研究 , 10 .

張新仁 (Ed.). (2003). 學習與教學新趨勢 . 台北 : 心理 .

教育部 . (2008). 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 [Electronic Version].

黃能得 . (2009). 放學後才是關鍵!:共學共遊,啟發孩子未來大能力! . 台北 : 野人文化 .

劉若蘭、楊昌裕 . (2008). 服務與學習的連結 - 反思 . In 黃玉 (Ed.), 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 . 台北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學生事務處領導知能與服務學習中心 . (2009). 服務學習教師操作手冊 . 台中 : 逢甲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