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

博安科技有限公司執行長 游本華

  人碰到事情的處理方式,通常會受到一念之間的影響,占了決策的大部分。看似簡單,但是這些一念之間的決策又都是經驗的累積,智慧的光芒,有沒有所謂的邏輯分析呢?有時候又說不上來,一般來說不會很複雜,為了避免解釋不清楚的麻煩,可以將一大堆的理由歸納為『一念之間』。

  當初成為寄養家庭,動機為何?一念之間的想法之下『只是多一雙碗筷而已』。其他問題沒有考慮嗎?還好都沒想到,不然一定會知難而退。比如說小孩子會不會交互影響,反而自己的小孩變壞了。許多細節的問題,沒有親身體驗根本不知其中甘苦。寄養需求是因為原親家庭有社會上的失調問題,社會局委託展望會或家扶中心辦理的。要成為寄養家庭必須經過社會局評估,很有愛心就可以了嗎?不夠的。還需要有耐心、包容心、細心及恆心等等,有這些夠了嗎?還不一定夠。還要有一顆善心,還要有許多應變的智慧才能應付,如:原親家庭的帶回後遺症,小孩子好不容易矯正一些壞習慣了,原親父母帶回渡假幾天,完全走樣,又要重新調教。當了將近6年的寄養家庭,後來退出了,不再是一念之間的決定而是現實環境的妥協。自己小孩真的有被影響到,是那一個層面當下也無從分辨是好是壞,當行為表現出來時,又讓你恨得牙癢癢的。為人父母無法24小時監控人腦袋裡的思維,長大是時間的延續必然現象,成熟、老化是另一個名詞而已。當時間不斷地飄逝,只有變成經過才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是否成為經驗或是雲煙,都無法以善性或非善性來(不稱之為惡性,善惡不是二分的)區分。變成善性的也非必然性,不斷地累積善因才會有善果,不斷地修為才會有所成就。若有非善性時,也是成善性的踏腳石,也不可因而棄之。做錯事可以得到的經驗不會比作對的差,誠如『失敗為成功之母』但是『成功是失敗之子』嗎?不是,還要看個人的認知與成長能力,有認知與成長能力會將之轉換為智慧的動力,若無則成為無用的回憶。回饋這些經驗就是一種教育,一種分享,曾經身為寄養家庭的我,會不會再度進入那一個環境呢?時空轉變理性思考是不會了,一念之間會不會再現?『緣份』吧!讓生活回到平常軌道去,老天爺要你的時候就會呼喚了。

  『一念之間』與衝動決定有沒有不一樣呢?有差別的,差別在一念之間並不是衝動,而是在思考的過程中,其中有一項特別思維方式突然冒出來。而衝動是不假思索所採取的行動,舉個例來說:在行銷會議中討論如何推廣『Fuel conditioner』時,大家針對產品就有很多意見,如:直接翻譯的燃油清淨器、功能取向的省油器等等,還有很多的想法,突然間有位同仁提出『優化』這個字眼。很多同事的『一念之間』就是這個OK了。『柴油優化器』就是這樣醞釀產生的。衝動有包含獨自的、不理性的、情緒性的、強迫性的。通常會這樣說:『我要,,,,,』,而不是『我想,,,,,』,是含有要脅性的,不是妥協性的。

  『一念之間』到底好不好呢?見仁見智的答案。但是隨著歲月的累積,比較鮮明的記憶卻都是『一念之間』之決定。那要怎樣才會將『一念之間』變成萬念皆是善緣呢?唯有不斷地累積善因,自然會水到渠成。付出,分享及同喜同悲都可以用人生觀來透析,樂觀,悲觀及達觀何種來世正確的人生觀,現代社會有許多讓人洩氣的情事不斷地被媒體誤導批判,健康正確的報導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但破壞是很容易的,就好像吃壞肚子一樣,縱口一時,痛度三天。透過群聚力量像是神仙家庭,將幸福因子不斷擴散出去。那是一念之間的不斷累積成力量才有辦法作到的。願家家戶戶都是神仙家庭,神仙家族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