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新思維,建構新一代全民國防教育

聯合國/NGO 世界公民總會 義工 林魏國

一、 何謂戰爭?

  依據最新中文版大英百科全書記載所謂:「戰爭」通常指政治單位例如國家或民族之間,以及一國或一民族內各敵對政治派別之間公開和宣布的敵對武裝衝突。戰爭是以個別的大集團有意識地施用暴力為其特徵,這些集團是特意組織起來進行訓練參加這種暴力行動的。民族-國家間的戰爭可能是為了取得對某種損害的賠償、獲得某一特定的領土或利益、得到對某項要求的承認,或是達到消滅敵方或使敵方無條件投降的目的。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及由此引起的武器破壞力的增大,戰爭對人類的生存具有越來越大的毀滅性後果。

  另維基(WIKI)百科2009年中文版:「戰爭是一種集體和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的形為。廣義來說,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戰爭。螞蟻和黑猩猩等等少數生物都有戰爭行為。

  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和文明始終交錯,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著催化和促進作用,又時刻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除此之外,在西方,由於宗教信仰而發生宗教戰爭,如十字軍東征、聖戰等,也是常見的歷史現象。

  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現代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移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替,如中國夏商周以降之歷代皇朝更迭等,就是明証。若就戰爭與武裝衝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具備以下四項特性。

一、殘酷性(inhuman)︰雙方均以一切可用之暴力手段,攻擊敵對的一方。
二、毀滅性(destruction)︰對抗的時候,以一方徹底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
三、目的性(objective)︰直至對方屈服,並達到我方戰爭目時為止。
四、持久性(constancy):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且任何戰爭均經過策劃和準備等歷程。

  自1987年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宣佈開放大陸探親與解除戒嚴後,伴隨著施行一連串的政治改革與社會管制鬆綁,各領域基層釋放出蓬勃生命力,台灣社會全面性及多元地走向自由、專業及分工的現代民主社會,是造成近20年來大多數民眾皆從「專業分工」的職場理念,來理解「國防安全事務」,於是主觀地認為國防工作,就是專業軍人的職責。您試想台灣地理環境上,台灣本島外形狹長,且狀似蕃薯(地瓜),就可知道我國戰略縱深過於狹小,當戰爭發生時,根本沒有前、後方與軍、民之別。

二、「全民國防」(all-out defense)理念之新定義︰

  「國家安全研究」專題研究,是在美、蘇兩大集團敵對的50年代中期,始列入社會科學新學門,但局限於當時「冷戰」(cold war)背景之「零和遊戲」(Zero Sum Game)思惟,民主與共產兩大集團對峙長達50年,致渠等集團國家均以國家機器為思考主軸,兩者均專注於如何以軍事力量來維護「國家安全」,使「國家安全」一詞,可說是該時期國家安全研究之正朔,而國家安全、戰略、國防等三個名詞,則被當作是同義詞,且安全研究與戰略研究兩者也幾乎畫上等號。隨著冷戰結束社會核心價值從「國家中心」轉移到「個人中心」,對安全威脅的認知也從軍事、政治、外交等傳統領域之威脅,轉移到金融風暴、生態威脅、電腦病毒、能源短缺、恐怖主義、大型天災(南海海嘯、緬甸風災及四川地震)、不明疾病(SARS及bird flu等)蔓延、跨國犯罪、非法移民、海盜洗劫及跨國洗錢等非傳統威脅上。時值此情勢,最具體事証說明︰從美國紐約市遭911恐怖攻擊事件,接著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與美伊戰爭,而造成世界各文化與宗教衝突加劇,應可理解此一傳統安全向轉化非傳統安全的過程。吾等國民應不僅重視外部安全,更正視社會內部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變遷所產生的安全衝擊。

  基於國際情勢轉變,我國防政策亦隨之修正,2000年1月29日頒佈國防法,第3條明確律定:「中華民國之國防,為全民國防。」及自民2000年版國防報告白皮書,即根據國防法精神,具體地規劃全民國防事務的計畫方向。另鑑於「全民國防」已漸成為我國防政策之核心概念,為深化全民國防意識,全面培養全民國防專業知能,於200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全民國防教育法」。全民國防教育法共計15條,第1條開宗明義闡明:「為推展全民國防教育,以增進全民之國防知識及全民防衛國家意識,健全國防發展,確保國家安全,特製定本法。」自此我國的「全民國防」走入另一段新的裡程,而傳統保鄉衛國一事,將已不再單指軍事防衛或軍人專責的落後理念,而是主動需要由政府各部門、社會各階層、全體國民共同參與並支持,以匯集國家總體戰力,才能因應新世紀與國際環境的要求,來確保國家的安全與民眾的福祉。

三、全民國防教育的具體實踐

  全民國防教育實施層面相當廣泛,舉凡人文、政治、經濟、科技及教育等,皆可與國防加以結合,平時即應配合國家戰略,研擬建構各獨立面相之人文國防、政治國防、經濟國防、金融國防及教育國防等國家能量與資源,以便因應多變的國家局勢與國家戰略修訂,即可基於國家綜合安全考量,可迅速整合台灣有限資源,凝聚為一股敵人難以預料的龐大軍事力量。

  茲將具體作為之方向或基本原則,代以「微笑」的“S.M.I.L.E.”五個字母,逐一加以概要闡述之︰

  S--即為Strategy(戰略)之意,此為最重要癥結所在。全民國防的基石與能如「海納百川」之磁石,平日即具體將各部門和各階層力量匯聚於一地,藉全民支持不同面相的國防,就能達到東方兵聖孫子所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頓,而利可全」的戰爭藝術化的境界。

  M--即為 Mobility(移動性)之意,因為過去媒體的形式單一和專一化所決定,然由於科技與時代的發展與日俱增,使的現下的傳媒形式豐富多彩(如Internet廣告、sort message簡訊、網路廣告短片、youtube影片、MP3、MP4與智慧手機(smart phone)等資訊格式之傳遞),尤其新媒體充斥於社會各個角落,致媒體形態不拘一格,故幾可確定不能掌握21世紀現代媒體的移動性特質,就不能進行有效傳播。

  I--即為Implement(實行)之意,實行是一種紀律,與策略不可分割的一環. 實行是一套系統化的流程,嚴謹地探討執行的實質面,才可能讓實行效果展現。任何計畫皆應具備可實行性,且必須成為該組織文化的核心成分之一。而現階段對軍人以外族群有實務授課經驗者,僅為高中職以上之各級學校軍訓教官,若能妥善運用軍方在民間社會的唯一踏板(軍訓教官),可預見3-5年內將呈現具體成果。

  L--即為Learning(學習)之意,俗諺︰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知識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何將知識轉化成個人或組織的動力,就在於學習一途。在傳統教育的學習模型是「先學再做」,而拜新一代資訊技術所賜,現下幾乎變成「邊做邊學」的即時線上學習(real time learning on-line)。且「學會學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O)指出的現代化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故學習模式的變革是 21 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命題,所以藉由「創新學習」為出發點,倡導透過對知識資本的重組、更新、變化而產生一系列的學習模式。

  E--即為Extend(延伸)之意,在大部分的直接的學習課程中,學生會被告知該課程訓練的價值與目的,明確點出學習目標與模式,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重要性與目的。而間接的學習課程中,老師會讓學生進行與學習相關的活動,並給予相關的資料,但學生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參與這些教學活動,也不清楚自己學了什麼。建議,學習策略的教學應採取直接的課程較佳,例如︰在上某單元時,可將增進該單元能力的策略或評量模式點出,提供範例的延伸學習,讓他們在課堂表演(短劇.演講等)或線上(on-line)練習,延伸個人總體經驗之觸角,建構受教者之多元公民防衛智能,以有效增進學習效果。

四、結語︰

  台灣地處東亞島弧區,琉球弧與菲律賓弧會合處,東南亞與東北亞航線必經之地,歐亞航線必經的孔道。政府播遷來台後,隨著地方自治與多項任務明確之經濟規劃下,在歷經開發中國家轉型,現已邁入高科技製造業重鎮的開發國家之林。拜全球民主化浪潮之賜,台灣社會擁有中國大陸現在欠缺的武器,就是普世認同的價值「民主」與「人權」。台灣的優勢亦在於︰中華民國她建立於1911年10月10日,遠早於1949年成立的中共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世界唯一能直接挑戰中共政權合法性,而又不會被批判「干涉內政」之虞的政治實體政府﹗這個力量是超越包括戰略核子武器等軍力,可謂空前的政治優勢,且只要我方不要有讓中共攻台之藉口或動機,就可避免兩岸發生戰火。因此,讓國民對現代戰爭的特質及進行的方式有所了解,才能免於戰時的恐懼與傷亡。其次,現代的戰爭是一場總體性的戰爭,需傾舉國之力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故國民平時必須支持國防的建設,軍民工作之餘接受與時日進之全民國防教育,如逢戰時即能積極參與軍事的動員,具體提升國家的整體戰鬥力。

  我國當前國防建設即是以全民國防為基礎,需要全民支持及參與國防事務。為落實此一理念及政策,結合已建立「全民防衛動員體系」與務實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法」之理念,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構成全方位的「國土安全網」,強化整體的國防戰力,有效嚇阻及抵禦中共的武力威脅,保衛國家及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