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德教育談人權教育

台北縣鶯歌鎮永吉國小/校長 林義祥

  一個社會提倡品德教育,並不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本原因;但是,一個社會如何落實品德教育,則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本原因。教育是家庭、社會以及學校共同參與的結果,然而現今學校品德教育的功能,優於社會及家庭,如何讓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共創優質的社會環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社會教育淺藏人權觀念重大使命

  資訊普及的社會,觀看電視節目成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休閒活動,然而,綜藝節目往往透過物化女性以及捉弄他人來打造娛樂效果,這樣的節目內容缺乏人權觀念,混淆學生的價值觀,認為白晰的皮膚、纖細的身材才是審美的唯一標準,黝黑的皮膚、壯碩的體格就應該歸類唯為恐龍妹;捉弄他人但求一時的快樂,不注重他人的感受也無所謂;學生盲從社會價值為自己的觀念,失去自我而不自知。媒體影響層面廣泛,往往在無形中造成潛在的影響,因此,更應肩負人權教育的重大使命,而非以利益為唯一考量。

家庭教育尊重孩子人權

  孩子一出生就應該具有人權,不因家庭的經濟因素、父母親的情緒因素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報載「婦人攜國小六年級女兒燒炭自殺雙亡」,這樣的消息時有所聞,家長把孩子當成物品,為孩子做出一起離開世界的決定,其實,孩子有生存的權利,也有生命的韌性,更有無限發展的未來,父母親不應該決定孩子的生與死。家長時常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加諸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是為孩子安排未來的道路,使其走得平穩,因此選擇學校、科系都以父母親的意見為考量,剝奪孩子的興趣,怎知父母親的決定不會造成孩子的痛苦,人生的道路因而走得跌跌撞撞、不開心呢?父母親應該尊重孩子的性向,花時間陪伴孩子找出興趣、專長所在,不讓補習班代理父母七恩的功能,不以成績代表孩子的價值,關懷孩子成長遭遇的問題,更能協助孩子認識自己、肯定自己。

學校教育提供學生多元發揮的舞台

  學校教育應注重人與人的相處,尊重他人,營造人權教育的氛圍。教師更應以身作則,對學生一視同仁,注重學生適性的發展,不因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而剝奪孩子的受教權,也不因學課業成績表現不佳,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表現。如果孩子在藝術、體育、舞蹈方面表現優異,教師可以為他轉介更適合的指導老師,如果孩子具備美好的品德,也應該予以表揚。更重的是透過「思辯」的、雙向溝通的過程,打從心底認識自我的價值,而不只是單向填鴨式的教育,複製師長的觀念。

  「二○一○年兒童大未來」問卷調查,發現明星、電腦工程師、運動員等最令兒童嚮往,顯示受媒體影響大。此時學校教育應引導學童分析些職業的成功率、背後辛酸史,引導孩子養成思考判斷的能力,不受媒體影響,左右自己的價值觀。

  落實人權教育,家庭、社會、學校缺一不可。人權教育應從小深植在孩子心中,學校透過講述故事、觀看影片、生活體驗和為人服務等活動,讓孩子瞭解身而為人的價值,不因財富、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肯定自我的價值;家庭提供孩子安全無懼的成長的空間,肯定孩子的優點,不把個人的價值觀加諸孩子身上;社會媒體應去除價值觀偏差的節目,發揮人權教育的正向影響力,如此一來,人與人互相尊重,社會發展進步,國與國之間沒有強權欺壓,世界自然能趨向愛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