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思維

家庭主婦 陳雪姝

  始於十八世紀中期,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堪稱是人類近代發展史之開端,其實並不重視於環境之變化與結果。直至十九世紀人類開始警悟至環境變遷,如英國泰晤士河當時並不如今日之美麗。而是經由百年努力才造就今日成果。然而經濟發展似乎是不能與環境維護相提並論的,開發中國家大量使用石油發展其工業,污染了我們的環境也破壞了動、植物生態。

  諷刺的是,已開發國家利用其資金優勢不斷投資於開發中國家以賺取利益,於自身卻不斷提倡環保。

  據調查,平均溫度每上升1度,蚊子可以滋生十倍,此種情況對我們副熱帶國家而言是不容小覷的。事實也證明了登革熱等病媒蚊疾病已有往北的趨勢。全球暖化、聖嬰現象於我們已不陌生,但世界似乎只有零星的提倡、努力。如果不能集中一力量去遏止環境惡化,等到無可救藥的情形下,那是再多金錢都換取不來的。於1997年12月日本京都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COP3)中簽署「京都議定書」,規範38個國家及歐盟,以個別或共同的方式控制人為排放之溫室氣體數量以期減少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但是開發中國家以其經濟發展理由拒絕簽署,甚至美國也拒絕。如果只是片面努力,而不從根本做起是沒有用的。

  近年來我們不斷提倡環境權,那麼何謂環境權呢?環境權與工作權、生存權等被劃分為近代人權。

  環境權又分為兩種趨勢,一為強永續發展,另一為弱永續發展。強永續發展為強制經濟發展不破壞環境,意識較為強烈。弱永續發展為經濟發展不以使後代發展延緩為主。以今日看來我們似乎是較偏向弱永續為主,而這也只能是經濟與環境協調後的折衷。以個人做起,節能減碳,並鼓勵周圍親朋好友一起愛護地球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