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態體驗教育之改進

國立中興大學生態工法兼任教授 梁昇

1. 何謂體驗教育 :?

  舉凡實際演奏的音樂教育 、動手的實驗觀察、體育課程等都稱為「 體驗教育 ( 係由 Experiential Education 直譯而得 ) 」,或者有採叫「探索教育 (Adventure Education)」者。其方法包括直接經驗(direct experience)的累積與焦點反射(focused reflection)的意識過程。讓學習者經歷一系列設計好的 活動 ,活動中或活動後發生的樂趣提升、啟發的連鎖發酵、與技能的精進與擴展,進而達到技能的培育與釐清價值的自信。

2. 現階段國小生態體驗教材

  國小過去均以 「 養蠶 」取得昆蟲「完全變態過程」,小學生只體驗到「 卵 、幼蟲、蛹、成蟲」四態變化,卻不知道何謂「生態系統」。桑蠶是食植昆蟲,「食植」是生態系統中,「生產者」連結「消費者」最重要的生物過程。沒有生態系統學習環境之下的學童,針對「天敵」、「食物鏈」、「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位階這些議題的聯結,幾乎均無印象。這樣的體驗容易造成學童對生態系觀念的誤解,偏見叢生,何益於生態教育 ?

  「 養蠶 」是將「食植系統的消費者」的 幼蟲 放置在室內,由人自野外將「食植系統的生產者」桑樹採集其葉片,送到室內供消費者食用。消費者吸收生產者葉部的養分而成長。經過數次脫皮而成熟,即轉化為 蛹 ,靜待進一步轉化為成蟲;轉化成熟後即會破繭而出。破繭而出的蠶蛾,就是 成蟲, 唯一的任務就是交配與產卵,延續下一代。受精後的 卵 ,排出雌成蟲體外後,在上一代的成蟲壽終後,才會出生。新世代就是卵內胚胎,因為卵內胚胎的發育,卵由白慢慢變黑,最後黑色物體小蠶寶寶破殼而出, 幼蟲期是包括這小蠶寶寶吃食桑葉慢慢長大到蛹以前的全部過程 。 卵 、幼蟲、蛹、成蟲 (蛾)即稱為四態變化。在如此設計下,學生只看到體態上完整變化,桑樹的變化與四態變化又有著甚麼關聯卻全然不解。學生無法了解這四態變化在野外大自然,會有多大的出入。永遠執偏蓋全,或許一直以為「蠶就是住在人類的屋內」,這種生態認知又有何意義﹖

3. 現階段國小生態體驗教材的不足

  在自然界 , 蠶若要吃食桑葉 , 一定要爬上桑樹 , 在葉間爬行 。 如果冬末春初破繭而出的 母蛾在交配後 , 下蛋在桑樹枝幹上 ,幼蠶一出生即可就便近處於葉間。但是桑葉在那理 ? 名堂可多呢!桑樹也有它自己的生育史,冬天時,桑葉枯黃落光了,初春第一循的嫩芽順利成長為葉片後,剛好這時候出生的幼蠶才有嫩葉片可吃;否則這一批幼蠶就會夭折。吃過嫩葉片後的蠶寶寶接著就可改吃稍老的桑葉。如果天候不順,嫩芽時逢霜或遇雪有可能凍傷或腐死,沒有嫩葉片或葉片可吃的幼蠶就會餓死。如冬雪太少,無融冰的春水時而成為旱災,桑葉也有可能不長。或者位於高山的背風區,可能產生焚風,在高溫焚風連續數小時迫害之下,桑樹整棵死亡都不足為怪。桑樹如罹病,也有不可餵食的桑葉。凡此種地區、狀況、或天候相關資訊若不包括在內,生態體驗必不足。小學生摘取桑葉能力有限,蠶繁殖數量累積常造成過度負荷,棄養或是不當處理,反而造成棄置惡習或破壞生態系,萬一如此,豈非反教育 ?

4. 「生態圈二號 ( Biosphere 2 )」 失敗的教訓

  你知道嗎 ? 1991 年美國的太空總署 (NASA) 曾經集人類的生態知識進行 「複製地球生態圈運作的 挑戰 」 -- 生態圈二號( Biosphere 2 ) 。 生態體驗有所偏頗 , 只造成偏見的累積 ,這些偏見累積的應用,就是曾經造成人類重塑生態系統的 重大失敗 , 生態圈二號 的失敗。人類要一直懷抱同樣的錯誤嗎 ? 錯誤常源自不正確的源始,小學不就是知識傳播耕基嗎? 這時候形成錯誤的基礎怎可等閒視之?

  呼籲有識之士不要讓沒有生態系統概念的生態體驗教育因循下去。我們要重新規劃我們國小低、中、高年級的生態體驗教育所採用的素材。低年級在教師的設計包裝輔導下進行包括有棲地的室內 「 消費者一級昆蟲 」 生態體驗,中年級則採有棲地的野外 「 消費者一級昆蟲 」 生態體驗,高年級進行有棲地的野外 「 消費者二級或以上生物 」 生態體驗,循序漸進,才會有好基礎。

5.推薦壹套較好生態體驗教材來替代

  針對上節三階生態體驗,我推薦(室內)台灣大蟋蟀、(野放)台灣大蟋蟀、與(野外)水生黃緣螢。台灣大蟋蟀,是分布自赤道到北回歸線二千四百公里南北範圍的第一級消費者,室內養殖技術已經遭突破(請參考民98年農業學報58卷第二期的報導),原有困難觀察得到的晝伏夜出行為也能一目了然。它的蛋白質含量有現在一般畜肉的兩倍,在土地生產效率愈來愈重要的有機食物生產機制中,是為未來食源的可行選項。當在台灣大蟋蟀野放地,天敵肆無忌憚,老鷹、野鼠、野貓、野犬、與蛇如何吃食,與暴雨等及自然環境的互動,均極其生動。黃緣螢已是第二級消費者,其棲地必須能繁殖其食源—螺貝,其生態系統必須能保障其生態過程的運作,工程水泥化引起的生態過程障礙造成棲地區價值重大損失(請參考民98年農業世界雜誌301與303期的報導)已可解密,而可以串聯起生態工法的重要。進一步在初中起即可體驗更複雜如 「 木板樹的引進,造成茉莉花減產的關係 」 等有深度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