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永建國小校長 倪雨平

  溫碧謙,一個服務於美國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的華裔主治醫師,在他即將達到事業顛峰,取得醫學系教授資格前,兒子毫無預警地猝逝,讓他從與死神拔河的一生,變成一個面對孩子生死的父親。他的心都垮了,兒子遠離,也讓他的生命突然有了好大的缺口。因這樣的強烈衝擊、挫折,他經歷了極度的絕望與悲傷後,突然覺知要為心愛的女兒做點事,要將醫生的工作當成『佈施』,在讓病人獲得了心靈紓解的歷程中,他肯定了自己的生命意義。

  黃春明,臺灣知名的文學家,兒子在文壇即將發光發熱之際,因一段失落情感,選擇結束生命。他在某個場合裡,淚眼婆娑地回想:「一個從小就善解人意、聰明、熱愛音樂、喜歡閱讀,在家中創作的年輕人,二十六歲投稿聯合文學,立刻得了第一名的年輕作家。知識豐富,本性善良,心思細膩,對感情的事毫無歷練,稍微挫折...」這些年來,他透過兒童劇的編演,逐漸走出失去愛子的傷痛。

  生命,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前面提及二位摯愛他們的父親,如何堅強地面對傷痛?走出新的生命意境?但二個年輕人遇到困頓挫折的當下,如何看待自己?又何以會有『放棄』的決定?慶幸的是,溫碧謙、黃春明這二位父親已經從哀傷失落中走出來;可惜的是,沒有機會問問的二個年輕人。而在看到他們的生命轉折時,又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省思?

  孩子,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調適的能力,會因成功而歡欣雀躍,因挫折而失落困頓;會因良好的教養,令人喜愛;也會因經常性的情緒失控而喪失許多機會,令人惋惜。在這孩子的生命歷程中必然存在的各種現象,大人們如何在孩子經歷成功經驗時,透過賞識激勵,強化孩子的信心,引導孩子確立人生的方向;在孩子面對挫折時,如何協助孩子調適,將挫敗經驗轉化為有意義生命經驗等等。似乎都是孩子和陪伴他的大人們,所必須共同面對的人生課題。這些課題對孩子而言,是一個生命的學習、一場生命的教育。

  以『生命教育』為題的天下雜誌2009年教育特刊中提及:一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生命教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才能具有真實的競爭力,在此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其實是一場沒有輸家的人生競賽。

  所謂『生命教育』是:引導孩子探索人生最核心的議題,並達到知行合一,就是生命教育。其意涵則包括:了解自己、尊重他人、品格、情緒管理、挫折復原力等。而學習生命的意義,除了培養積極正向的人生觀,最重要的是付出行動,把自己的價值觀實踐出來,並讓孩子活的自信快樂,習得一生受用的能力。尤其是孩子的品格、情緒管理和挫折的復原力等。惟如何協助孩子在生命學習的過程中,習得這些受用的能力呢?我們可以試著:

  解除疑惑-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並區別「需要」和「想要」。

  主體力量-協助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能夠自我發現,具有同理心和感受力,善於團隊合作,發揮個體的力量。

  核心價值-透過訓練孩子如何與人互動、分享、共同成長、領導與被領導,喚醒孩子的生命價值,理解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對團對做出貢獻。

  生命體驗-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並鼓勵實踐,知道『小事用腦、大事用心』。洪蘭說:「腦指的是生存技能,心指的是生命的技能。」而實踐生命教育必須從實做中體驗,經過體驗才有感受,有了感受,才有真正的學習。

  參與助人-幸福感來自於助人,如協助家人、同儕、師長、弱勢等等,因為付出更能展現自我能力與個人價值,建立積極進取的生命態度。

  調整改變-協助孩子自我探索,釐清先後次序、輕重緩急,適時調適轉化,用相互陪伴的心情,讓生命影響生命,讓孩子都能安適自處,成為生命的贏家。

  生命,如四季般循環,悲欣交集,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順』、『逆』的不確定感。因此,如何自處,就成了生命的重要課題。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落』作者史賓賽博士認為:「歡迎失敗,不確定,相信你可以從中學到什麼,跟逆境學習,就會創造下一個順境。」期許你我能隨時與『生命』學習,為『順』、『逆』的不確定做好準備,將讓我們更能積極面對,同時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生命意境。

  2010年伊始,謹以此文,感謝所有相伴的生命,祝福所有的孩子、老師、家長和教育伙伴們,『新年新象、福虎生豐』。

  人的一生往往都在探詢生命的意義或價值,也許有人終其一生沒有答案。

  此篇文章舉兩個父親喪子之痛的經驗,並與人分享『生命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觀念及對生命教育的見解頗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