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尊重,需要從小扎根起

台中市健行國小 教師 林書筠

  「尊重」是維持人權的基本概念,互惠的權利與責任,是公正社會中每一個人所應謹守的約定。因此,正確的教導如何學習相互「尊重」,實為第一要務。

  走在校園,一句稚嫩的嗓音對著迎面而來的師長說聲:「老師好!」讓人感受孩子對每天教導他學業知識及為人處事的老師,所傳達出的一種尊重。在家庭裡,牆上所掛著的每一張小卡片,傳達著對父母親一次又一次的感謝,代表著對家人之間相互關愛的尊重。在教室,對於身心及學習上有障礙的同學,給予最貼心的協助與最大的包容,對校園中弱勢的族群傳達最體貼的尊重。將「尊重」表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環節,將會把這個社會建構得更美好。

  但曾幾何時,這份尊重隨著科技的進步,人與人惡性的相互競爭,以及彼此間匆忙下產生的疏離,孩子不再對父母表達感謝,而是一味的要求與抱怨;學生不再對師長表達尊敬,而是一味的批評與責罵;同學不再對弱勢族群展現愛心,而是一味的異樣眼光與排斥。

  有鑑於此,在平時除於課程中,我常提醒小朋友做人處世之道外,也把握各種機會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活動,透過實際經驗學習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相互尊重的經驗。如2008年4月18日引導學生參與全球靜心一分鐘愛地球活動,希望學生靜心一分鐘,與全球人士一起散發安定祥和的力量,讓地球有寧靜的片刻;也讓學生參與世界公民人權宣言連署活動,鼓勵學生散發好心好念,能將對地球或對父母師長的感恩祝福,勇敢說出,從生活中做起多說好話多做好事;更邀請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義工陳麗雪老師到學校演講,透過影片的教學介紹讓學生瞭解口說好話、心做好事,所能產生的影響及意義有多深遠,連小小的一朵玫瑰花也能因為我們每日所給予的稱讚,而綻放得更美麗、更燦爛。

  所以,教導孩子學習尊重,實為刻不容緩之要務。孩子就像陶土一樣,在師長所給予的「尊重」環境下,透過捏塑成形,自然可以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天使。因此,學習尊重需要從小扎根起,從尊重師長出發,透過對父母表達感謝之意,並進而關懷周遭需要協助的弱勢團體,如此才能創造一個處處充滿「尊重」與和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