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愛己 尊重生命

尼菲教育機構教師 林辰宣

  在現代工商業社會裡,人與人的互動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當人需要互助時,現代社會卻又顯得冷漠,對於生命的尊重,因人的想法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慈善團體及公益活動有如現代冷漠社會中的一股清泉注入,讓人十分欽佩、尊敬且感動,幫助了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例如: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規模7.6級的強震,死亡人數超過八萬、三百萬人失去家園。為了搶救生命,山裡的人在呼救,山外的人在搶救,慈善團體沿著冰冷的河谷,一路施醫施藥,發放毛毯帳棚。他們前進,讓愛抵達走得到的地方;他們付出,不求任何回報。為的只是-送暖在霜雪降臨之前!

  相較於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的偉大行為,所謂的"旁觀者效應"見死不救的心理現象,是十分可怕冰冷的,曾經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老人受傷躺在安全島旁,而路上車輛來來往往,卻無人停下車查看,後來有一位外籍人士因來台灣旅遊,正好經過當地,發現後立即下車幫助,並驚訝的說:「台灣人到底發生什麼問題?」或許有些人可能曾經因為好心幫助別人,而受騙上當過,以致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理,但是我們仍可運用智慧去幫助別人,例如:打電話報警處理。試想:如果受傷躺在地上的人是自己或是自己親愛的人,會是什麼感受。

  在幼教業服務的我,深深感受到從小培養「對生命尊重」的課題十分重要,包含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在學校時常會發現孩子面對相同的事件,會有不同反應,例如:在觀察學校所飼養的烏龜爬石頭翻落時,有的孩子便馬上哈哈大笑,覺得烏龜好笨、好好笑等等,而有些孩子則會馬上以「將心比心」的態度,覺得烏龜好可憐,會去關心牠有?有受傷等等。如果孩子從小就對事情漠視(即便是很小的事情),而無人糾正,或是以「覺得孩子還小、沒有關係」的態度來應對,難以想像等他們長大後,對其他人又何來的愛與尊重?期許每位爸爸、媽媽、老師們都能以愛為出發,教導孩子「愛人愛己」的精神,並且以身做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