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需要完整的思維

中央大學環工所教授 李崇德

   當一個地方工業興盛經濟起飛,伴隨而來的就是環境污染,過度的環境破壞,往往使繁榮街景黯然無光,經濟成長率反而成為一個諷刺的數字,因此,環境保護在一個已開發國家有如深植人心的根苗,各國紛紛立法保護環境。近年來,除了針對污染源排放進行管制以外,科學家發現化石燃料燃燒產物CO2在大氣環境中累積濃度越來越高,在這同時,全球年平均溫度也幾乎等比例上升。原因是由於CO2在大氣層分布均勻,當太陽光進入地球時CO2不會吸收光線,但是當地球發散過剩的熱時,CO2吸收了大部分的熱,它就有如是養植花草的溫室屋頂(因而稱為溫室效應)。人們在驚愕的同時,也警覺到還有其他有同樣保溫效能的氣體從工、農、住、商各部門排放,於是溫室氣體排放的管制又成為各國積極想要採取的行動。

   然而這一次沒有這麼簡單,因為CO2是伴隨能源耗用而產生,是能源燃燒達到完整的表徵,CO2無臭無味無立即危害性,因此,在過去被認為是好的氣體;事實上,它真的是一個好的氣體,因為沒有它,地表溫度可能會只有-180C,地球可能成為冰雪覆蓋的星球,動植物也就不能像現在這麼繁衍多樣化。那麼問題是出在哪裡呢?簡單地回答,就是缺乏整體思維,大家忽略到即使是好的東西,當它成為過量時就可能造成危害,我們不也曾經聽到過:喝水過量會對身體有害嗎?好吧,我們同意對CO2的排放是疏忽了,但它是能源使用的副產品,我們不能不耗用能源啊?沒有能源一切都要停擺,人們生活水平降低,甚至要餓死,這在以人為本的主流思潮是無法被接受的。幸好,大家都知道能源並不是只有化石燃料,還有很多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這些有很多不會造成CO2的排放,例如: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能、氫能等,只是這些非化石能源還無法大量獲得,無法全面替代化石能源,但至少,這次人們對能源的使用有較完整的思考。

   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缺乏完整思考的例子,就以現在最夯的騎乘自行車來說,這是一種健身、環保、不排溫室氣體、甚至可產生能量的交通工具,以它本身來說,你不太可能找到它的缺點,但是各界為了鼓吹民眾騎乘自行車,於是舉辦各種活動,我們就可看到有民眾開車載自行車到活動現場,這開車沿途所消耗的汽、柴油,產生的CO2可能就會遠高於自己騎乘自行車的「節能省碳」。另外,為了使用可再生能源,有些機關學校裝設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然而由於缺乏適當的維護,沒有達到應有的生命期就損壞,如果計算生產這些設備和處理廢棄物耗用的能源,可能還會高於所產生的可再生能源呢!因此我們在採用這些設備時,需要做完整的考量,具有維護能力,才進行採購。再舉一個還沒有發生,但同樣需要完整思維的產品,那就是摻配有奈米微粒的商品。我們陸續可在化妝品、染料、藥品發現奈米微粒的蹤跡,這些奈米微粒往往造成意想不到的功效,然而,一旦釋放到大氣環境中,過去所不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可能就會因為這些奈米微粒的光觸媒作用而發生了,它的影響是我們無法估算的,因為連肉眼都看不到,我們如何會警覺到它的存在?這和CO2無臭無味無立即危害性,又有相類似的特性。

   孫中山先生曾經提過「知難行易」學說,鼓吹大家多多行動不要空想,但是保護地球除了需要行動以外,更需要有一顆警覺的心,隨時具備完整的思維,這樣才能將這顆美麗的星球留給我們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