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零體罰』-看教師的管教權

雲林縣龍巖國小教師  李志弘

  最近常從新聞報導中看見校園體罰的事件層出不窮,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禁汗顏,心中出現一個問號?到底現今校園的管教出現了什麼問題?在一切學生沒錯、家長最大的社會氛圍下,教師在校園中的管教又該如何拿捏?面對現今的社會大環境,在管教上常有無奈和無力,動則得咎,面對教學進度的壓力以及學生上課調皮搗蛋的行為管理,常常陷於兩難。

   早年學生犯錯,教師常常施予責罰,打手心或口頭責罰是經常用的手段,家長往往也是贊成的,有的回家還會再懲罰一次,但是現在的家長,在少子化的影響下,似乎並不認同教師的管教,即便是教師合理的糾正偏差行為,也會來學校和教師爭辯,使人不知如何來管教學生?常發現有些老師,因為管教的問題和家長爭的面紅耳赤,事情搞大了最後要公開道歉才能收場,所以也有些老師會變成管教退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的結果對教育是正面的嗎?俗諺『細漢偷摘瓢,長大偷牽牛』,小時候不糾正錯誤,長大可能會犯下更大的錯事。

所以在管教方面個人認為要從三方面著手:

一、 教育方面:加強人權法治觀念。透過教育,利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真實案例的說明等等,讓學生能從其中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的其他人的權益,然後能夠反思,進而內化成自己的觀念或行為。

二、 學校行政方面的協助:學生有犯錯的權利,教師有教導的義務,但這是衝突的,而且教師有教學進度的壓力,有時課堂上學生的犯錯可能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受教權,所以如果這時學校行政方面可以提供協助處理的話,不但能夠導正學生偏差行為,教師也不會延誤進度,也較不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

三、 學校和家長的聯繫:常發現家長和教師的衝突,大部分是因為認知不同,少子化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家長是溺愛孩子的,回家發現孩子被處罰,有的不分青紅皂白就衝到學校找老師理論,有的孩子說明時避重就輕,造成家長的誤會,所以老師要善用家庭聯絡簿,將學生所犯錯誤事項以及處置方式一一列明,讓家長了解,最好電話聯繫溝通,更能減少誤會發生。

   校園管教問題新聞媒體的報導總是較為腥羶的,為了凸顯報導,都會特別強調教師管教有問題,而不去報導管教的前因,所以在新聞的教育之下,學生和家長都漸漸有一種教師是弱勢的心態,進而對抗衝撞教師的管教權,不諱言的,新聞報導出來的當然都是管教失當的,但是其背後所隱含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從未被提出,所以如果能做平衡報導或是案例的追蹤報導應該能夠找出問題的癥結,而教師也應隨著時代的進步調整管教的方式,精進校學的技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更多的愛與包容,就能減少校園管教衝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