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育的自我反思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經濟系教授 李武忠

  近年來極端氣候所引發的種種災害,讓國人深刻體會到台灣國土和生態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事實。而日前保育團體發起「全民來認股,保護白海豚行動」,更透露出台灣政府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中的失衡窘境。同樣的全球關注的大西洋黑鮪魚禁止國際貿易、稀有珊瑚珠寶貿易等提案,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大會中也都未能過關,讓保育人士感到失望。而多數會員國之所以反對的理由儘管包括:目前對於黑鮪、珍貴珊瑚等資源捕撈已有嚴格管理規範、保育團體所提出科學數據有誤、CITES不適合管理漁業資源、黑鮪珊瑚礁等採捕數量雖變少還不到絕種等等,但最主要因素還是經濟與就業考量。

  其實資源保育與經濟發展雖然屢有衝突但並非絕對的對立與難兩全。像這幾年台灣地區部分溪流在地方「封溪護魚」保護下,各地溪流生態陸續回復,配合生態旅遊推動,反而為地方帶來更大的綠色商機;還有墨西哥波多佩尼亞斯科市(Puerto Penasco)當地漁民建立了一個海洋保育網路來管理當地的水生資源,並在建立保護區之前、期間及之後作生態及社會研究,一年後便獲得貝類、甲殼動物快速生長、產卵利益的成功案例,都可以給海洋保育工作一個新的啟發。未來只有靠專家努力提出更多更具體的科學數據,呈現真實的情況,才能說服更多人願意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來維持地球瀕臨絕種物種的生存權。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過度捕撈(Overfishing)是破壞漁業資源最大的元凶,而過漁的真正原因除了政府有害補貼外,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及錯誤的飲食文化亦為其中的重要因素。台灣每年大肆舉辦的屏東黑鮪魚季、基隆的鎖管季、蘇澳的鯖魚季、台東飛魚季等所強調的還是表層的觀光美食文化,所追求的依舊是經濟獲利,看不到深層的生態保育觀念的傳承,甚至還大開資源保育的倒車。雖然黑鮪捕撈可以為已凋敝多年的沿近海漁業帶來一線生機,卻不應該被過度強調,若不知所節制,只顧及眼前的近利,大肆捕撈,很快的黑鮪將重蹈今日台灣洄游烏魚數量短少的覆轍,對原已垂危的近海漁業造成更大的衝擊。

  可以預期全球鮪魚、珊瑚、鯊魚、鱈魚等管理將趨向更嚴格,面對日益嚴苛的國際漁業管理新趨勢,即使身為鮪魚消費大國的日本,也正積極尋求替代魚種與方案。我國政府應該儘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除了消極的透過減船、休漁、總量管控等來降低鮪魚和珊瑚等捕撈壓力外,建議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為了強化黑鮪與珊瑚資源養護,重塑台灣國際環保形象,建議政府應該改以「黑鮪保育季」替代現今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並舉辦一系列認識黑鮪、保育、送黑鮪歸鄉、珊瑚護育等有意義的活動,讓資源保育的觀念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教導下一代懂得尊重與善待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生物,並籌辦鮪魚及珊瑚資源保護國際研討會,廣邀國際相關學者專家、環保團體共同參與,以具體的成果吸引國際媒體的目光,建立良好的保育形象。

二、積極投入黑鮪與珊瑚人工繁殖,國內雖然在高經濟海水魚(如石斑、海鱺等)繁養殖技術上領先群倫,但是在黑鮪魚繁養殖技術研發上則明顯落於日本、澳州等國家之後,台灣水產學術暨研究機構需加把勁。在珊瑚復育研究上日本沖繩研究機構首創利用貝類和珊瑚礁共生方式,已成功復育珊瑚,值得參考。不過國內專家特別提醒推動淺海野生珊瑚大量人工繁殖,才是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的重要關鍵。

三、由於非法捕魚活動遍及各大洋公海、專屬經濟海域與近海漁業區等,已嚴重危害到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與合法漁業的生存權,引發全球關注,正積極研擬防範之道。而台灣漁產品以出口為導向,既然政府一再強調不應被國際孤立,就應該要遵守國際規範並以具體行動包括:強制安裝漁船監測系統、主動告發違法漁業活動、積極參予全球漁船紀錄網路建構、加強漁業巡護落實隨船觀察員制度、嚴格執行「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加重罰責等等,以實際成果來爭取國際的認同,不要再讓人批評說一套做一套。

四、積極協助國內重要漁業如鮪魚、旗魚、珊瑚、櫻花蝦等取得代表永續漁業的國際生態標章認證如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海洋之友等,將有助於漁業資源的永續開發利用及漁產品的國際行銷。目前馬爾地夫政府正輔導當地漁民從事符合環境友善的鮪魚捕撈漁法,並透過海洋之友與地球島協會的雙重認證,來拓展綠色水產品行銷,都是值得關注的例子。

五、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應積極設立漁業與海洋保護區,原因在於海洋保護區可保住生物多樣性,且有助於海洋資源量的補充,對於生態、物種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可減輕魚類面臨人為干擾與環境衝擊的雙重壓力。台灣雖也設立多處漁業資源保護區,但因沒有嚴格去執行保護區內的相關規範,加上近幾年沿岸快速開發,有些保護區早已廢除,漁業保護區形同虛設。

六、以更積極的作為透過科技、管理制度、資源養護等卓越的研發成果發表來與國際分享,提高台灣在國際漁業資源管理的貢獻度。近年來韓國積極舉辦國際水產會議(單今年就有7個國際漁業會議在韓國召開)用意在確保該國的捕魚配額,並主導參與制定全球水產領域的監管機制,這樣的做法也很值得我國政府參採。

   面對全球海洋漁業新秩序正在形成,所可能產生的重大衝擊,我國漁業政策不應該只顧及眼前的利益,應跟上國際漁業主流趨勢,並思考如何從單純的受國際規範制約的國家轉為參與國際規範制定的國家,才能為自家漁業爭取到最大的利益。遼闊的海洋孕育著無數魚類資源,每一種都負有其特殊的生命意義,相互依存平衡生態,共同編織成一幅美麗的海洋世界,為未來人類的生存帶來新希望。如果人類繼續貪婪,滿足無止盡的口慾,而不懂得資源保育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有朝一日從餐桌上消失的話,那麼下一代恐怕只能從圖片、影像中去緬懷這美麗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