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大事

鶯歌鎮永吉國民小學 教師 吳敏華

  今年四月,很幸運有機會參加台北縣教育局所舉辦的國小英語老師教育訓練。我們ㄧ行13人分別住在不同的寄宿家庭。並到學校實地觀察他們的教學狀況。

  身為英語老師,最重要的當然是深入了解美國人如何教他們的國語(也就是我們要學的英語)。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朋友們有教養的舉止。

  舉例來說,上課時,老師請小朋友舉手回答問題,小朋友都安靜舉手等老師請他們回答。而不是爭先恐後,說:我!我!我!再不就是:Me! Me!Teacher! 如果沒有被叫到,學生也不會臭著一張臉,說:老師不公平。

  老師如果在跟客人說話,學生想找老師時,通常會在旁邊等一會兒,再叫老師,老師如果請他等一下再來,學生也就真的回去等ㄧ下再來。

  在那個學校五天,我只看過三、四學生在走廊上奔跑。小朋友坐在地毯上聽老師上課時,彼此也都保持一點距離,排隊時也是如此,不會互相推擠。

  這是怎麼辦到的,經過觀察後,發現不管老師或家長對於這些小細節都確實要求。

  在教室裡,牆上貼了很多規則,包含如何舉手發言、在走廊上行走的注意事項、用餐注意事項、跟同學玩時的注意事項。原來他們的教室標語也不少。老師也確實執行:沒有照規矩舉手的小朋友,就不會被叫到。午餐時間太吵,校長會關餐廳的燈,提醒大家安靜。我想這些規矩在這裡行之有年,所以絕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遵守。

  老師對學生講話輕聲細氣,常常鼓勵學生,學生犯錯,也是溫和而堅定地指出錯誤。

  在我待的寄宿家庭裡,發生這麼個小插曲:
我跟另一位老師Anita住在要參訪的學校Studebaker小學,一位幼稚園老師Mary阿嬤家中,阿嬤有二、三十年的教學經驗,有六個孫子。而阿公在政府機關上班,平常還擔任足球、棒球賽的裁判。

  阿嬤的兩個女兒都離婚了,老大有三個小孩,之前跟另外一位有一個小孩的先生再婚,重組家庭。小女兒沒有再婚,有一對8歲的龍鳳雙胞胎。他們住在阿嬤家附近,常常會到阿嬤家,早上媽媽會帶孩子來阿嬤家,再由阿嬤載去學校。

  一天,Anita跟阿嬤說話,小男還在一旁輕喚:Grandma, Grandma...,兩人沒理他,繼續說話,小男孩再喚:Grandma, Grandma...,兩人繼續說話,小男生再叫一次:Grandma, Grandma,這時阿嬤回頭,輕聲但嚴肅的說:我和Anita在說話,你打攪到我們了。

  小男生可能覺得有點沒面子,就哭了。一旁的我想:這下該怎麼辦呢?只聽阿嬤繼續說:你現在不適合待在這裡,到另一個房間去。我心想:他會乖乖離開嗎?接下來他會在地上打滾吧?

  小孩又杵在廚房三秒鐘,然後邊哭邊走到隔壁房間。五分鐘之後,小男生又笑嘻嘻走進廚房,阿嬤也一樣招呼他。沒有人破口大罵,沒有人嚎啕大哭,耍賴打滾,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在學校、在家裡,他們教養方式是一致的。

  回到台灣的我,能為學生做些什麼呢?我在課堂上跟學生分享這個小故事,以及我在美國的見聞。我開始告訴學生關於舉手、排隊這類的事,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試著跟學生好好解釋,希望他們做某件事的原因,像是為什麼人先起立,再將椅子轉方向,會比把屁股貼在椅子上,然後兩手扶著椅子轉圈圈好。我發現在我解釋之前,小朋友認為後者比較省力。在經過解釋和實驗之後,他們發現前一種其實比較省力,而且動作比較優雅。

  我發現,好好說明理由之後,小朋友比較願意接受建議,但這很花時間。在教室外,有太多不合適的電視節目在影響著孩子們的價值觀。相較起來,老師的力量顯得渺小。

  但不管如何,再小的事,對的就應該堅持。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就是大人的堅持下,做好這些小事,慢慢養成的?路,還很長。大家加油吧!